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 喪葬習俗是佔有很大比重的一個。畢竟中國人講究入土為安,如果人死之後,不能好好安葬的話,對於子孫後代來說肯定會被視為不祥,對於過世的親人來說,那也是極大的不尊重。
為了能夠好好的安葬親人,很多家庭在舉辦喪事的時候,很多人都會來進行祭拜。在祭拜過程當中很多人發現,這些死去的人臉上竟然蒙了一塊布,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吳越大戰,夫差發明
對於辦喪事時,要在死者的臉上蓋一塊布這件事情的起因,根據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一些傳說,這些事情或許是跟春秋五霸之一的越王勾踐,還有吳王夫差有很大的關係。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是春秋戰國時期鼎鼎有名的兩個諸侯,圍繞在他們之間的故事也特別的多,兩人所統治的國家也多次發生過戰爭。
圍繞在兩人之間的故事除了我們最為熟悉的臥薪嘗膽之外,像我們今天所要說的人去世之後要在臉上蒙白布的事情,究竟是如何跟兩人扯上關係的呢?
這或許還真的要從臥薪嘗膽的故事開始說起,《史記》所記: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是兩個緊靠的諸侯國,兩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在吳國是闔閭當諸侯的時候,曾帶領廣大軍隊前去進攻實力和經濟都非常強大的越國,結果失敗之後,闔閭在臨死之前告訴自己的兒子出差,以後一定要為自己報仇。
就這樣夫差上位之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富國強兵。在吳國國力上升之後,夫差帶兵前去攻打越國,雙方交戰一番,越國被吳國打敗,勾踐成為了手下敗將。夫差將勾踐帶回越國,自此臥薪嘗膽的故事開始展開。
成為階下之囚的勾踐,開始每天品嘗苦膽,激勵自己要奮發圖強,以求自己有一天能夠東山再起。這個時候的夫差開始驕傲自滿起來,他覺得勾踐對於吳國沒有任何殺傷力。伍子胥大家不這麼認為,他覺得出差必須要把勾踐處死,這樣才可以做到斬草除根,不至於對吳國有任何威脅。
為了能夠徹底擺脫夫差對於自己的猜忌,還有能夠讓夫差徹底放下戒心。勾踐讓範蠡從各處物色到了西施、鄭丹等一批絕色美女,在獻給夫差之後,他漸漸的放鬆了信心,勾踐也得以順利回到了越國。
在勾踐回國之前,伍子胥曾經向夫差強烈建議,他覺得這個時候把勾踐放回去的話,無異於放虎歸山,以後肯定會對吳國形成巨大威脅,因此伍子胥希望夫差能夠把勾踐處死。夫差聽了伍子胥的話,特別不贊同。看到自己的要求不被贊同,伍子胥又強烈覲見了幾次,結果竟然惹怒夫差,一命嗚呼。
伍子胥臨死之前讓人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掛在了吳國的城門之上,他覺得這樣做能夠看著吳國是怎麼被越國滅掉的。結果這段話被人傳了出去,夫差十分生氣,於是就命人將吳的身體扔進了江裡餵魚。在9年之後,越國踏破吳國土地,夫差汗顏。於是在江邊揮劍自刎。
在臨死之前,他覺得自己無顏去見伍子胥,於是就吩咐手底下的士兵,他死了之後,希望永不將他的臉蓋住,就這樣這個習俗就慢慢的流傳了開來。
周朝出現,一直傳承
對於人死之後要在臉上蒙布這件事情,除了傳說跟夫差無顏見伍子胥所以在死後要在臉上蓋上一塊布之外,其實這個習俗在中國古代很多典籍當中就有明確記載,《周禮》對這個習俗其實也有一些詳細的說明。
周朝在周公旦做主期間,將嚴格制定了周禮,終於要求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必須在死之後有一套完整的喪葬習俗。這道習俗當中最為要緊的就是人死了之後,必須要用絨絮或者是白布來蓋住臉部。這樣做的目的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若判斷死者是不是真的已經斷了氣。
如果沒有斷氣的話,臉上蓋上白布就可以輕易的感受到死者是否還有呼吸。當然對於臉上蓋白布的問題,從周朝一直傳承到現在,延續了大約幾千年的時光,我們中國人對於這一套習俗,已經傳承的非常熟悉。
科學研究,給出答案
臉上蓋白布這個問題,在現在這個社會環境大背景之下,很多科學家也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在經過徹底研究之後,科學家們發現,人們之所以在臉上蓋上一塊白布,其實最重要的還是為了防止人死而復生。
死而復生是一種什麼樣的說法?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一旦發生重大疾病的話,在短時間內很可能會出現假死的狀態,這種狀態有的時候會持續幾十個小時,所以人在去世之後,如果在幾天之後還會出現呼吸的話,這就是假死的狀態。
為了防止有人是假死,所以現在在死者的臉上蓋上一塊白布,就能夠發現人是不是還有呼吸,這樣就可以避免將活著的人已經下葬的事情。當
當然在死者的臉上蒙上一塊白布,最重要的還是為了讓前來祭奠的人能夠減少悲傷的狀態,同時也是為了能夠讓那些膽小的人減少害怕。畢竟死去的人身體僵硬的躺在那裡,如果被人看到的話,晚上也許會做特別多的噩夢,在臉上蓋上一塊白布,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這些小麻煩。
人死不能復生,死者為大,去世之後舉行一場葬禮,將死者好好的安葬,這是每一個親人去世的時候,很多家庭都要做到的。對於臉上蓋白布這個事情,我們其實也並沒有那麼驚訝,不管是出於防止死者是假死,還是為了防止讓活著的人看到悲傷。
結語
總之很大程度上是好的,我們很多人見到之後也不必驚訝,畢竟這一項傳統已經傳承了幾千年的時間,如果真的會有很大問題的話,早早的就被人廢棄了,何至於要留到現在,讓更多的人來表達自己的好奇呢?
參考文獻:《史記》
《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