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年我國氣溫偏高0.5℃ 春夏之暖打破歷史紀錄 上海冬季十年間減少4.5天
1月22日,中國氣象局公布《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氣溫偏高0.5℃,春夏之暖打破歷史紀錄。近幾年,關於全球變暖、低碳的種種信息從各種渠道向我們襲來。「全球變暖」也成了最時髦的一個詞。科學家們不斷發出警報,全球在變暖,後果很嚴重。
上海氣候中心氣候監測評估正研高工賀芳芳坦言,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會越來越多,與此同時,上海的冬季在變短也在悄然變暖。「不出意外,今年上海冬季可能又是偏暖。」
圖說:歲末飄雪 來源/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歲末上海市區不太會遭遇冰點
昨夜今晨,申城霧蒙蒙。今天下午,冷空氣到訪,風向轉為偏北風,氣溫也會小幅下降。在高氣壓影響下,上海以多雲天氣為主,周六氣溫預計在2~5℃;周日早晨氣溫為這波冷空氣影響的最低值,市區接近冰點,郊區更低一些,白天氣溫回升至8℃左右。據中央氣象臺預報,由於降水稀少,冷空氣活動較弱,未來一周,南北方氣溫都居高不下,暖勝往年,不少大城市的最高氣溫要比常年1月下旬同期高很多。上海也不例外,雙休日雖然即將遭遇降溫,但未來整體氣溫仍是較「暖」,辭舊迎新的狗年歲末中心城區可能與0℃以下的氣溫沒有緣分。
上海氣候中心氣候預測高級工程師楊雅薇說:「雖然經歷了2018年底到2019年初的跨年寒潮,早早迎來了初雪,也出現了上海氣象史上罕見的長達40多天的連陰雨,但去年12月至今較常年偏暖一些,今年冬季以來的冷空氣總體比較弱,這和影響冷空氣的東亞大槽不是很強有一定關係。雖然未來一段時間,天氣形勢會稍有調整,但可能冷空氣活躍度和強度仍然不是太強。在這種背景下,今年冬季被判定為『偏暖』的概率很大。」
圖說:陰雨綿綿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種楠 攝
我國的冬季正在變短變暖
《2018年中國氣候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平均氣溫為10.1度,較往年平均值偏高了0.5度,2018年整體還是偏暖的,尤其是,春夏兩季熱得有些不同尋常,2018年我國春季和夏季氣溫均打破歷史新高。不過,秋冬季在去年的表現倒沒有特別反常,這兩個季節的氣溫都接近常年同期。
《公報》指出,去年夏季的反常,和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北有關,當時副熱帶高壓脊線近乎越過了北緯40度,覆蓋了蒙古國、我國東北、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日本北海道,這也導致了這些原本都是熱帶高壓籠罩不到的地方出現了高溫天氣,我國東北甚至出現了酷暑日。「對上海而言,異常偏北的副高帶來的結果是,去年5月就早早地出現了酷暑日,夏季更出現了史上罕見的三個颱風先後登陸的情況。」賀芳芳說。
中國氣象局的數據顯示,當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時,氣象意義的冬天就拉開序幕,近68年的數據統計,除華南的無冬區和西藏、貴州、四川極個別地區外,我國超六成地區冬季「縮水」明顯,省會級城市中,天津變短得最多,平均十年減少5.5天;昆明次之,縮短近5天;上海第三,減少了4.5天。冬季不僅變短,還在變暖,《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稱,1901-2017年間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上升了1.21℃,且監測顯示近20年是20世紀以來最暖的時期,冬季增暖幅度大於其他季節。
極端天氣事件可能反而更多
上周,上海市氣象局公布了2018年度上海十大天氣事件,其中,最暖春季、最多颱風登陸榜上有名。這樣罕見的天氣事件,是否能被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預測?夏季多個颱風直接登陸上海的情況,今年是否會「重演」?氣候專家說:目前來說,跨季節很難精準進行氣候預測,不能把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混為一談。天氣是指某一地區短時氣象現象,而氣候則指某一地區長期氣象狀況。楊雅薇說:「氣候預測需要綜合多家數值模式,考慮包括大氣、海洋、大陸、冰雪、生物圈等在內的氣候系統內部方面影響,結合經驗來進行評估。但大氣環流是不斷變化的,因此,氣候預測通常只能給出一個趨勢的預判。」
「氣候變暖並不是好事情,使原來常有的天氣氣候規律打破了。」賀芳芳說,「30天內3個颱風連續直接登陸上海,在她從事氣象工作三十餘年裡還是頭一回遇到。」這樣非常異常的天氣事件,未來是否會變成一種新常態?目前來說很難預判。但在氣候變暖背景條件下,冷暖空氣碰撞的機率變高,更容易激發極端天氣事件。冬季偏暖雖是趨勢,但冬季也常出現低溫冰凍雨雪天氣,如2016年冬季氣溫歷史最高,但1月20日~25日上海地區仍出現了近年來罕見的低溫冰凍,其中1月24日早晨全市氣溫普遍降至-6℃~-8℃,崇明最低為-8.5℃,刷新1987年以來日最低氣溫記錄,此低溫冰凍天氣對上海農業蔬菜、交通以及人體健康等造成較明顯的影響。
圖說:大霧鎖城 來源/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人類應對災害能力也在提升
其實,「氣候變化」的議題一直充滿爭議。但持續的統計數據和研究均表明,全球變暖是一個真實的問題,氣候變化也已成為一個涉及全球環境、國際政治、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等諸多領域的複雜議題,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會影響到一個普通人的出行和活動。
「新的極端事件越多,對氣象工作者來說挑戰越大,需要氣象工作者更加努力探索」賀芳芳說,「氣象部門是個研究性事業單位,通過業務和科研緊密結合,不斷提高預報預測能力和氣象服務水平,這其中,不僅有技術方法的提高,也有觀測手段的提升,包括雷達的使用、氣象衛星的發展、超級計算機的引入,但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離不開預報員的經驗積累及人才傳幫帶。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對天氣形勢進行觀測、跟蹤,並且對像『颱風連登』這樣的特殊天氣事件進行探索和總結,才能不斷提高預測的準確性,更好的應對和降低氣象災害帶來的危害。」
與此同時,上海應對災害的能力也在逐年提升。氣象災害往往有一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從原生災害會產生次生災害,這就需要綜合應對,多部門聯動。賀芳芳說:「去年幾個颱風連續登陸,災害損失都在可控範圍之內,和上海整個城市近年來防災能力提升不無關係。」
【相關連結】
2018年度上海十大天氣事件
颱風、高溫、冷空氣……過去一年,上海發生了哪些記憶猶新的天氣大事件?近期,上海市氣候中心公布了「2018年上海市十大天氣氣候事件」榜單,最暖春季、最多颱風登陸等天氣事件入榜。
1、1月雨雪冰凍,迎來「冷五九」
2018年1月24至28日上海遭遇繼2008年後最大的低溫雨雪天氣,崇明和青浦積雪深度達10釐米。降雪過程恰逢農曆「五九」節氣(1月27日~2月4日),全市平均氣溫僅為0.8℃,是有氣象記錄(1961年)以來為數不多的「冷五九」,列歷史第五位。
2、史上最暖春季,入夏顯著偏早
春季(3-5月)全市平均氣溫17.1℃,為有氣象記錄(1961年)以來最暖。其中,4月和5月的平均氣溫也均創下同期歷史記錄。2018年上海入夏時間為5月12日,較常年(6月4日)偏早23天,為1874年以來歷史第三早。
3、5月首現酷暑日,雙創歷史之最
5月16日青浦、嘉定和松江3站均出現日最高氣溫≥37℃的酷暑日,在創下上海最早出現酷暑記錄的同時,也為有記錄(1961年)以來的本站5月極端最高氣溫之最,其中青浦站的極端最高氣溫高達38.0℃。16~17日,其餘7站也相繼出現了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其中寶山和崇明突破了5月歷史極值,市區(徐家匯站)和浦東與歷史記錄持平。
4、致災颱風多,登陸個數歷史之最
2018年共有6個颱風相繼影響上海地區成災,是本世紀以來上海致災颱風最多的一年,其中登陸上海的颱風達3個,分別為1810號「安比」(7月22日登陸上海崇明),1812號「雲雀」(8月3日登陸上海金山)和1818號「溫比亞」(8月17日登陸上海浦東)。上海成為首個30天內有3個颱風登陸的城市,登陸個數為1949年以來歷史之最。
圖說:三戰颱風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5、梅雨量偏少,汛期總雨量亦少
汛期(6-9月)致災颱風雖偏多,但總降水量僅為543.2毫米,為近10年第二少,僅略多於2013年的470.7毫米。其中梅雨量為134.5毫米,僅佔汛期總降水量的四分之一,較常年(243.1毫米)偏少4成以上。
6、高溫日數雖偏多,但酷暑日數少
2018年中心城區日最高氣溫≥35℃的高溫日數有18天,較常年(15天)偏多3天;日最高氣溫≥37℃的酷暑日數僅有1天,列本世紀以來的歷史第二少,僅次於2014年。
7、夏末大暴雨,小時雨強大
2018年9月16-17日,崇明局部出現大暴雨和特大暴雨。9月16日20-21時,崇明明珠湖的小時雨強達到了131.2毫米。9月17日崇明站日降水量為114.2毫米,列有記錄(1961年)以來9月中旬日最大降水量的歷史第三位。
8、秋末大霧圍城,持續多日
11月27-30日上海連續4日出現大霧天氣,大部分地區夜間至清晨出現能見度小於500米的大霧,局部地區有能見度不足100米的濃霧。
9、12月多雨寡照,歷史罕見
12月郊區各站雨量為125.0~159.6毫米,均居歷史同期之最;市區(徐家匯站)雨量為137.9毫米,列1874年以來同期雨量歷史第三高。持續陰雨天氣導致12月全市平均日照僅為60小時,為歷史同期最少。
10、歲末飄雪,降雪日數多
12月繼7至9日出現降雪過程後,30至31日又出現雨雪天氣,西部和北部郊區金山等6站的積雪厚度為1到4釐米。2018年12月的降雪日數累計達到了5天,為1951年以來12月同期歷史最多,與1965、1966和1985年並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