陸姓
陸姓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陸氏鼎盛發展, 出現了 「一朝二相五侯十將軍」 的盛況, 忠臣孝子多留名於史冊。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 截至2016年底, 陸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 44669人。陸氏家族是一個極具開拓進取精神的族群, 俊豪迭出, 名人眾多。如西漢初期政治家、 辭賦家陸賈, 三國時期天文學家兼鬱林太守陸績, 唐代政治家、 文學家、 名宰相陸贄, 南宋大詩人陸遊,「宋末三傑」 之一忠臣陸秀夫, 現代無產階級革命家、 前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 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對後世影響深遠。
陸姓圖騰
陸, 為大土山, 亦稱高平之地, 泛稱陸地。陸是一會意字, 左邊表示很高的意思,右邊示其有土無石。陸人與生活在陸地上的一種名 「螽」 的昆蟲有關, 稱陸螽, 陸螽是一種能跳、 繁殖力強, 又能作食物的昆蟲。陸終氏族是以捕食善跳的這種昆蟲的部落,加之氏族子孫繁衍也確像陸螽那樣眾多, 氏族就以陸螽為原始圖騰, 同時也成了氏族之名, 螽、 終同音, 而成了陸終氏族。陸終氏族之後出現了陸地名和陸氏族, 建立過陸國,最終出現了陸姓。
得姓始祖
陸通, 生於周顯王十四年(公元前 335年), 另有一說是公元前 340年或 349年, 戰國時齊宣王闢疆之少子, 母無鹽氏夫人, 元配穎川王韓氏, 字季達, 諡元侯, 於周顯王四十二年(公元前 327年), 受封於般樂平原陸鄉,遂以陸為姓氏, 為平原陸氏始祖。陸鄉地在古時般縣 (今山東德州市陵縣), 稱 「平原般縣陸鄉」, 或 「平原般樂陸鄉」。其地在山東濟南市東北約 80 裡處, 因黃河多次改道, 般縣遂湮滅。《新唐書·宰相世系》 中載道「 : 田完裔孫齊宣王少子通, 字季達, 封於平原縣陸鄉, 即陸終故地, 因以為氏」。後江南陸氏多以陸元侯為始祖。在國內, 陸氏也多以陸通支係為正宗, 陸氏得姓至今已有 2300多年的歷史了。陸通生平, 記載很少。一說, 因齊愍王(陸通之兄)好戰, 陸通勸諫不聽, 遂率妻子逃之於野, 自耕稼, 楚頃襄王立, 聞其賢, 遣使齎金帛聘為上相, 通笑卻之, 入峨嵋山, 採藥不返。
陸姓得姓始祖陸通公像。
陸姓淵源
陸姓的源頭主要有四股: 顓頊、 媯姓、 允姓和他族改姓。
第一支出自顓頊。據說顓頊之子稱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東南汝河地區。稱之子老童, 老童之二子黎、 吳回在高辛氏時代先後任祝融氏, 祝融氏是古代掌管火種的首領之稱謂, 代表著在氏族中的極高地位和權力。祝融氏黎有罪被誅, 其中一支融入九黎族中南遷。吳回繼任祝融氏, 吳回之子陸終, 陸終氏族最早居於陝西西部秦嶺北、 黃河南北地區。陸終氏族隨夏氏族東遷進入山西平陸, 其中的一支再東遷到大陸(吳澤), 即今河南獲嘉, 這已經靠近了先祖顓頊之墟。大約公元前 1600年商滅夏, 親夏的陸終氏族受商之壓迫, 東遷山東汶上北的平陸, 漢朝因此地置東平陸縣, 與山西的西平陸縣相對。東平陸的一支陸終氏族又向北遷到陸鄉, 在今山東陵縣。據甲骨文記述, 商朝武丁時期(公元前 1250—公元前1192年在位), 在山東汶上縣存在陸國, 至周武王滅商後, 陸終氏族所建立的陸國被魯國所並。陸終氏族之後的陸氏的歷史至少有 4000年。
第二支出自媯姓。戰國時, 齊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 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於陸鄉, 子孫以陸為氏。陸鄉即古陸終氏的居地, 今山東陵縣。媯姓陸氏也有 2300多年的歷史。
第三支出自允姓。西周末, 西部允姓戎人一支進入秦嶺北的駱谷。此地為陸終氏的始居地區, 陸終之長子名昆吾, 居於駱谷的戎人取陸終昆吾之簡稱為陸昆, 因變音為陸渾, 史稱陸渾戎。在春秋初陸渾戎一支東遷到河南西部洛水上遊, 在今河南嵩縣東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陸渾國。春秋時期公元前 525年, 晉頃公滅陸渾國, 子孫遂以國為氏, 成為華夏一分子。
第四支來自外族的改姓。秦漢時期, 廣西古稱駱越, 也稱陸梁之地, 駱越人的後裔多以陸為姓, 是壯、 布依、 黎等族的先民, 今廣西漢族、 壯族多陸姓與此有關。西漢初匈奴人中有一支陸姓部落降漢入籍中原。魏晉南北朝, 中原板蕩, 戰火紛起, 北方少數民族大批進入中原, 中原百姓南迂東移, 中原百姓中開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 陸姓中同樣也發生這類事件。北魏孝文帝率領鮮卑諸族入主中原, 代北九十九部落的姓氏全部改為漢族姓氏。與漢人混居, 其中複姓步六孤氏為陸氏。明朝初, 元太祖成吉思汗四子託雷之六子阿里不哥, 因避難於湖北洪湖下新河鄉, 隱族埋名, 遂以排行為姓, 也姓陸。清朝時駐錦州的滿洲八旗人中也有陸姓, 此陸姓可能出自漢族。入旗後滿化, 後來又變回漢族。這些少數民族與漢人長期混居, 逐步同化而成為當地的漢族。
古代陸姓起源, 除了主要以陸通為始祖的「平原之陸」 外, 還有因北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改革, 由鮮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 稱 「河南之陸」。我國的陸姓, 一般以陸通及其後裔為正宗, 約佔陸氏人口 80%, 其後裔至今已經繁衍到80餘代。
語言習俗
玉林陸姓語言有二: 一是桂東南粵語方言, 二是客家話。
陸姓人口
根據玉林市公安局統計, 截至 2016年底, 陸姓在玉林轄區內戶籍人口為44669人。
興業縣粵桂陸氏宗祠
興業縣粵桂陸氏宗祠, 坐落在興業縣石南鎮環江村藍園二隊, 始建於 1945年, 次年投入使用。陸氏宗祠修建後, 成為粵桂陸氏宗族祭祀先祖、 舉辦宗族事務、 修編宗譜、 議決重大事務、 商務交流的場所, 是興業縣及粵桂陸氏宗族凝聚的象徵和敦親睦族的紐帶。由於歷史原因, 陸氏宗祠一直疏於管理, 年久失修, 現已破敗不堪。為了陸氏宗親尋根問祖、 緬懷先祖、 激勵後人、 互相協作, 增進兩廣陸氏宗親的交流和聯繫, 經陸氏兄弟商量, 決定將陸氏宗祠拆除重建。2008 年 4 月 18 日, 經興業縣陸氏文化中心籌委會申請, 興業縣委統戰部批准把興業縣粵桂陸氏宗祠改建為興業縣粵桂陸氏文化中心, 現由廣西興業縣粵桂陸氏宗親理事會具體推進重建事宜。
興業縣粵桂陸氏宗祠舊貌。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遷徙路線
陸氏最早起源於山東, 以山東為中心向四周發展。在嶺南的陸氏, 可分為兩支: 第一支是漢朝時, 陸賈到廣州任官職, 陸績到鬱林任官職, 其後代往廣東、 玉林繁衍; 第二支是北宋朝, 陸詵、陸繼績、 陸宗才等到廣西任官職, 其後代在嶺南繁衍。前後兩支組成了陸氏嶺南支系。
北宋時期, 廣西儂智高反宋, 朝廷震動, 於皇祐四年 (1052年), 派襄武將軍狄青率兵三萬人南下徵討。陸氏先祖多人從山東、 河南等地隨軍南下,戰爭結束後, 陸繼績、 陸宗才等多人留守廣西, 為廣西陸氏始祖, 其後裔亦在廣西生產發展。
陸繼績, 北宋青州人, 皇祐四年以偏將軍之職隨狄青平南 (儂智高反宋) 有功, 升宣化武都尉撫蠻大將軍, 後留守邕州。陸繼績乃陸通 45 世孫, 為平原陸氏邕管支始祖, 其後代散落在隆安、橫縣、 邕寧、 靈山、 上思、 容縣、 北流、 興業等縣市,人口達數十萬, 為廣西陸氏主源之一。陸宗才,北宋青州人, 北宋仁宗帝時, 隨狄青徵剿儂智高亂, 事平後奉令留守賓州(今賓陽), 其後裔散落在貴縣(今貴港)、 桂平、 賓陽、 上林、 來賓、 平南、馬山、 都安等十多個縣市, 估計有十數萬人。
陸繼績容北岑陸瑜支系:據考證, 陸通 56世孫、 陸繼績 12代孫的陸瑜於明朝宣德年間(1432年前後)從今隆安縣境內遷居歸德州(今平果縣)。明朝天順年間 (1457—1464年) 陸瑜之三子振所、 振庚、 振常等奉旨從歸德州徵調至今藤縣剿匪, 因功封地容縣、 北流、 岑溪 (簡稱容北岑) 等三縣, 生息繁衍。其中, 陸振庚由廣西潯州府 (今桂平)武清州撫先縣總兵隨徵出戰, 事平後誥授武顯將軍, 落業容縣楊梅普濟, 後分支遷靈山六泉、 仁勇、 六王、 石寨等地, 是入容最先的陸氏。陸振常, 隨平寇結束, 落業岑溪、 北流, 至陸順南分支於 1833 年從岑溪遷到容縣靈山六良村落業。陸振常另有一分支從北流大坡外遷到容縣石寨上煙村。陸繼績容縣陸承禮支系: 陸承禮為陸通第 56代孫(陸繼績 12代), 其祖先原住歸德州(今平果縣),明天順 (1464年) 因避難, 攜妻子至廣東廣州府, 貿易於高州, 1478年入廣東信宜縣福亮鄉 (今水口) 落籍。因明兵備道, 以陶臻大人為統兵, 陸承禮為帳下百丈先鋒, 與兄陸承亮一同入容平寇, 匪寇平定後, 陸承亮仍回廣東信宜水口落籍。陸承禮授敕封標騎將軍, 鎮守容縣六居而落業。陸承禮後裔分居於容縣的黎村、 楊村、 楊梅、靈山、 六王、 石寨、 容州、 十裡、 浪水和北流等地,是容縣陸氏人口最多的一個支系。
陸繼績容縣陸現科、 陸現聰、 陸現明支系:現科、 現聰、 現明是陸繼績第 24 代孫, 原住歸德州(今平果縣), 洪武元年 (1328年) 遷至廣東省高州府信宜縣水口, 後分支遷到信宜縣德亮圍下三甲高龍寨居住, 後陸現科遷至容縣楊村當發村化肚垌, 陸現聰遷至容縣六王塘角化、 獨石、 義合, 陸現明遷至容縣楊村東華。
陸繼績貴縣遷興業陸新、 陸正養和陸承聰支系:興業縣的陸氏大多從貴縣石灰陸村(今貴港覃塘石卡陸村)遷來, 陸村建村時有三位陸氏始祖: 陸新、 陸正養和陸承聰。陸承聰於公元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 因避宸濠之亂, 由江西柴桑遷徙到廣東南雄珠璣巷, 到珠璣巷後與同姓兄弟陸新、 陸正養結伴遷入廣西桂平、 再到貴縣大巖,後又結伴遷到石灰陸村建村定居, 並分為三個自然屯: 一冬屯、 二冬屯、 五冬屯。陸新為陸村一冬屯陸氏始祖, 陸正養為陸村二冬屯陸氏始祖, 陸承聰為五冬屯陸氏始祖。迨數傳之後, 於明末清朝時期陸續遷往興業縣石南、 葵陽、 山心、 北市、城隍、 大平山等地定居發展。
陸宗才興業縣蒲塘鎮桂樹莊陸勝記世系:陸宗才之第三子陸念三分居潯州府(今桂平)厚祿裡, 陸念三之後裔陸性泰(陸勝記), 於清朝乾隆年間從桂平羅播萬壽村到塘屯搬遷到興業蒲塘山奇樹北白塘開基創業。清光緒甲午年(1894年), 二十世陸奕棠、 陸奕禎、 陸奕祥三兄弟又搬遷到桂樹嶺居住, 原來留居北白塘的族人也隨後陸續搬遷到桂樹莊附近的木格陂合族居住。
容縣石頭陸王返支系:相傳太始祖陸王返由原籍廣東南雄珠璣巷白石社徒遷粵西, 經平南、六雷到容縣水上裡石頭落籍。
其餘還有少數陸氏, 他們的原地、 祖宗無法查找, 有待後世繼續考證。
歷代陸姓族譜演進簡略
興業縣陸氏族人在研究族譜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陸氏源遠流長, 姓氏譜系, 自唐以來,代有修撰, 錄其部分, 以饗後人。
唐代元和七年(公元 812 年), 時任福建觀察使(考察州縣官吏政績的官)的陸庶(陸元侯 38 世孫)上書皇帝, 請準編寫陸氏族譜(唐以前編寫族譜是官辦的, 到了宋代以後才有民間編寫)。唐憲宗準奏, 陸庶便編成歷史上第一部《陸氏族譜》。陸庶把陸氏分為 49 支, 都以祖宗所任官職或任官所轄地方為名。由此看來自陸元侯建陸氏之後的 1100多年間, 陸氏不僅仕第連綿, 而且散居各地, 已經有相當規模了。南宋禮部侍郎張九成於紹興九年在書中寫道:「湖南多巨族, 論其盛,則未有加於陸氏者也。」
陸遊, 陸元侯第 51 世孫, 重修了陸氏族譜, 增加了 29支。距陸庶第一次修譜是300多年。
到了元末, 陸元侯第 58代孫金紫支的陸迪吉會合楚國支的陸文愚、 陸端學等晚輩又重修一次陸氏族譜, 把前譜補缺補漏。此譜修成於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 距上一次是 200多年。
明清朝間各分支各修自家的族譜更為普遍。清朝同治甲子年 (1864年) 廣東順德縣龍江房陸錫九中舉, 南海縣鱉山房陸師彥等前往祝賀, 其間談及陸氏源流, 陸錫九的叔父陸益齋便取出在湖南經商時得到的一本《三聽堂世譜》, 似是編於康熙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間。這是一本分譜, 但所幸的是把前人的重要文章都收錄進去了。
陸師彥回到南海, 參考 《三聽堂世譜》,著手編了一本家譜, 打算傳家之用。經十年努力, 1874年廣州 「開越陸大夫祠」 舉行秋祭, 陸氏子孫聚集, 陸師彥把家譜端出來, 大家提出, 與其一家收藏,不如廣為印發供大家閱覽, 於是取名 《陸氏世德記》, 於光緒元年(1875年)出版, 這是粵東陸氏的一本總譜。
1998年, 廣東三水市, 陸探芳(陸元侯第 79 世孫)合族編纂了嶺南陸氏族譜, 收錄了中原入遷嶺南的各房支系, 名為 《嶺南陸氏族譜》, 距《陸氏世德記》修成 124 年,這是嶺南新時代最完整的一部陸氏族譜。2001年, 廣西陸氏族人在南寧聚會, 與會宗親一致提出, 聯合本族有志之士, 修撰《廣西陸氏大族譜》, 經過編纂機構成立、 族人動員、 了解歷史、 材料搜集、 資金籌集、 制定體例、 文字編纂等諸多環節, 直至 2015年 10 月, 才完成一部 4000 多頁的五卷本《廣西陸氏大族譜》。
自陸元侯創陸氏以來, 至今已有 82代至 83代, 玉林陸氏各支系也大多修編了各自支系的族譜, 考源溯流, 敘祖宗遺澤。
家族名人
陸寵廷(1861—1911), 容縣石寨人, 字劭榮。1903年在梧州集資創辦 「國民學校」,聘陳協伍任校長, 是廣西集資建校之始。其時, 胡漢民與其為密友, 贊同孫中山革命主張。1904年, 陸寵廷回容縣縣城創辦 「師範學堂」, 哺育師資。同時又創辦 「國民學校」,鼓吹革命, 還在縣城成立 「明倫女子學校」。
1905年, 在陸寵廷辦校影響和推動下, 容縣興辦公私學校 300餘間, 時為全國之冠。陸寵廷還送其子陸涉川及侄兒陸更存遊學日本, 當時(容縣)留日學生 70 多人, 盛極一時。1907年, 陸寵廷在新加坡兩次會晤孫中山, 並參加同盟會。1911年奉命回廣西策划起義, 9月率領民軍攻打北流縣城, 被清軍逮捕殺害。後國民政府追認其為革命烈士。
陸劭蔭(1867—1916), 容縣石寨人, 兩廣軍醫學校畢業, 孫中山同盟會員。後改名「愛唐」(愛我唐山之意)。二十多歲任容縣中正團團總, 後在粵、 港等地經營商業, 從事革命活動, 在梧州創立國民學校及振華學校, 同時設立工藝學堂。1911年參加黃花崗戰役, 失敗後往香港、 武昌, 起義時與劉崛等攻潯州, 廣西光復後任梧州徵集所長,1912年署賀縣縣長, 兼第二十巡防管帶。後被推舉為梧州國民黨某部部長, 1913年二次革命爆發, 在粵參加反袁活動, 失敗後亡命香港, 轉奔南洋等地, 發動華僑捐款, 並受孫中山命在香港設立機關, 募集民軍準備起義。1916年 6月 3日在廣州被捕遇害, 為辛亥革命烈士。於民國六年孫中山給撫恤金白銀 500元, 後民國十九年南京政府又給撫恤金白銀 1000元。
陸紹, 生於 1918年,北流市民安鎮高車村人, 廣西山歌學會會員。自 18歲起學歌,刻苦演練, 不久成為北流市內著名歌手。1940年起常到名山、 茂林、 新圩、 隆盛、 六靖、容縣, 甚至貴港等地對歌, 會過茂林張日明,北流羅予芳、 韋開英、 謝十娘、覃秀英等著名歌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配合清匪反霸、 分田地、 興修水利等運動, 用山歌形式進行宣傳。近年來寶刀未老, 每年三次到北流參加文化館舉辦的山歌宣傳活動。有人贊道: 「自學唱歌到今時, 解放前後唱歌詩。隨時開口隨時有, 句句唱出成歌詞。」 這也是對他一生的評價。
陸寵廷在容縣石寨鎮上煙村龍膽屯創辦學校, 傳播文明。
容縣石寨鎮上煙村龍膽屯的陸氏祠堂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本姓人自評
陸氏在中國百家大姓中雖不像王、 李、 張、 劉等姓氏那樣的大姓大族, 但歷代英賢輩出, 地位顯赫, 聲譽名揚四海。陸氏得姓以來, 自三國吳到南宋期間, 曾出過陸遜、 陸凱、 陸禕、 陸敦信、 陸象先、 陸元方、 陸扆、 陸希聲、 陸贄、 陸秀夫等十位宰相, 歷朝的陸氏名人更是舉不勝舉。陸氏族人有經天緯地之才, 擁有很多有德行的後代, 世人因此認為陸氏是忠義之門。乾隆皇帝在 《御製陸忠宣公論》 中, 讚譽唐德宗的宰相陸贄(諡號宣公):「復唐之功不在於用李晟, 而在於信陸贄。天下之治亂、 社稷之安危, 在於人君用一人。」「贄為人剛方嚴正, 而有經世之才, 其奏疏可行可法, 措之天下, 則有治安之效。」 這些讚譽表明, 陸氏乃歷代崇尚的名望族系。
毋庸置疑, 從古至今, 陸氏英才輩出, 出現了一批政治名流、 軍事將領, 在思想、 文化、 學術、 科學、 文體等領域都有一批傑出人才。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 陸氏蘭桂騰芳, 仕第連綿, 精英不乏,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名垂青史。作為陸氏後人的我們, 理應在陸氏家族精神的鼓舞下,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團結一心、 積極進取, 為家族和社會的興旺發達作出更大的貢獻。
(廣西興業縣粵桂陸氏宗親理事會會長 陸造文)
專家點評
秦漢以後, 陸姓被尊為 「勳臣八姓」 之一, 名賢眾多, 且多為愛國愛民之才。西漢政論家陸賈輔佐漢高祖定天下, 行仁義, 法先聖, 無為而治。南宋愛國詩人陸遊, 力主抗金, 支持北伐, 收復中原, 一生創作詩歌 9000餘首。他告誡 「位卑未敢忘憂國, 事定猶須待闔棺」, 希冀「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彰顯了陸氏族群愛國愛家的優良品質。玉林陸氏弘揚文化傳統, 在民國時期, 容縣 「龍膽陸」 的陸劭榮策劃廣西獨立起義, 為辛亥革命勝利慷慨就義。陸軍少將陸受祺、陸汝群、 陸汝疇在北伐和抗戰中英勇獻身。
陸姓族群不僅愛國愛家, 而且為官者清政廉潔, 創建了廉石文化。三國時, 陸績出任鬱林郡太守。他鼓勵農耕, 興修水利, 政通人和。任期屆滿時回歸故裡, 因為行李甚少無家財, 輕舟不可渡江河,便以石壓船, 回歸故裡蘇州。當地官民建亭置石, 上刻 「廉石」, 以警示官吏。玉林人感恩陸績, 在州府建有 「景陸堂」「景陸臺」「愛石軒」。廉石文化, 影響久遠。
同時, 陸績還富有愛心, 禮讓三先。有次在拜見郎將袁術時, 懷橘孝母, 傳為佳話。陸氏裔孫堅守孝悌忠信, 讀書明禮, 高風篤行, 踐行 「贈梅明友愛, 懷橘表孝心」 的良好家風。
(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 趙彥行)
陸姓
忠孝清廉家風代代傳
陸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大姓氏, 歷史悠久, 源遠流長。翻開各支系 《陸氏宗譜》, 可以清晰地看到陸氏的起源和演變。從戰國時期陸通肇始, 兩千多年的陸氏世系, 就像一條河流, 源遠流長, 也像一棵大樹, 由主幹分出枝杈, 不斷散枝開葉, 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綿延數千年, 家史如長河, 在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歷朝十宰相 功績傳千秋
陸氏歷代英賢輩出, 地位顯赫, 聲譽名揚四海,特別是江浙一帶, 乃歷朝名人最多的地方, 贏得 「江浙陸氏才子多」 的美譽。陸氏得姓以來, 自三國吳到南宋期間, 曾出過陸遜、 陸凱、 陸禕、 陸敦信、 陸象先、 陸元方、 陸扆、 陸希聲、 陸贄、 陸秀夫等十位宰相。所以, 陸氏倍受各時代社會的關注。不少歷史名流乃至執朝皇帝都以文章詩詞的形式讚譽過陸氏。如南宋著名愛國詩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陸氏世系淵源圖敘》 中讚譽「 : 陸氏之先, 繇(由)齊宣王少子達, 封於平原陸鄉, 子孫遂以為姓。則自秦漢以來, 其為名世也, 遠矣。印累累而綬若若, 天下鹹知有陸氏焉。歷魏晉兩朝, 名公巨卿, 難以更僕數。至唐貞元中, 有宣公名贄者, 相德宗, 言論慷慨, 譽重當時, 勅勳凌煙, 至今膾炙人口。迨我皇朝, 其間名世迭生, 英賢挺出, 枝分葉散, 嶽峙川流,孝範忠軌, 仁聲義烈, 公侯保輔之尊, 令僕卿尹之貴, 鈕龜鳴玉, 紫蓋朱軒, 或以曠達夷坦高於物, 或以弘雅清量重於時。忠肅恭懿, 宣惠慈爚, 開物成務, 經天緯地, 衣冠接踵, 袍笏相承, 豈不美哉! 所謂『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盛德之後, 必有百世之祀者也。」 此中談及陸族人有經天緯地之才, 擁有很多有德行的後代。
傳承好家風 家廉國事興
「陸績為鬱林太守, 為政清廉, 有政績。後來任官期滿, 坐船經海道還鄉時, 因無物可載, 只得將一塊兩米高、 一米寬、 半米厚的大石壓住船艙,以減輕風浪的顛簸, 此石即為官清正廉明的寫照, 稱 『廉石』 ……」 3 月 6 日, 在興業縣石南鎮龐村戰嶺屯 83 歲的陸有芝老人家中, 他侃侃而談, 對陸氏先賢的事跡如數家珍。
「夕陽無限好, 可惜已黃昏, 甘將暮年熱, 留給後來人。」 這是陸有芝老人寫在他自己編寫的 《入桂始祖陸新公子孫世系興業石南戰嶺陸氏支系譜》 序言中的詩句。
「我們陸氏家族是一個極具開拓進取精神的族群, 俊豪迭出, 名人眾多, 為中華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因此, 我想通過族譜將先賢們的事跡留存下來, 作為後世的榜樣。」 陸有芝說。
「身為野老已無責; 路有流民終動心。」 這是南宋時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留下的詩聯。陸遊其父陸宰, 是很有民族氣節的官員和學者, 朝廷南渡後,他便回到家鄉著書了。陸遊自幼就受到愛國思想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金復仇的壯志。29歲參加進士考試, 名在前列, 因觸犯奸臣秦檜而被除名。孝宗時, 被賜給進士出身, 歷任夔州通判, 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 權知嚴州等地方官, 還參贊王炎、範成大幕府軍事, 後來做過朝議大夫、 禮部郎中。陸遊一生堅持抗金主張, 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 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 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他勤於創作, 一生寫詩 60年, 保存下來就有9300 多首。詩的題材極為廣泛, 內容豐富, 抒發政治抱負, 反映人民生活疾苦, 批判當時統治集團的屈辱求和, 風格渾雄豪放, 表現出渴望恢復國家統一的強烈感情。《關山月》《書憤》《農家嘆》《示兒》 均為傳世名作。
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誓死不降元, 立益王於福州。元兵殺來的時候, 陸秀夫從容拔劍將妻兒驅逐下海而死, 然後自己也投海自盡。
「陸績是清廉的典範, 陸遊是愛國詩人, 陸秀夫是民族英雄, 他們的廉潔奉公和愛國精神遠遠地影響著後代的人們。陸氏英傑, 眾如銀河繁星, 令人敬佩。」 玉林市客家海外聯誼會副秘書長趙彥行如是說。
「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陸氏族人們曾經在歷史上寫下了燦爛的一筆, 我們除了尊敬, 更是要繼往開來。」 陸有芝說。
忠孝傳家久 積善勵後人
從歷史上看, 陸氏以忠孝聞名, 這在《新唐書》中都有記載, 也是當時陸氏家族贏得聲望和名譽的原因。陸氏一族從漢代起就是東吳望族, 名士眾多, 所以家族中的祖先很多都是當官的。正因如此, 讀書就是陸氏家族族人的必修課。族中的所有子弟從小就要讀書識字。「作為一個官宦家族, 我們祖先留下的祖訓尤其重視忠、 孝二字。忠這個字代表著忠君愛國、 為官者愛護百姓, 忠於自己的信念。現在看來就是愛國家、 愛人民、 愛崗位。」 廣西興業縣粵桂陸氏宗親理事會會長陸造文說道,「至於孝, 那就更不用說了, 這個是為人之根本。所以在我們陸氏族人看來, 忠、 孝這兩點是我們祖先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我們也會將其傳承下去。」
除了忠孝傳家, 陸氏族人還有一句持家格言:「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
「我對這本陸氏家譜, 最為推崇的就是它自高祖開始, 每一代每一位祖先賢而行端表正, 均詳細注釋到其人傳內, 讓我們後人知道, 我們的祖先, 有樂善好施,鄰裡沐其惠者; 有勤敏善居, 疏財仗義, 且多周恤戚裡,雖處富不驕, 故人多畏服者; 還有慷慨大方資助子弟讀書, 且出資重修家廟, 又捐資修郡文場邑聖廟學等。讓我們知道, 正是因為祖先們積功累德事跡, 我們後裔才能善福降臨, 代代興旺。」 容縣石寨鎮上煙村龍膽屯74歲的陸嶽先老人小心翼翼翻著家族留存的一本由清光緒十三年舉人陸硄重修的龍膽村陸氏家譜, 對記者說道。
先人的教誨, 使容縣 「龍膽陸」 聲名赫赫, 流芳千古。民國時期, 單單龍膽屯就出了教學改革先驅、 辛亥革命勇士陸寵廷, 為護國戰爭獻出生命的革命勇士、 中國同盟會會員陸劭蔭(陸愛唐), 以筆當槍的南社詩人、 中國同盟會會員陸汝同(陸更存), 中國同盟會會員、 容縣第一位女同盟會會員陸書蕉, 民國少將、 廣州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學員陸汝群、 陸汝疇兩兄弟等一大批愛國人士、 辦學先驅。
正是忠孝積善的家風傳承, 使得陸氏蘭桂騰芳,仕第連綿, 精英不乏, 繼往開來, 名望永葆。陸造文在事業成功之後, 也戒驕戒躁, 立德做人。致富後念鄉情, 扶貧賑災,農村文化中心建設、 農村硬化道路建設、 農村飲水工程建設、中小學校舍建設、希望工程建設等每一項公益事業都得到他慷慨解囊,傾注著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在地方政府和民眾中有口皆碑, 是陸氏家族的光榮和自豪。
來源:玉林日報記者 陸小青
這篇文章太有用了,給小微點個zan!
玉林新聞網 玉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