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夜空出現了今年最大最圓的「超級月亮」。在溫暖的春日,人們欣賞了來自月亮的天文美景,朋友圈裡「曬」出了詩情畫意。
月亮,是羅馬神話中的女神,是詩人筆下「多變的靈魂」,它仿佛永遠寧靜溫柔,詩意盎然。月有陰晴圓缺,而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超級月亮」是怎麼回事?我們的心靈與月亮之間又能產生哪些奇妙的關聯?
日落後兩小時是賞月最佳時機
「超級月亮」大多發生在農曆十五和十六,今年會上演4次,時間分別在2月9日、3月10日、4月8日和5月7日。下一次的超級月亮,將出現在立夏時節。「超級月亮」是1979年由美國佔星師理察·諾艾爾提出的名詞,是一種新月或滿月時月亮位於近地點附近的現象。
天文學家表示,要構成超級月亮,需要滿足兩個最基本的條件,一個是「最近」,一個是「最圓」。「月球圍繞地球旋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有最接近地球近地點和最遠離地球的遠地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基地科普主管袁鳳芳這麼解釋。
這是4月7日在捷克布拉格拍攝的「超級月亮」。來源:新華社
月球和地球間的距離不斷變化,超級月亮是指月亮在滿月的時候,剛好在近地點附近。而此時,當月亮來到近地點的時候,因為它靠近地球,所以看上去比平時的滿月更大。據估測,近地點附近的滿月,比普通滿月要大14%、亮30%左右。
一輪明月,寄託了人們美好的心願和思念。我們如何觀賞「超級月亮」?
在超級月亮出現的當天夜裡,任何地方只要晴天或者少雲都能觀測。我們用肉眼就能欣賞如圓盤的超級月亮,也可以使用普通的雙筒望遠鏡或者單筒望遠鏡,甚至單反加長焦鏡頭也能觀測。
這是4月7日在北馬其頓斯科普裡附近的村莊拍攝的滿月和鸛。來源:新華社
每次「最大最圓月」的到來都是一次賞月良機。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表示,日落後兩小時是賞月的最佳時機。日落後不久,月亮從東南方冉冉升起,晶瑩而飽滿。如果能提前選擇一處視野開闊、景色秀美之處欣賞,觀賞的效果更佳。
「超級月亮」並不罕見
其實,「超級月亮」並不罕見,基本每年都會出現幾次,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天文現象。每年都會出現12次或13次滿月,按照超級月亮的通常定義,這樣一年內至少會出現3—4次近地點滿月。
天文學家並不贊同「超級月亮」「超—超級月亮」的稱謂,因為從科學定義而言,叫作近地點滿月更為準確。當滿月從地平線升起時(即近點月),我們看到的月亮似乎比它升到天頂時更大、更明亮。但這種大小、亮度的變化,人的肉眼是不太容易覺察出來的。
這是4月7日在賽普勒斯尼科西亞拍攝的滿月。來源:新華社
在人們印象中,超級月亮年年都有,卻年年有別。為什麼會有「多少年來,最大的超級月亮」這一說法?天文學家表示,因為月球軌道的橢圓率不是固定的。月球的軌道受到太陽和地球的幹擾,會有微小的擾動。這微小的擾動,如果乘上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38萬公裡,就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數字,反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是每年的超級月亮大小不一樣。
這是4月7日在義大利博岑附近的卡蒂納喬山拍攝的滿月。來源:新華社
你知道嗎?不光有「超級月亮」,也有「最小月亮」。所謂「最小月亮」,是指月亮在滿月時,剛好又運行到遠地點附近。2020年唯一一次「最小月亮」,時間在10月31日。有興趣的話,你不妨在同一地點、使用同一套拍攝器材,把「超級月亮」和「最小月亮」都拍下來,然後做一對比,這些都是公眾能做的天文觀測。
郵票上的超級月亮
超級月亮不但會出現在夜空中,也出現在比利時等國家的郵票上。
比利時有4枚郵票來自4幅超級月亮照片,拍攝於2011年—2014年。對中國集郵者來說,最感興趣的或許是這一枚,因為照片拍攝於中國武漢。黑色剪影中的一對情侶依偎在一起觀賞超級月亮,各舉起一隻手擺成愛心的圖案。他們也許在輕聲哼唱「月亮代表我的心」,也許在朗誦「月是故鄉明」的優美詩句。這一溫暖的郵票畫面,也讓世界感受到了中國青年一代的浪漫情懷。
比利時郵票上的武漢情侶。
郵票上的許多場景,和月亮聯結在一起,產生了詩情畫意。深藍色的天空中,超級月亮輝映著一片小樹林,讓人聯想起一句中國古詩「月上柳梢頭」。又或是一輪圓月在一座建築旁升起,皎潔而美麗。一枚郵票上的照片拍攝於2014年9月7日的美國洛杉磯,一架飛機恰好與超級月亮「擦肩而過」,變成了金黃月亮下的黑色剪影,這也是難得的機遇巧合。
飛機與超級月亮「擦肩而過」,成了一道風景。
月亮,跟我們的感受與情緒相關。在我國,人們不僅有賞月團聚的習俗,常將月亮的元素寫進詩歌、小說和歌曲中,我國郵票中也有月亮的身影。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家喻戶曉,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就曾以嫦娥奔月為題,寫下不少名篇佳句,如李商隱的「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1987年9月25日,我國發行了一套《中國古代神話》特種郵票,全套6枚,其中一圖為「嫦娥奔月」。將嫦娥奔月以郵票的形式發行,更加體現了我們對古老文化藝術的珍視。
《中國首次落月成功紀念》郵票。
2002年9月,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中秋節》特種郵票一套三枚,面值為3.6元,郵票圖名分別為:團圓、賞月、月為媒。三枚郵票以圓月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共享天倫之樂的嚮往、對來年風調雨順的祈望,以及對美滿愛情的期盼。2014年元旦,《中國首次落月成功紀念》郵票發行,這是中國郵政為紀念嫦娥三號成功落月而特別發行的。與紀念郵票一起限量發行的還有探月火箭殘骸仿印郵票製品,是用唯一能回收的探月元素———探月火箭殘骸製作的。
人人心中都有一片月
從古至今,月亮一直都是藝術家追隨與表達的主題,由它衍生出多樣的情懷和感慨。
藝術家賴巍將自己心中的月亮與思索表現在畫布上。每一張畫作都像是一首詩歌、一個簡短的童話故事。
賴巍一年間曾畫了118個月亮。大家都問:「你為什麼畫月亮?」她說想用月亮來紀念父親。她總覺得生命不完滿,月亮就是來撫慰人心的。「母親說,夜晚有了月亮就不會害怕,因為你走它就跟著你走,照亮你腳下的路。它是我們永不孤單的溫暖,黑暗裡最強烈的希望。從小,我看到它時,就安心。」
賴巍畫筆下的月亮。來源:搜狐網
英國當代藝術家盧克傑拉姆則將月亮「共享」給公眾。他帶著自己的「月亮博物館」,行走在世界各地。「月亮博物館」是一種巨型月球藝術裝置,一個直徑約10米的月球模型,表面的每1釐米實際代表了月球表面的5千米。而它的表面投影按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航拍月球陸地的真實景觀製作。盧克傑拉姆在接受《自然》雜誌採訪時曾說,「美國人可能首先會想到阿波羅登月,而中國的月亮在中秋節最著名。」2018年中秋節,這輪「月亮」就在北京水立方巡迴展出。未來,這輪「月亮」還會在世界各地旅行長達10年。
行走的「超級月亮」。來源:界面新聞
千百年來,望月的人從臥居中的詩仙李白,變成了高樓大廈中的都市人群。月亮似乎一點沒變,它永恆地懸掛在天邊,凝望著大地。
文學家們關於月亮的記憶,是純真的童年歲月。林清玄的月亮,清澈而透明,帶著童年田野間的清甜氣味,他說「月亮是永不失去的」。有感於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扎徘徊,英國作家毛姆筆下的人物,有著心中為之追逐的「月亮」,「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月,獨一無二,光明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