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常識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四成人對檔案去向不管不問——
「你知道你的個人檔案存放在哪裡嗎?」「如果你的個人檔案不幸丟失了,你知道怎麼辦嗎?」2013年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省檔案局、成都市檔案局聯合進行 「檔案常識問卷大調查」,其結果顯示,近四成受調查者對自己的檔案情況知曉程度較低,個別人甚至一無所知,長期對自己檔案不管不問的「棄檔族」現象依然存在。
□本報記者 郝勇
個人檔案去向近四成人「不清楚」
「檔案常識問卷調查」設計了10個問題,其中包括「個人檔案的存放地點」、「辦理遺失檔案的手續」、「領社保時是否需要提供原始工齡檔案」等常識問題。收回答卷近1000份,調查對象涉及大學生、公務員、企業員工、職員、記者、城市居民等。
「你知道你的個人檔案存放在哪裡嗎?」,回答「知道」的佔66.22%,「不清楚」的佔27.42%,「完全不知道」的佔6.36%。在「如果你的個人檔案不幸丟失了,你知道怎麼辦嗎?」調查中,回答「知道」的佔35.24%,「不清楚」的佔43.48%,「完全不知道」 的佔21.28%。
調查中,不少大學生對檔案的存放和去向都是一頭霧水。內江人王慶東,2011年大學畢業後到重慶萬州工作。「當時學校發了個檔案領取通知,好像是存放在內江市檔案局,時間長了也記不清楚了。」現在,王慶東遷戶口需要調檔案,都不知道怎麼能查詢到檔案,怎麼領取。「每一個高校畢業生都會形成屬於自己的一套學生個人檔案,並伴隨終身。」參與此次調查的省檔案局法規處處長張曉芳說,學生們在校期間對自己的檔案不關心,離開學校後如果不出現需要檔案的情況,也不會主動去關心。
花心思找工作無暇顧及檔案
「平時工作及此次調查中發現,雖然高校檔案部門十分重視學生類檔案的管理,不少學校還開設了學生檔案管理課程,針對畢業生開展檔案知識宣傳,但還是沒有引起學生們足夠的重視。」省檔案局局長丁成明認為,造成「棄檔族」人數長期不減的原因在於,畢業生們往往更關心人生旅途下一站去哪兒安身,大部分心思花在找工作上,無暇顧及自身檔案。
「現在單位都是招聘制,用人單位也不看重檔案,有無檔案都無所謂。」川師大學生劉洋洋說。丁成明認為,當前,人才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檔案不再像過去那樣對人才有控制作用,人事檔案的神秘性大大降低,不少民營企業也不太重視人事檔案的收集和管理,年輕人自主創業的越來越多,短時間內人事檔案的重要性無法體現出來,也降低了學生們對自身檔案的關注度。
省檔案局在對高校檔案工作的執法檢查中發現,不少高校專職檔案人員較少,沒有實行部門立卷,檔案收集、整理等都由檔案機構負責,難以在學生中開展有效的檔案宣傳和相關知識普及,一定程度上使得學生的檔案意識較為薄弱。
珍惜自己的檔案這是另一張身份證
「學生檔案,是一個人接受教育,獲得專業知識和社會認可的憑據,對就業、擇業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和評價作用。」丁成明呼籲,學生們最好不要做「棄檔族」,請珍惜自己的檔案,因為它是另一張身份證。
丁成明介紹,學生檔案是人事檔案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隨其而動。沒有檔案,個人的很多權益得不到保障。例如,職稱評定、婚育證明、轉正定級、各種政審、辦理養老等社會保險,以及開具出國、考研有關證明等,都需要個人檔案。沒有檔案,出國政審就無法進行。沒有檔案,辦理社會保險也成問題,參加養老保險要根據檔案裡的記錄來確認工齡年限。《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規定,高校檔案機構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如舉辦檔案展覽、陳列、建設檔案網站等,積極開展檔案宣傳工作。有條件的高校,應當在相關專業的高年級開設有關檔案管理的選修課。「各高校應按照教育部和國家檔案局的規定,在學校廣泛開展檔案宣傳工作,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檔案意識。」丁成明建議,學生們要像珍惜畢業證書一樣珍惜自己的學生檔案,讓其伴隨自己走過人生旅程中的每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