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網報導,黃綠腰身,紅藍頂蓋,金眶褐瞳,嘴須叢生,一道粗粗的黑眼線,這是被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類之一——五色鳥。3月30日,一隻五彩飛禽落在羅浮山葛洪博物館大門口,工作人員見狀,將其移至花盆處休息。十幾分鐘後,五色鳥養足精神後便展翅飛回大自然中。據羅浮山有關專家確認,此鳥名為五色鳥,現今極為少見,屬於臺灣特有物種,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據介紹,當天下午值班時,工作人員看見一隻疲憊的五彩小鳥落在葛洪博物館門前。隨後,被稱為「羅浮通」的葛洪博物館館長曾慶香聞聲出門,一眼便認出,此鳥就是珍稀飛禽五色鳥。曾慶香猜測它可能是由於飛行過久,疲憊不堪才停落在此處歇息,因此手捧將其移至一旁的花盆處休息,待其養足精神再讓它飛回大自然。「這種鳥不善於長時間飛行,在歷史上一直被稱為靈禽,我在羅浮山20多年還是頭一次見。」
五色鳥為體型壯碩之鳥類,除了綠色身體外,頭頸間有黃、藍、紅、黑、綠等色彩,故名為五色鳥。眼部畫有一道黑粗的眉,依照全身比例來看,頭部顯得較大,嘴粗厚且短,上嘴略長於下嘴,嘴鬚髮達。尾部及羽翼略為短小,不善飛行,飛行距離也不遠,常單獨或成群在樹上活動,雜食性,以漿果、果實、昆蟲等為主食。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門答臘。其在中國有分布的三個亞種已分立為兩個獨立鳥種:中華擬啄木鳥(原分布於海南的M.o.faber和分布於廣西的M.o.sini)和臺灣擬啄木鳥(原分布於臺灣的M.o.Nuchalis)。五色鳥擁有良好的保護色,尤其在大陸比較罕見,其叫聲單調而大聲,類似敲木魚「郭、郭郭郭郭……」,因而又被稱作「森林中的花和尚」。
據曾慶香介紹,無色鳥在羅浮山也叫五色雀,俗稱「丹鳳」「小鳳凰」。此鳥對氣候雨晴敏感,大旱時它出則常下雨,久雨後見它常轉晴。古人將其稱作瑞鳥、吉祥之鳥,它的出現被賦予祥瑞之兆。另外,五色雀清晨的第一聲鳴叫,會隨日出時間的早晚而改變,所以它象徵著光明、熱情、溫暖。
羅浮山的五色鳥在古代就有被古人提及。明代陳連在《羅浮志·雜誌》中寫道:「 羅浮有五色雀,各被方色,非時不見。若士大夫將遊山,則先翔集,寺僧以此為候。其尤可愛者,朱藍正色,若朝服焉。鐵冠黑色者,司其進止。」宋代蘇軾也專門寫過此鳥:「粲粲五色羽,炎方鳳之徒。青黃縞玄服,翼衛兩紱朱。仁心知閔農,常告雨霽符。我窮惟四壁,破屋無瞻烏。」
據了解,羅浮山景區自然環境保存完整,適宜各種野生動物棲息繁殖,遊人時常能在景區內看到松鼠、各色鳥類等野生動物。此外,在葛洪博物館序廳處的銅雕上,也刻著堪稱羅浮一絕的五色鳥。古時人們稱之為"靈禽"、"貴人鳥",鳥的全身為青色,頭到頸部有五色,代表道教五方五土,亦稱五德。(全媒體記者/徐樂樂 通訊員/劉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