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許金聲
《「通心力」是一種根本的競爭力》
看到一篇文章《職業就是階層!》署名有點幽默:「山雞哥」。文章寫道:
「每個人有4種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職業出身。你能決定自己的後兩者,並能決定你的下一代的前兩者。高手對有前途的職業(公司)的判斷方法是:張開大拇指和食指,測量報紙上的招聘廣告,版面大於兩指張開極限。這樣的職場猛人一定能跑過CPI和你:無惡習,無怪癖,每天全勤,多方充電,總是提前或超額完成工作,長期自願無償加班,拼命掩飾家鄉口音。貌似體面的職業,但是窮;不體面的職業,但有錢;你選哪種?大多數人選擇前者。嫁錯了人,讀錯了專業,進錯了公司,買錯了股票,都可能進入令自己心有不甘的階層。你是業主,你的小區開發商屬於「上上層」,建樓的工程師屬於「上下層」;幫你辦理按揭的銀行業務員屬於「中上層」,接你電話答覆電信業務的接線員屬於「中下層」,小區保安屬於「下上層」,小區菜場外設攤賣自家種的蔬菜的菜農屬於「下下層」——2007年,中科院把中國職場分為6個階層,也把你的生活圈分為6個階層。你不清楚鄰居屬於哪個階層,當他裝修打穿你家的牆時,你們把各自的階層像外套一樣脫去,吵架。
中國有上流社會嗎?有人說沒有,因為現在只談階層不談階級,封建貴族已斷代,上流社會應有的貴族傳統和教養已經失傳;有人說有,由高官、高幹子弟、億萬富翁、明星企業家、明星藝人、明星主持人、明星運動員、明星知識分子和作家、名流派對、秘密社交圈、豪宅、私人會所、奢侈品和高檔服務機構共同構成。中科院說,中國社會職業階層「上上層」佔整個就業人員總數的1.1%(773萬人),「下下層」佔就業人員總數的64.2%(4.45億人)——問題是,誰會覺得處於「上上層」的大學教師、政府機構負責人、科學研究人員、主治醫生、企業主管們,屬於上流社會呢?跳槽成了職場倫理,總有人同情地、不解地問你:你為什麼還在那家公司做?言下之意是,你為什麼還在下流社會?掩飾所屬階層的方式有:職業、穿著、說話腔調、財富、婚性、場所。體現所屬階層的方式有:職業、穿著、說話腔調、財富、婚性、場所。階層晉級的荊棘路是:花了18年才能坐在這裡和你喝咖啡。階層晉級的捷徑是:買彩票,嫁個有錢人,參加全國性選秀節目,突然繼承巨額遺產。普通人的奮鬥路徑是:先擇城,再擇校,再擇業,業精於勤;先求富,再求貴,再求福,福至心靈。什麼叫貴?就是不把富放在眼裡;什麼叫福?就是不把富與貴放在眼裡。跨越階層的戀情屢見不鮮,最傷人的話不是說「分手吧」,而是說「回到你的階層去吧」。
——這篇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簡短而犀利。沒有彎彎繞,一針見血。實話實說,令人警醒。它有力地說明了「階層」的客觀存在。
文章指出「每個人有4種出身:家庭出身、城市出身、教育出身、職業出身。你能決定自己的後兩者,並能決定你的下一代的前兩者。」說得對,教育、職業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它也沒有指出,教育的改變,優先於職業。當然,這篇文章也沒有指出,如何才能夠決定決定「教育」的改變?
在社會環境和條件相對確定、不變的情況下,是否發生改變,由當事人對自己負責。你是你自己命運的主人,沒有人來主動幫助你改變自己的教育狀況。
如果說在家庭、城市、教育、職業都已經都確定的情況下,你的階層和地位是否可以改變呢?這就是社會學所說的社會流動、階層流動。——這個道理,其實一句俗話更簡單、生動: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然而,流動主要是靠什麼呢?是每天咬緊牙關拼命幹嗎?有關係,但是即使那個如此,你也發現收效甚微,而且你並不做到的「每天」,只是心血來潮,於心不甘而已,幾天後,依然故我,只剩下牢騷和挫敗。——從「人格三要素」理論看,你多少有點意志力。但實際上流動成功,需要有你的全部基礎心理素質:即人格三要素:智慧力、情感力、意志力。它們的綜合體現,也使你表現出一定的能量狀態。
我長期做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發現了一個社會流動、職業流動的秘密,這就是你的「通心力」。所謂通心力,就是你運用「通心的黃金三要件」的能力,即:1、清晰自己;2、換位體驗;3、有效影響。
這個發現通透而令人信服,因為它可以在實踐中驗證。人是社會的動物,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痛則不通,痛則不通。」凡是你在人際關係中遇到障礙,凡是你在生活中遭遇挫折,都意味著你缺乏通心力。
我把旨在提高通心力的心理服務,稱為「通心輔導」。關於現有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所解決的問題,一般只是理解為減輕一些不適的症狀,改善一點人際關係,但是,如果幫助人要能夠徹底,就是幫助他實現職業的流動,階層的改變。
「通心輔導」著眼於當事人不同之處,幫助他打通。因為當事人所有的不舒服,都意味著他的「不通」,他有能量有待解放。處理其心理情結,就可以解放、提升他的通心力,乃至能量級別的上升。
我長期做個案,當事人數量已經超過2000,其中一小部分是長程的個案。我親眼見證了許多改變:
1、由於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從大學畢業後,根本就無法工作,到在社會上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工作,立住了腳。
2、從各種各樣自己原來不喜歡的職業辭職,變成一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例如,從一個小護士、一般的公司職員,變成心理諮詢師。原來只是混了一個大專文憑的人,能夠給博士、教授做個案。
3、原來兒子輟學,與老公、領導等關係不好,到兒子復學,老公、領導關係改善,工作越做越好,行業未變,但職務改變,從副科長一直到副局長。
太多了,先舉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