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自古以來,人類的生產生活以及身體健康都會受到老鼠的侵擾和威脅,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將老鼠列為四害之一,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滅鼠運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然而,由於老鼠的適應性很強,而且繁殖力驚人,即使我們採取了那麼多措施,它們也沒有從我們身邊完全消失。有人說,現在農村地區看到的老鼠,要比以前看到的小得多,難道是它們為了適應人類所採取的種種措施,體型真的變小變得更加靈活了嗎?
老鼠是變異了嗎?
一種生物,無論是在細胞複製推進生長的過程中,還是遺傳物質在代際間傳遞的過程中,都有一定的機率發生基因突變,這種突變產生的深層次原因非常複雜,簡單來說,DNA生物就是鹼基對複製過程中匹配出現差錯,而單鏈RNA生物(比如有些病毒),則是RNA鹼基不穩定所致,容易產生基因的點突變。所以,以RNA為遺傳物質的病毒,其基因突變的速度明顯要比DNA生物快得多。對於DNA生物來說,當受到強烈的外界環境變化或者特徵刺激時,比如放射線、毒素、化學物質、高溫、DNA酶類等,可能會對DNA結構產生破壞,有一定機率誘發基因的突變。
之前網上流傳著車諾比核電站周邊發現有巨型老鼠的消息,說是在核洩露後巨量放射性物質的長期輻射下,這裡的老鼠都變成了「巨鼠」。而實際上這些都是坊間的傳聞,官方沒有任何報導,而且當時出動的考察隊、滅鼠隊布下了數不勝數的捕鼠設備,也沒有捕捉到一隻巨鼠出來,之所以人們會有「巨鼠」的想像,我看還是主要來源於一些科幻電影的影響,一些動物經過核輻射以後體型就會迅速變大、性格也變得狂躁不堪。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持續性的高劑量放射環境,會在短期內致使生物細胞內的DNA和蛋白質失去活性,無法自我複製,同時也會破壞免疫系統,所以造成的後果多為一些致命疾病(比如癌症)的產生、生殖障礙、後代畸形等,並不會在短時間內使生物體變大或者變小。
既然在高放射性的環境中,老鼠也不會在短時間內身體變大,那麼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下,老鼠也不會在幾十年間,從我們之前看到的大老鼠變化為小老鼠,即使是它們的後代也不會這麼變化,生物體的基因突變結果,如果能夠在身體的結構、體型大小以及其它性狀方面產生明顯的種群性演變,至少也得需要上千年前甚至上萬年的時間,區區幾十年這點時間,在生物「進化」面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室內老鼠種類的變遷
所以,當我們否認了這是老鼠變異的結果之後,剩下的則只剩下一種情況,那就是之前和現在我們看到的老鼠,不是一個品種。這一點,當然可以找得到科學依據。全世界的老鼠種類大約為500種左右,我國差不多有40多種,不過比較常見的種類主要有這麼幾種,最常見的為褐家鼠,又叫大家鼠,身長可達15-20釐米,體重在250克左右,有的還能突破500克,這種大家鼠在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無論南方、北方,還是屋內室外、房前屋後,抑或畜圈、垃圾堆、廁所、菜園、耕地、下水道,只要有可以吃的地方,都可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除此之外,還比較多見的有黑線倉鼠(體重約40克,主要生活在室外,偶爾進入屋內偷一些糧食)、黑線姬鼠(體重約100克,主要生活在田地、草原、草垛中,入冬天冷後偶爾進入室內,是農田中對農作物危害非常大的鼠類)以及小家鼠,這裡重點說一下小家鼠,其身長6釐米上下、體重20克左右,多棲息在室內角落以及牆縫隙中、還有一些生活在室外的草垛內,食性非常雜,只要人吃的它們都能吃,特別喜歡糟蹋農作物以及種子,另外還會啃噬塑料、木頭、衣物、皮革、電線等等,危害性非常大。
之所以先前看到的老鼠體型很大,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進入家裡的老鼠以褐家鼠為主,由於體型很大、在老鼠家族中戰鬥力很強,其它體型較小的老鼠則很難侵入它們的領地,這就造成了家中唯大鼠「獨尊」的情況。
後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農村生活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善,以磚瓦房以及混凝土為主的房屋越來越佔主流,老鼠打洞的難度也越來越大,失去了舒適的生活和繁殖場所。同時,農民家裡囤積的糧食也越來越少,老鼠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成了問題。另外,越來越多的滅鼠藥、滅鼠夾、粘鼠板等的使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老鼠的數量。在此過程中,褐家鼠體型大、食量高、機動性較差的劣勢一下子暴露了出來,數量越來越少,剩下的個體為了更好地生存,不得不轉移陣地,從家中移向野外或者其它食物充足的地方,取而代之的則是體型小、食量少、靈活性更強的小家鼠在室內「艱難」地生存著,不過這種小家鼠的數量也較以前減少了很多。
結論
綜上,農村地區的家裡,現在很少再看到以前那種大老鼠,主要是在人類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的影響下,無論是從食物來源還是安全性方面,都不足以支撐那些大老鼠再在室內生活了。所以說,老鼠體型從大到小的改變,並非是由於老鼠變異了,而是人為活動影響之下不同種類的老鼠棲息環境發生了改變,也從側面印證了人類滅鼠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