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鎖-葉片鎖公元8世紀,東羅馬人製成最初的葉片鎖,又名鑰匙孔鎖,利用鑰匙牙花撥動鎖內於之吻合的葉片缺囗進行開關。這種鎖結構簡單,製造容易,將兩片,三片或四片金屬葉片裝入鑰匙孔內起障礙作用。因此在葉片鎖的鑰匙上開始出現匙齒(俗稱牙花)。但是這種鎖安全性不夠強,只要用小於葉片缺口的金屬物,如鐵絲之類伸進鎖孔,稍加撥弄,便能容易地將鎖開啟。
18世紀初,英國人丹尼克。波特發明了「凸輪轉片鎖」。這種鎖將兩片或三片不同凸輪轉片裝在鎖體內,鑰匙的匙齒按凸輪的高低和片數來確定。當時凸輪轉片鑰匙匙齒有多種變法。鎖內金屬葉片利用彈簧控制轉動,鑰匙插入鎖內必須先轉動葉片接觸到鎖舌缺口才開啟。
19世紀鎖具的發展以凸輪轉片與鑰匙槽孔變化相結合,使鑰匙匙齒編號增加至600種左右,大大提高了鎖的保密性能,凸輪轉片鎖在鑰匙控制的基礎上,發展成為以葉片國的轉動帶動鎖舌的伸縮,使葉片不但起到阻礙異物開啟的目的,而且起到傳動鎖舌伸縮使鎖開啟或關閉的作用。19世紀,歐洲鎖具製造商發明出高級凸輪轉片鎖,鑰匙的牙花增到1600種,後來的各種改進更使鑰匙牙花增至上萬種變化。
我國從清代就開始生產葉片結構鎖了,但一直未能得到普及,這主要是由於人們還習慣於使用簧片結構鎖。葉片結構鎖出現後價格昂貴,隨之市場上又岀現了價格較便宜的彈子鎖,葉片結構鎖難以與其抗衡,直到20世紀30年代葉片結構鎖才開始得到普及。葉片鎖的鑰匙造型美觀大方,被公認為鎖和鑰匙的標誌,許多國家把它製成大型的金鑰匙,贈送給友邦、貴賓,象徵尊敬、和平和友誼。我國從清代開始生產葉片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逐漸被彈子鎖替代。新中國成立後,仍有不少企業生產葉片結構的鐵掛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