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陝西榆林靖邊龍洲丹霞地貌核心景區外被人為破壞,一對情侶將名字刻在巖石上,刻字落款時間為8月21日。據悉,目前整個景區還處於開發狀態,暫未向遊客開放,最新被破壞的這處刻字地點,不在核心景區範圍內,一直處於對外開放狀態。目前,景區管理部門和景區警務室已經介入調查,傳喚當事人進行約談。
知多一點丹霞地貌在我國廣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處,分布於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其中四川的蜀南竹海和七洞溝屬於幼年期丹霞,貴州赤水丹霞屬於青年期丹霞,廣東丹霞山屬於壯年期丹霞,江西龍虎山則屬於老年期丹霞,丹霞地貌在熱帶、亞熱帶溼潤區,溫帶溼潤-半溼潤、半乾旱-乾旱區和青藏高原高寒區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於東部的海岸帶,最高海拔可以出現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對集中分布在東南、西南和西北三個地區。
除中國外,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國分布最廣。1928年,馮景蘭等將構成丹霞山的紅色地層及粵北相應地層命名為「丹霞層」。1938年陳國達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陳國達正式使用「丹霞地形」這一分類學名詞,以後丹霞層、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來。
丹霞地貌形成原因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水平構造地貌指由產狀水平或近於水平的第三紀厚層紅色砂礫巖為主組成的平坦高地,受強烈侵蝕分割、溶蝕和重力崩塌等綜合作用而造成平頂、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狀地形。
丹霞地貌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這次運動使部分紅色地層發生傾斜和舒緩褶曲,並使紅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區。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積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時,形成坡度較緩的崩積錐。隨著溝壁的崩塌後退,崩積錐不斷向上增長,覆蓋基巖面的範圍也不斷擴大,崩積錐下部基巖形成一個和崩積錐傾斜方向一致的緩坡。崖面的崩塌後退還使山頂面範圍逐漸縮小,形成堡狀殘峰、石牆或石柱等地貌。隨著進一步的侵蝕,殘峰、石牆和石柱也將消失,形成緩坡丘陵。在紅色砂礫巖層中有不少石灰巖礫石和碳酸鈣膠結物,碳酸鈣被水溶解後常形成一些溶溝、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層的鈣化沉積,甚至發育有石鐘乳。沿節理交匯處還發育漏鬥。
在砂巖中,因有交錯層理所形成錦繡般的地形,稱為錦石。河流深切的巖層,可形成頂部平齊、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種各樣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壘狀的、寶塔狀的等。在巖層傾角較大的地區,則侵蝕形成起伏如龍的單斜山脊;多個單斜山脊相鄰,稱為單斜峰群。巖層沿垂直節理發生大面積崩塌,則形成高大、壯觀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組主要節理的走向發育,形成高大的石牆;石牆的蝕穿形成石窗;石窗進一步擴大,變成石橋。各巖塊之間常形成狹陡的巷谷,其巖壁因紅色而名為「赤壁」,壁上常發育有沿層面的巖洞。
(原標題:陝西榆林丹霞地貌景點被情侶刻字破壞,當地介入調查)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客戶端 @人民日報 中國國家地理網流程編輯:tf008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