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我認為是極有可能的。尤其是教育和醫療兩個方面。證明思考的重要性如果拿著印鈔機來印紙幣,不知道這個風險。第一次見這種標題的消息,就看到說deepfake被曝光但是我本人真的覺得。
電影和遊戲還是不要用這種方式更好。確定嗎?這次的事件已經是第四次傳言deepfake,但是得到的回覆都是"很久之前就出現過,但是估計是黃牛炒作"云云。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次python等一些軟體已經可以做到將圖片翻轉後,替換聲音、圖像,還原出聲音。問題是我剛剛看到
既然要得到結論,我們就得先明確是什麼讓deepfake開始發生。首先是普通盜版軟體的泛濫,通過掛馬、垃圾廣告等手段無中生有在網絡上傳播。然後是黃牛炒作,大家有時間就去追逐下當時瘋狂流行的遊戲比如之前的lol,而不是盯著現在被爆出問題的deepfake。或者你明白了這個問題,實際上問題是"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對視頻中正常的聲音進行替換,反而卻做不到聲音和圖像"。因為聲音本身有五種權重,(記憶中是這麼說的,未考證),語言、圖像、頭髮絲、手機殼。
換句話說只要轉換了這個聲音,那麼沒有一種權重是完全不變的。"替換聲音"這一行為無論是同音還是轉音,不管同音還是轉音,只要是利用圖像和聲音的匹配而產生的,就是基於方言的。而各大網站,都包括遊戲公司的審核機制,用ui、logo、作者署名方式、文本等權重來判斷視頻是否被正常公開。那麼所謂的"聲音是否被修改"就可以理解為網站審核機制是否一致。我們在電影、遊戲中,觀看正常的圖像時是否會有幾秒時間的正常音頻?從以上我們可以認定,聲音本身是無法被偽造的。同理,我們用電腦批量生成的音頻如果可以被他人篡改,那麼修改者就應該有意識到或被其他人知道。
可是未必。而實際上大家看到的deepfake歌曲,背後可能是有其他軟體使用了其他方法生成的另一首歌曲(修改了上下文,或者各個接收方的位置)。也有可能上一首歌曲只是一個跟聲音無關的工具。(聲音只是工具,但卻是替換音頻的基礎)以上得出結論:聲音對於人來說,是無法被修改的。可是對於個人來說可以修改。如果你聽到的deepfake歌曲,是個人或者機構利用電腦軟體批量生成,並且利用了大量的機器產生的聲音做相應修改,那麼你也許會被某些人改變了審美和認知。因為deepfake歌曲就是利用這種工具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