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安全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4月7日下午,臺塑雲林麥寮六輕臺化芳香烴三廠發生爆炸,20公裡外的虎尾都聽到「砰」的巨響,5公裡外的臺西鄉廟宇玻璃被震碎,附近5村上萬人撤離。涉及PX產能87萬噸,約佔我國PX表觀消費量4%。本次爆炸經消防局初步調查,是由於工廠液化石油氣管線破裂、外洩導致氣爆。火災已於當日下午撲滅,幸無人傷亡。雲林縣環保局依「空汙法」重罰六輕500萬元(新臺幣),並勒令臺化芳香烴三廠停工,直至調查報告出爐。
(圖:臺灣《聯合報》/雲林縣府提供)
六輕全稱為「第六套輕油裂解廠」,位於雲林縣麥寮區的離島式基礎工業區,由臺塑集團投資開發與經營,是臺灣第6座輕油裂解廠,也是臺灣第1座民營煉油廠。1994年7月正式動工,以填海造地方式在麥寮西海岸鋪出新生地,並於1998年正式營運。
臺塑六輕管理部副總經理陳文仰說,8年前花了146億元對近2000公裡的公共管線進行汰換,此次氣爆的廠管線屬廠內舊管線,後續會依縣府要求,進行全廠區管線盤查,並汰換老舊管線。發生事故的三廠也會依規定暫時停工,安全無虞才重啟,鄰近民宅圍牆道路損害修繕,臺塑責無旁貸。
據了解,臺化芳香烴三廠已不是第一次發生意外。2015年9月管線氫氣外洩閃燃引發氣爆,未燃起大火,但驚動鄰近居民。2010年至2014年,六輕火災頻頻,發生大小火災十餘次。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間,臺塑旗下工廠曾連發7次爆炸。相關安全問題及空氣汙染問題令當地民眾擔憂。
液化石油氣是原油蒸餾或其他石油加工過程中所得出的各種烴類化合物,通過加壓或者降溫以液態形式進行存儲和運輸,即為液化石油氣,常溫常壓下為無色易燃低毒氣體。
空氣中含有10%的液化石油氣時,人在該氣體中5分鐘就會麻醉,時間稍長即可致人死亡。容器最大允許充裝量為85%。
如果發生火災,其燃燒速度快,火焰溫度高 ,易發生爆炸,復燃、復爆的危險性大。
液化石油氣主要有下面幾大特性:
(一)燃燒爆炸性
液化石油氣能夠燃燒,分為穩定燃燒和爆炸兩種形式。液化石油氣發生洩漏,遇火發生的連續燃燒現象,叫做穩定燃燒。液化石油氣發生洩漏後,與空氣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極限約為2%~9%),遇到火源發生爆炸,通常會產生強大的衝擊波和高溫。
(二)比空氣重
液化石油氣的氣態相對密度為1.5~2,比重是空氣的1.5~2倍。由於比重大,發生洩漏時液化石油氣就會積存在低洼處,或沿地面任意漂流,一旦達到爆炸濃度,遇到火源就會發生爆炸。
(三)受熱膨脹
液化石油氣的液體密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變小,體積則增加。其液體的體積膨脹係數比汽油、煤油都大,是水膨脹係數的10~16倍。因此,充裝液化石油氣的氣瓶應嚴格控制充裝量,否則隨著溫度的升高氣瓶極易被脹裂。
(四)點火能量小
液化石油氣的著火溫度約為430℃~460℃,比其它可燃氣體低,點火能量小,一個火星就能點燃。
(五)有毒性
液化石油氣有低毒,空氣中含有1%時,人在空氣中10分鐘無危險。當空氣中含量達到10%時,人處在該環境中2分鐘就會麻醉。
(六)帶電性
液化石油氣在罐裝和運輸過程中易產生靜電,流速越快,越易產生靜電。
(七)腐蝕性
液化石油氣對容器、管道、橡膠管、密封物等有腐蝕作用。
1、液化石油氣管線因材質老化後受震動、撞擊等出現裂縫洩漏。若是氣相管洩漏,在一定時間內的洩漏量要少一些,如果是液相管洩漏,則洩漏量較大。
2、閥門是液化石油氣貯罐的易洩漏部位,閥門法蘭(密封墊片)因老化、開裂、螺栓緊固不均勻等損壞而洩漏。洩漏的法蘭又分為閥門前法蘭和閥門後法蘭。一般說來,閥門後法蘭洩漏易處置,閥門前法蘭或閥門根部洩漏較難處置。
3、貯罐根部因材質問題或其它原因易出現裂縫洩漏。
4、罐體大開口洩漏。因內部超壓,或受高溫烘烤急劇增壓而在頂部撕口子爆裂,這種洩漏量大、擴散快,危險性大。
1.強化施工質量,嚴格控制介質的充裝量,加強儀表和報警系統的安裝,在超壓時能及時報警和採取果斷措施。儘可能減少在石油液化氣運輸管線上的應力集中點。加強設備及管線的應力集中區的檢查,必要時進行無損檢測。
2.在儲罐相連接第一道法蘭處的洩露是難以控制的,所以在投用前必須對此處的墊片進行嚴格檢查,要選用優質可靠的法蘭墊片。
3.在儲罐區和控制室要安裝可燃氣檢測報警系統,對罐區混合氣體進行監控,一旦接近危險爆炸極限即可立即報警,管理人員可以立即採取措施。
4.在儲罐外壁做防火塗料處理,一旦著火時防止火源燒烤罐體,發生儲罐爆炸。
5.液化石油氣的儲罐在設計中,要防止應力腐蝕的影響,嚴格進行焊縫檢測,降低出現裂紋的機會,同時降低液化石油氣介質中的硫化氫含量。
凡是與液化石油氣相關的站區和環境要杜絕明火,電火花和靜電火花的產生,同時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
加強安全管理,制定相應的定期檢查制度,諸如檢查儲罐各密封點,焊縫及罐體有無滲漏,進出口閥門、閥體和連接處是否完好等等。
制定嚴格的作業管理制度,操作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安全管理規定,加強責任心,防止人為損壞設備。
嚴格執行事故應急救援方案,定期組織相關人員進行演練,提高人員對事故的處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