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獻記載,當太平洋島上的湯加人第一次看到歐洲人接吻時,他們笑著說「你看看,他們把彼此的口水和汙垢都吃了下去」。
有人說接吻始於西方人的習慣。但事實上接吻到底怎麼發展而來的,幾乎無法考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語言人類學教授馬塞爾·達內西(Marcel Danesi)專門為此寫了一本書——《吻的歷史》。在研究了世界各地關於接吻的文獻資料之後,作者發現吻在各個地區、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含義。更重要的是,看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事實上,是「吻」解救了人類的愛情。
一開始,吻和愛情沒多大關係。
如果你在歐洲街頭看到一位女朋友當著男朋友的面親吻異性的嘴唇,也不必感到太驚訝,因為相比於表達愛情,吻作為正式打招呼的方式要來得更早。
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波斯人會用親吻嘴唇的方式和階級相同的人打招呼,但是如果碰到階級比自己低的人,就會親吻臉頰。這種以吻的部位來區分等級的方式其實也不是波斯人獨有,比如像古羅馬人,則有吻的部位越接近腳,地位越低的風俗。
如果你跟一個三歲小孩說good-bye,她多半會給你一個萌萌的飛吻。別以為飛吻是某個浪蕩現代人的發明,其實這個動作也是古來有之。最初,在古代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人們正在做一個把吻吹出去的動作。原來這是一種古老的祭拜儀式,他們用這種飛吻的形式來取悅神明。
在聖經中,我們也能找到這種作為宗教儀式的吻。
摩西最常見的形象是親吻著上面刻著十誡的石板。在福音故事裡,猶大之吻可謂是史上最著名的一個吻:在最後的晚餐之後,猶大以一個吻出賣了耶穌,因為這個吻,導致耶穌被士兵認出。
在耶路撒冷,猶太人在祈禱時會親吻聖殿的西牆,親吻聖書《妥拉》(Torah)。而印度教徒們則會通過親吻寺廟的地板來表示虔誠。
其實這種用吻來表示尊敬的風俗有更深刻的理由。因為基督徒們認為吻能帶著接吻者的靈魂,使接吻對象精神相通。
那到底是什麼,讓吻變成了浪漫愛情的一種表達形式呢?
其實在公元前1500年前,印度的《吠陀經》就記載了親密伴侶之間的「吻」。只不過這書上還沒有具體用到「吻」這個字眼。上面寫的是:伴侶用嘴巴「嗅到」彼此的味道。在當時,「嗅」其實有「接觸」的含義。而在公元4世紀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則進一步描寫了情侶之間情慾勃發。
我們可以看出「吻」在一開始只是作為人類色情的一部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指女性的性放縱。這跟我們現在看到的韓劇中的浪漫一吻還有很大區別的。
吻作為浪漫愛情的代表,最初應該是出現在天主教婚禮儀式上的「接吻禮」。這跟早期基督徒認為吻能夠帶著親吻者的靈魂,使人精神相通不無關係。在婚禮上,新郎和新娘用「呼氣吻」來印證心心相通,就像是一種美好的愛情祝願。
吻和浪漫愛情的結合,其實最大的功臣應該是11世紀晚期出現的一種流行文學。在這種小說裡,講述了一種叛逆又近乎浪漫的愛情。在當時流行文學中,「吻」開始以一種追求浪漫自由的形象出現。
比如主人公們不顧家庭和宗教傳統,不顧一切地相戀,相擁親吻是必要的情節。而這種追求浪漫的愛情故事在騎士小說裡面愈演愈烈,人們把所有美好的幻想寄託到騎士身上:騎士作為一個忠君愛國,尊重女性的群體,他們還必須浪漫地追求愛情,即便這種愛情「不被允許」。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吻」更多地象徵著不被世俗允許、至死不渝的愛情故事,這為最初愛情的樣子蒙上了「浪漫」的面紗。
在哲學家喬治·巴塔耶看來看來,接吻這個行為屬於純粹的瞬間,接吻的雙方無關身份、地位、性別,無關二人的過去與未來,這個美好的瞬間在此時此刻發生,同樣也在此時此刻結束。在這個行為中,人們並不會在意它的延續,後者屬於婚姻或其他形式的範疇。而這種瞬間的情感,這種擊破社會束縛的行為,正是人們為它所著迷的地方。
莎翁著名的愛情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無疑就是這種愛情的範例。羅密歐與朱麗葉兩家本是世仇,而兩個年輕人卻不顧一切地墜入愛河。為了能夠在一起,朱麗葉先服假毒,計劃醒來後就與羅密歐私奔。但沒想到負責傳達假消息的人未能及時送信給羅密歐。導致最後這一幕悲劇發生:羅密歐獲知朱麗葉的「死訊」,心如刀割。他在朱麗葉的「屍體」前喝下毒藥,吻了她之後說出最後遺言:「我獻上一吻,然後死去。」
因為這部悲劇的廣為流傳,「流亡戀人」的說法開始廣為流傳,人們紛紛為這樣的愛情故事心痛神往。相比於如今我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的苦命戀人狗血情節,其實當時的愛情面臨著更決絕的壓迫。因為整個中世紀就是一個「戀人們沒辦法好好相愛」的時期,人們認為自由戀愛是傷風敗俗的。
於是,這種敏感又激烈的愛情與傳統基督教中平淡克制的愛情形成鮮明的對比。而流行文學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宣傳了這種愛情觀。
這種愛情公然與包辦婚姻叫板,一吻定情——以一個吻打破所有陳規。雖然只在上流社會的小範圍內流行,但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女性擺脫男性從屬地位,大膽表達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訴求。
1228年,蘇格蘭女性首先取得了求婚全,而歐洲其他地區的女性也先後取得了這項合法權益。到了19世紀早期,自由戀愛幾乎幾乎取代了包辦婚姻,成為社會各階層的男女結婚的首要條件。
以至於在今天,自由戀愛成了一個全世界範圍內的共識。
五四以後,由中國知識分子翻譯並引進的西方小說湧入國內。《巴黎茶花女遺事》《少年維特之煩惱》等小說第一次傳入中國的時候,知識青年們的世界一下子裂了個大口子。自由戀愛的文化種子給了當時的知識分子擺脫儒家傳統束縛一個有力的支撐。浪漫愛情成為了現代啟蒙的重要環節。這種爭取婚姻戀愛自由與追求平等權利的呼聲結合,成了知識分子構建全新個體身份的一種方式。
史丹福大學漢語與比較文學系教授李海燕在《心靈革命》一書中指出,浪漫愛在五四話語中成為了一個年青一代與禮教家庭和父權意識形態決裂的象徵:
「公然忤逆家長的意願而為自己選擇的配偶進行鬥爭,成為五四一代成員安排其道德劇上演的專屬場地。在這些道德劇中相互對抗的,有善與惡、天性與虛偽、受害者與迫害者、人性與野蠻;換句話說,交戰的一方是個人的自由意志和正直品德,而另一方則是家庭、社會、禮教道德體系的偽善和暴政。」
可以說,愛情之吻的發明,正好彌補了人類精神和肉體之間的斷層。一方面,吻改變了社會文化的秩序,掀起了一場西方世界的性革命。把女人從禁慾中解放出來,女性也可以正式自己的情慾。另一方面,吻也解放了愛情,它發現了愛情並把愛情從籠子裡釋放了出來。至此,人們終於可以正視愛情,以一種靈肉結合的方式,讓愛情獲得了完整。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讀完點讚,也是一種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