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人類再次探測到來自宇宙深處的重複快速射電暴。這引發了關於外星文明和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情況的全球大討論。
在當天,小火箭收到一百多份求證信息,讓正在和來自歐洲和國內的工程師探討分析火箭和衛星遙測技術的小火箭始料未及。
作為目前沒有拿到任何政府背景資助和堅持非商業化的全球頂級工程師組織,小火箭深知獨立發聲的意義之所在。
於是,在探討和分析計算如何飛出地球和太陽系的同時,在新聞和媒體屬性的熱點褪去之後,小火箭也準備對來自宇宙深處的信號進行一番探討。
本文,小火箭要和大家討論如下幾個論題:
1.最近出現的重複快速射電暴,到底是一種怎樣的事物?
2.從技術角度上講,人類是如何知道信號源到地球的距離的?
3.我們要不要回答?
4.回顧歷史上的驚人相似現象;
5.今後人類會採取哪些措施?
射電
公元193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用自己設計和搭建的無線電接收陣列收到了來自銀河系中心的無線電波。這是有史以來,人類第一次通過主動接收宇宙深處的無線電信號的方式來了解宇宙。
上圖是該接收陣列的同款複製品,現存於美國國家射電天文臺。
而最近的這次發現,或許是人類擁有射電天文觀測技術以來,能夠在短時間內引起最大全球互動的一次發現了。
2019年1月9日,知名的科普媒體/自媒體《自然》雜誌連續刊發了2篇稿子,宣布了來自加拿大的射電望遠鏡陣列在2個月內接連探測到13次快速重複射電暴的事情。
上圖就是獲取了這一較為重要的發現的射電陣列,位於加拿大卑詩省。
得益於現代手機產業和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加拿大的這組氫強度測繪實驗射電望遠鏡雖然外形和1931年央斯基老爺子建成的那座人類首個射電觀測陣列有些相似,但是其濾波器和低頻放大器的性能是1931年的人類所難以想像的。
該陣列由4個100米×20米的半圓柱構成,擁有1024個雙極化無線電接收單元,能夠對400MHz到800MHz的無線電信號進行持續觀測。
《自然》的這2篇文章被一些大媒體轉載後,引發了全球的關注。
不過,的確,這也是值得關注的:
第一,這次觀測到的13次射線暴中,有7次幾乎可以確定是來自同一來源,為重複次數最多;
第二,這次的射線暴,頻率下探到了400MHz,為歷來觀測中之最低;
第三,這次的射線暴的源頭,為歷來觀測到的,離地球最近的。
於是,有趣的猜測就來啦:
首先來說,以上的猜測非常有趣,而且小火箭也特別希望這是發現了外星人發來的信號。
不過,需要大致上說一下的地方有兩點:
第一,這幾年來發現的重複快速射電暴並非全部來自同一來源,也就是說,很難支持這是一艘宇宙飛船的猜測;
第二,按圖中的說法,2011年距離60億光年,2012年距離30億光年。假設是一艘飛船的話,那麼就是1年能夠飛30億光年。加拿大在2019年1月9日發布的發現實際上是2018年7月的觀測結果,也就是6個月前情況,距離咱們15億光年。按之前計算的飛行速度,那麼此時外星飛船應該恰好已經飛到地球附近才是。不過,目前看來,咱們依然沒有發現地球附近有什麼比較明顯的異常。
上圖為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在宇宙中的位置示意圖。
快速射電暴是一種持續時間在1毫秒到10毫秒之間的瞬態超高強度無線電脈衝,目前尚無確定的產生機理。但是很大概率上是由一些尚未被人類所了解的高能天體物理過程引起的。
上圖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觀測並記錄到的快速射電暴的無線電脈衝。
在2007年到2015年這8年時間裡,快速射電暴並未得到太多來自學術界的重視。很多人只是簡單地把這種無線電脈衝視作是中子星碰撞或者年輕黑洞的毀滅性塌縮導致的臨終爆發。
直到2015年,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的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體射電望遠鏡綠岸望遠鏡的觀測,才終於引起了人們對這一信號的重新關注。
綠岸望遠鏡,弟兄們有個更加親暱的叫法:綠岸基地。該基地在1958年開始建立,而最早的綠岸天線陣列則建於1962年,其最大的設備為一個寬度達90.44米的拋物面天線。後來,在1988年11月15日,該天線出乎意料地突然出現了結構坍塌的事故。
隨後,人類在原綠岸基地的基礎上,動用了整整7600噸鋼鐵,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全天可動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這座高148米,直徑100米的天線,成為了人類監聽外太空電磁信號,接收外星智慧生命向地球發送的信號的重要設施。
早在1958年,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就命令規定,嚴禁在綠岸基地附近3.4萬平方公裡的範圍內使用無線電發射設備。
嚴格的管理和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隨時準備接收外星人信號的使命,讓綠岸基地從1958年開始就成了備受關注但又充滿了神秘感的地方。
小火箭認為,著名的科幻小說《三體》中,有個紅岸基地。或許美國的綠岸基地會是其原型之一吧。
言歸正傳,綠岸基地在2015年收到的信號,顛覆了人類之前對快速射電暴的看法。那時,人類藉助綠岸基地的設備,第一次發現了快速射電暴的偏振性。通過計算和分析,這束信號並不是來自銀河系,而是來自河外星系。所以,之前認為的快速射電暴是銀河系內黑洞引起的假設就被推翻了。
具體來說,2015年觀測到的快速射電暴,預計距離地球60億光年。這是什麼概念呢?傳說中的三體文明,距離地球僅4.3光年。而綠岸基地接收的信號,比三體星要遙遠14億倍!
2017年8月26日,還是這個綠岸基地,接收到了新的信號。
在5GHz到8GHz範圍內,連續有15次快速射電暴!
這次發現,把之前認為的中子星碰撞或者黑洞毀滅假說也推翻了。
因此,一個非常有趣但又激動人心的假說出現了:
快速射電暴,有可能是外星智慧生命發來的信號。
至此,有關快速射電暴產生的機理,有三種說法:
第一,不是中子星的碰撞,而是中子星或者脈衝星的快速旋轉。比如上圖那樣的脈衝星。
上圖不是藝術作品,而是錢德拉望遠鏡拍攝出來的悽美景象。脈衝星B1509以驚人的速度,每秒鐘自轉7轉。而她表面的超級強磁場則把該星周圍的電磁場撕扯得澎湃悸動。
作為銀河系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電磁單元,這臺不知疲倦的電機把電子和大量離子拋離、扭轉,與原始的星際物質共同構成了上圖那樣的景象:上帝之手。
而如果這樣的能量以比較集中的方式釋放,擁有了一定的指向性,就有可能形成類似快速射電暴的信號。
第二,黑洞。黑洞是宇宙中諸多難解之謎和奇妙現象的根源。上上圖為大麥哲倫雲面前的黑洞的模擬視圖。引力透鏡效應產生了扭曲的視野。而銀河系的星盤則出現在視野的頂部,扭曲成了一個弧形。
多次重複的射線暴,有可能是單一射線暴經過引力透鏡後呈現的多個像。
第三,外星人。這是外星生物有計劃發射的信號。多次重複,是要把重要的事情多次說一下。
2019年,因為社交網絡的加入,快速射電暴一夜走紅,成為了全球關注的熱點。
小火箭也就只好等待1個星期,熱點稍微褪去之後,再來和大家共同探討了。
有關快速射電暴的現象描述和產生機理的三種猜測,小火箭在前文和大家分析過了。
實際上也就還剩兩個重要的話題還未探討:
第一:我們是怎麼知道這個信號來自60億光年之外,而那個信號又是來自15億光年的?人類對於這種信號,目前究竟用了什麼方法來測距?
第二:對於這些信號,我們要不要回答?
測距
對超遠星體進行測向,還是比較容易的,但是測距則會很難。
測向的話,把全天星空投射到一個直徑一樣的大天球上,然後就可以描述了。這個技術,人類已經駕輕就熟,我們可以追溯到東方人把天空分為二十八個星宿或者西方人把天空分為88個星座的時代。
星座的概念,大體上來說是二維的,是對紛繁複雜的宇宙空間各大天體的一種「降維打擊」。不同的星體到地球距離之間的差別被忽略,我們通常只關心天體在天球上的投影位置。
然後,北極星、大勺子北鬥七星的存在,又向人類提供了比較好認的參照物。這種好處,影響至今。
以上都是測向的內容,而說起測距,就相對比較硬核了。
有關測向和測距的區別,小火箭依然以北鬥七星為例。
北鬥七星之名始見於漢代緯書《春秋運鬥樞》:「第一天樞,第二天璇,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玉衡,第六開陽,第七瑤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
藉助北鬥七星,我們以能夠較為方便地找到北極星。
上圖是從國際空間站上拍攝的北鬥七星的勺子和部分勺柄。
通常來說,勺子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不過,這種樣子僅僅是測向之後的投影情況。
實際上,北鬥七星的七顆星,到地球的距離是各不相同的。
小火箭風格,七顆星到地球的距離,依次為:79光年、84光年、58光年、81光年、78光年和101光年。
這是什麼概念呢?
答:測向和測距的共同努力,能夠讓我們更好地超越地球局限,擁有宇宙視角。
上圖是地球人眼中的北鬥七星。
實際上,這是7顆到地球的距離各不相同的恆星在天球表面的投影。
這就像,我們屋子裡只有一盞燈,當向著一面牆打光的時候,屋裡的各式物品,無論距離牆壁遠近,都會把影子投射到牆壁這同一個平面上。
上圖,可以假設地球就是那盞燈,7顆星則是屋子裡的物品。北鬥七星的形狀,則是7顆星在天球牆壁上的投影。
我們把測距數據併入測向數據之後,重構北鬥七星的三維位置信息,就形成了上圖這樣的結構。
上圖為地球視角的北鬥七星,很眼熟。
來,我們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飛到銀河系的另外一條懸臂上,回望北鬥七星的話,就成了上圖這個樣子。那裡的原住民,或許會把這七顆星稱為:扁鏟七星。
轉身到仙女座大星雲,看到的北鬥七星則是這樣的。勺子柄被折斷了。
獵戶座腰帶中間那顆恆星附近如果有智慧生物的話,他們仰望星空,看到咱們的北鬥七星的話,會命名為「湯鍋七星」吧。
可見,對於星體,我們不僅要了解其角度測向信息,還要了解測距信息,才能不至於成為籃球上的那隻螞蟻,而能夠跳出地球局限,以宇宙的視野來考慮問題。
以上,就是測距的重要性。
那麼,對於快速射電暴,這種有可能是外星智慧生物發來的信號的信號源,人類到底又是如何測距的呢?
答:通過色散效應。
說起色散,小火箭就不得不提一下牛頓了。
那一年,是公元1665年,牛頓22歲。而英國倫敦,正在鬧瘟疫。
牛頓就讀的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接衛生部門的通知,放假了。
牛頓回到了他的農村老家,英格蘭林肯郡伍爾索普莊園幫忙打理一些農活兒。上圖為牛頓在莊園出生的那座房子。
當然,天才的頭腦即使是遠離大學課堂,也不會被真理所背棄的。
在鄉下務農期間,牛頓不忘做實驗。
有一天,他拿出一根三稜鏡準備做折射實驗。結果,一束陽光意外地找到了三稜鏡上。
一道美麗的彩虹從三稜鏡的另一側射出。
有著人類最美實驗之稱的三稜鏡色散實驗就此誕生,而牛頓持續的努力,又讓光學領域多出了不少理論成果。
色散,在光學領域有著不錯的應用。
在天文觀測領域,也是非常重要的。
白光通過三稜鏡後,發生色散,投射出多條不同顏色的光。
當然,考慮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這裡再補一張波動的情況,以便和以微粒為模型的示意圖相互彌補。
浩瀚的星際空間,存在著星際物質,或者叫星際介質。
當強烈的波束穿透星際物質,向地球飛奔而來的時候,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色散,一束信號色散成多種不同頻率的信號。
通過測量不同頻率的信號到達地球的時間差,就可以以此來分析色散程度,從而反推出這束信號在到達地球之前,穿越了多厚的星際物質。
這樣,我們就能夠得知信號源離咱們有多遠了。
星際介質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氫和自由電子。
上圖是人類迄今為止掌握的有關氫這種星際介質的分布情況的最詳細的一張圖。
也就是說,上圖就是色散的星際三稜鏡。
小火箭在這裡,給出推導快速射電暴信號源的結果和誤差傳遞方程。
按星際介質的n取0.02879的平均值來計算,15億光年的數值就是按照高頻信號先到達,低頻信號後到達的時間差與k係數相乘之後得到的。
不過,這樣測距,誤差是很大的。
比如,之前有人說的20億光年到16億光年,然後再到15億光年,這飛船飛得相當快啊!
這個說法,就是有待商榷的。
小火箭取星際介質的n,然後代入咱們推的誤差函數,可以得知:
100億光年,按色散做測距估算,在現有的樣本數量級的情況下,誤差為6.85億光年。
而如果引入星際介質的自由電子密度誤差的話,則進一步擴大為15.6億光年。
這是什麼概念呢?
我們人類,目前對於快速射電暴的測距估計,只有數量級層面上的意義。
也就是說,15億光年這個距離,是估計出來的,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的,僅僅是在很大的置信概率上,信號源到地球的距離小於25億光年,大於5億光年。
但是硬說15億光年這個距離是準數,就不太好了。因為有可能16億光年比15億光年更接近客觀準確值,又或者12億光年才真的是準確距離。
人類對太空,對宇宙進行觀測和分析的手段,目前來看,還是太有限了。
不過,我們至少還是掌握了數量級層面的測量手段,這已經對我們認識宇宙大有裨益了。
比如:
這是人類之前對創世之柱的紅外影像。
在可見光頻段,人類看到的創世之柱,是這個樣子的。
而加上測距分析手段之後,雖然還比較籠統,但是人類已經能夠把創世之柱分為4個層面了。
最右側那個,離地球最近;最左側的那根柱子,離地球最遠,同時也是自成體系,和左二、左三有著不同的傾斜方向。
回答
以上,是小火箭和大家一起分析的對於信號源測向和測距的方法探討。
我們知道了星座這種測向方法和利用色散進行測距的手段及其誤差分析。
接下來,就是要不要對信號進行回答,這個問題了。
熟悉黑暗森林法則的好友,大多會來一句: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註:黑暗森林法則:宇宙就像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像幽靈般潛行於林間,輕輕撥開樹枝探索外界,同時竭力不發出腳步聲隱藏行蹤,因為林中到處都有與他一樣潛行的獵人。如果他發現了別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獵人,不管是天使還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開槍消滅之,在這片森林任何人視他人為地獄,永恆的威脅來源、永恆的資源搶奪者,只有先下手為強的不變思維才能抵銷未來潛在風險,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劉慈欣
不過,在本文,小火箭更想和大家討論一個問題:
我們有沒有能力回答。
自從人類掌握波導技術,把大功率雷達用於軍事和商業之後,人類向宇宙空間發送信號,從技術上就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可行性。
小火箭定律:迄今為止,在人類工程技術發展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項尖端技術能夠被軍方所忽略。不管這項技術的初衷到底是用於提升人類的生活質量還是僅僅用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最終這些傢伙大多都被拿來用於增強軍隊的作戰效能了。 ——邢強
按小火箭定律,雷達率先應用於軍事,而且也一直在為提升軍隊的作戰效能而努力。
大型相控陣雷達技術讓人類擁有了在定向發射和精準控制方面的新能力。
但是,我們人類,目前依然不具備向快速射電暴的信號源發布對等功率的信號的能力。
我們可以試著用大型射電陣列來和宇宙深處的智慧生物形成聯繫。
但是,功率一定要足夠才行。
無論快速射電暴這個信號源是和中子星、脈衝星相關,還是外星人用儀器設備直接發出的信號,其功率,都是令地球人嘆為觀止的。
快速射電暴,在1毫秒內迸發的能量,相當於太陽在一整天釋放的能量總和!
這是什麼概念呢?
我們太陽系最強大的能量來源,太陽,由73%的氫、25%的氦,另有氧、碳、氖等構成。
太陽的能量,來自於其核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核聚變。按愛因斯坦老爺子的質能轉換的概念,太陽每秒需要426萬噸的質量,才能夠支撐起這個比銀河系的85%的恆星都要明亮的漂亮的恆星的正常運轉。
我們按能量轉換的千分之七的效能,可以推算出,太陽每秒,需要6億噸氫參與到核聚變過程中。
人類目前能夠達到的最大瞬時功率,也是由核聚變產生的。
人類從大自然那裡,學習本領,仿照神的樣子,用點燃宇宙的模式去點亮氫彈。
但是,從能量規模的量級上來說,人類需要同時引爆10億顆沙皇炸彈級別的氫彈,才能勉強跨過初次通信的門檻。
為了信號能有效地發出去,同時信號本身要有意義,時間不能太短,總體上來說,需要100億顆氫彈。
所以,這種級別的星際通訊,小火箭覺得最好還是不要在地球附近進行。有話好商量,為了發個「Hello World」把地球、金星和火星都炸得粉碎還是不太划算的。
為了避免咱們發送的信號被15億光年之外的外星人所忽略,咱們需要足夠的功率。
就像2019年1月10日當天,小火箭在國際廣播電臺裡說的那樣:如果真的要和發出快速射電暴的外星人進行對等交流的話,我們需要把太陽像榨橙汁那樣榨取,把她一整年的能量匯聚在一秒之內,才有可能。
因此,現階段,人類還是接收信號比較容易。要主動發出信號,先別問要不要回答,等到有能力回答的時候,再探討也不遲。
這就像是隔著一條大河的兩座山上,向對岸的呼喊。如果大家能量級別差不多,那就是兩岸猿聲啼不住的感覺。
而現階段,我們是此岸的一隻螞蟻,聽到了彼岸猿猴歡快的呼喊聲,但是想要回應的話,發現喊破喉嚨也是難以讓彼岸的猿猴聽到的。我們的喊聲,會湮沒在風中,甚至連離我們最近的一顆青草也不為所動。
當彼岸的猿猴在山中遊蕩,向此岸偶爾扔來香蕉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只能是儘量學習和了解這個宇宙,努力發展壯大。
當然,這種向能量等級過高的文明發送信號的嘗試往往也是危險的。
能夠發射快速射電暴的文明,剎那間就能夠決定上萬顆恆星的生死,在他們的勢力範圍內,時間和空間的概念如草芥如遊戲。
當我們終於爬到一根青草的頂端,向這樣的文明發出信號,招手示意的時候。那個文明的頑童或許能夠恰好發現我們。隨後,故事大概會是這樣的:
咦?這根草上面有一隻小螞蟻,正向我揮手呢!好可愛!我拿放大鏡燒一下看看。。。
不過,我們也不用妄自菲薄。
人類,用了按照宇宙尺度來說,微不足道的時間,發展出了文明。能夠運用核聚變的能量,能夠對宇宙深處的微妙信號進行聆聽。
目前,人類的射電望遠鏡陣列的靈敏度,比我們手機的GSM接收機高15個數量級。這是什麼概念?在月球表面我們撥打手機,然後這個信號哪怕是衰減1000倍,也照樣能夠被地球上的射電望遠鏡陣列接收到!
人類誕生以來到現在,時間不過短短數萬年,而且大部分時間還被用來在相互之間打打殺殺了,而真正靜下心來研究太空,研究基礎科學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不過,人類還是取得了相當值得驕傲的成就。
所以,小火箭對於未來還是很樂觀的。
歷史
2019年1月份的這次全球外星人大探討,讓小火箭想起了從前。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上世紀30年代,貝爾實驗室的卡爾·央斯基製成了人類第一架射電望遠鏡。
這架射電望遠鏡用來接收頻率為20.5MHz的無線電波。
她被安裝在轉盤上,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轉,因此被稱為「央斯基的旋轉木馬」。該望遠鏡藉助4組從福特T型車上拆下來的設備來輔助確定信號方向。
在記錄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信號數個月後,央斯基最終將背景噪聲歸類成3種類型:附近的雷雨、遙遠的雷雨、來歷不明的淡淡嘶嘶聲。
他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來調查第三種類型的背景噪聲,發現其強度每天都會漲落一次。卡爾·央斯基初步推測該噪聲來自太陽輻射。然而幾個月後,最強的噪聲源開始遠離太陽的位置。
最終,卡爾·央斯基確定信號的重複周期為23小時56分鐘,剛好是地球相對於宇宙的自轉時間,而不是太陽日。央斯基認為它來自於銀河系中心,並最終把目標鎖定為射手座方向。
央斯基的發現受到廣泛宣傳,出現在了1933年5月5日的《紐約時報》上。
同一年,央斯基出版了那篇超級經典的論文:《明顯的外太空無線電幹擾源》。卡爾·央斯基想要更詳細地進一步調查銀河系的無線電波。
他隨後提交了一份建議書,想要貝爾實驗室建立一個直徑30米的碟形天線。大的天線擁有更高的靈敏度,能夠更加細緻的觀測該訊號源。
然而貝爾實驗室拒絕了他的請求,因為檢測該輻射源不會對穿越大西洋的通信系統產生明顯的好處,在當時沒有任何商業價值。央斯基後來被重新分配到另一項工作計劃,未能用射電望遠鏡做進一步的研究。
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再後來,冷戰開始。
卡爾·央斯基一直居住在新澤西州,在1950年由於心臟病去世。
而人類終於開啟了對太空的熱情的時候,已經是1967年了。
1967年10月,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一位24的姑娘,柏奈兒在檢查射電望遠鏡收到的信號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些有規律的脈衝信號,它們的周期十分穩定,為1.337秒。
經過再三確認,這個信號來自地球之外。
這一下子,就火了。
人們普遍猜測,這就是外星人發給地球的信號。甚至有的人,連外星人的模樣都想好了:
渾身綠色,個頭兒很小。
這些外星人,依靠皮膚進行光合作用就能生存,不需要吃飯。
當然,後來的故事我們就比較清楚了:
這個以1.337秒為周期,不停地向地球發送信號的,不是外星人,而是一類天體。這種周期性的信號,是該天體高速旋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在接下來不到半年的時間裡,人類又陸陸續續發現了多個這樣的脈衝信號。後來人們確認這是一類新的天體,並把它們命名為脈衝星。
脈衝星與類星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星際有機分子一起,被並稱為20世紀60年代天文學的四大發現。
1974年,柏奈兒這位姑娘的導師安東尼,因脈衝星的發現,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火箭在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其實美國人比英國人更早地發現了小綠人信號。1967年秋,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超遠程彈道飛彈預警雷達就接收到了類似的信號,並且也得出了1.337秒的周期的結論,甚至給出了詳細記錄,並標識出了在天球的坐標。
該記錄在今天看來,的確比英國人早了幾個月。但是,受制於當時美國還比較落後的保密體系,該成果並未和軍事秘密做好區分,而是被混入需要保密的數據中,埋藏多年。
美國人因為當時的保密制度,痛失了197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小綠人在全球,成了一個文化符號。隨之而來的,就是全球對脈衝星觀測的熱潮。
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與人類的流行文化融合起來之後,誕生的,就是全民的求知熱情。
1979年6月15日,英國發行了一張專輯《未知快樂》。
這部哥德式搖滾專輯,後來被評為70年代最偉大的專輯。甚至到了2002年,滾石依然把這張專輯列入人類有史以來最酷的50張專輯之一。
那脈衝的能量,那低音的激情,那種對人類最原始的焦慮的批判和釋放,都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地體現。要不是本報告已經太長,小火箭一定和大家一起好好探討每一首。
本文,小火箭提到這張專輯,是因為她的封面。
這封面,用的,就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脈衝星的脈衝波形圖。由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那個24歲的姑娘記錄。
深邃神秘的黑色封面的正中間,一塊波出現,來自未知的星球,來自人類對外星人的求索的內心。
快速射電暴的頻率,再次掀起了全球對外星人的關注。
小火箭希望這一次,能夠像上世紀70年代那樣,再次引發全人類對太空探索的熱情。
未來
太陽,如果被看做一臺發報機或者一個燈泡的話,其功率為3.846×10的26次方瓦特。按最近接收到的快速射電暴,我們認為,其發射源的瞬時功率,是太陽的8000多萬倍。
嗯,人類啊!努力吧!
通過這次快速射電暴的事情,我們可以發現,傳統的學術期刊和科研機構的反應速度,相較於民眾的關注程度,已經有些跟不上了。
未來,我們需要儘快建立一個全球溝通機制。這個機制要足夠高效,足夠開放。藉助全球社交網絡和各種流行文化,讓人們對涉及全人類福祉的事務有充足和可靠的參與機會。
最後,小火箭和大家共享一下我個人的心得體會。
「沒有什麼比我們對這個宇宙的好奇心,對宇宙基本法則的不懈追求和對自然力量的充分敬畏這三件事更重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