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巖海洋被巖石蒸汽大氣層籠罩著。超音速風吹向寒冷的行星暗面,凝結的「熔巖雨」緩慢流回熔巖海洋中最酷熱的區域。
熔巖行星這種「熾熱」的星球是在太陽系邊緣外發現的最極端行星之一。
phys.org網站當地時間11月3日報導,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約克大學和印度科學教育學院的科學家們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中發表論文,闡述了熔巖行星K2-141b的「怪異」特徵。這顆行星不僅能融化巖石降下「熔巖雨」,還能將巖石蒸發,形成熔巖「大氣層」;其超音速風的速度高達5000公裡/小時,表面存在100公裡深的巖漿海洋。
科學家們首次用計算機模型預測了K2-14b的環境條件,發現它是一顆與地球大小接近的系外行星,其地表、海洋和大氣層都由相同的成分——巖石構成。這種驚人的一致性與其運行特點有關。
K2-14b屬於巖石行星的亞星。這類天體在十分接近其恆星的區域運行,因此會被主星引力鎖定在同一位置,導致其固定一側總是面對著恆星。這使得K2-14b大約有三分之二的區域永恆地沐浴著日光。其暗面溫度低至零下200攝氏度左右,而光面溫度高達3000攝氏度——在這樣的高溫下,巖石不僅會熔化,還會汽化,最終在某些區域形成稀薄大氣層。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巖石蒸汽大氣也會經歷循環過程。與地球上的水循環類似,巖石蒸發形成的礦物蒸汽被超音速風颳到寒冷的暗面,「熔巖雨」冷卻、凝結後降落到地表,最後又回到光面的巖漿海洋中。
但是,科學家們認為K2-141b的循環過程並不像地球那樣穩定。巖漿海洋回流到光面的速度很慢,因此星球的礦物成分可能會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最終將永久性地改變K2-141b的地表和大氣層。
麥吉爾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Cowan教授說:「所有的巖石行星,包括地球,一開始都是熔融的世界。隨後,行星迅速冷卻並開始凝固。熔巖行星為我們提供了行星進化階段的關鍵信息。」
研究人員下一步將檢視預測的準確性。他們獲得了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的部分觀測數據,這或許有助於探索該行星的光面及暗面溫度。到2021年,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開始投入應用,研究人員將獲取更準確的驗證結果。
原創編譯:德克斯特 審稿:西莫 責編:陳之涵
期刊來源:《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
期刊編號:0035-8711
原文連結:https://phys.org/news/2020-11-supersonic-rocky-lava-planet.html
版權聲明:本文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