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太空精釀的空間站(spacebrewer)
作者 | 太空精釀
持續近兩年的日本極低軌試驗衛星(SLATS,Super Low Altitude Test Satellite)最近結束了。
低軌衛星普遍飛在距離地球400-1500千米的高度,這裡的大氣密度雖然已經低到海平面的幾十億乃至萬億分之一,但依然會對衛星造成微弱阻力,長此以往會逐漸把衛星拖回大氣。
一般認為到300千米就是自殺軌道。
日本的這顆衛星試驗了等離子電推進技術的應用,這種等離子發動機通過超強磁場加速被帶上電的氙氣原子工作,工質離開發動機的速度可輕易達到數萬米/秒水平,遠超化學燃料火箭的幾千米/秒級別。通過極其精細控制,可以讓推力完全抵消微弱的空氣阻力,軌道根本不會下降。
首次試驗這個技術的是歐空局的GOCE重力場探測衛星。這顆衛星簡直是無數黑科技(民用版)的大集成。現在日本成了第二個,而日本這顆衛星飛得更低,最後一次測試的高度竟然在180千米水平!
筆者對比了一下天宮一號和SLATS的軌道高度變化對比圖,可以看出SLATS在2017年底發射到500多千米高度後,進行了各種非常複雜的機動,主動降低軌道。期間也多次維持軌道高度不變,這說明等離子電推發動機的表現還是非常優秀的。
尤其是在180千米階段,天宮一號達到這個高度時幾乎一天就進入大氣焚毀了,而SLATS至少進行了數月的軌道保持。
SLATS也攜帶了相機,檢驗下軌道高度變化對圖像解析度的影響。未來這麼低的軌道,帶上日本IGS-Optical軍用光學偵察衛星的載荷,搞不好能到什麼效果來。
中國這個鄰居的航天技術,一直很不簡單。
本文轉載自「太空精釀的空間站(spacebrewer)」,原標題《日本極低軌試驗衛星SLATS任務結束》,作者 | 太空精釀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支持保護智慧財產權,轉載請註明原出處及作者。
如文中圖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我們。
面對一件事情你有沒有獨特深刻的系統思考?面對未來你有沒有比別人更早洞察到機會?如何具備預測到未來可能遇到的陷阱而不是等問題發生了再去面對的能力?成功的人,永遠不做大多數。
—— 楊守彬
· 衛星與網絡微信公眾號(ID:satnetdy)團隊
編輯:林紫、娜娜
主筆記者:李剛、張雪松、樂瑜、朝天椒、黑法絲、刀子
策劃部:孫國鋒、楊豔
視覺總監:董寧
專業攝影:馮小京、宋煒
設計部:顧錳、潘希峎、楊小明
行政部:張萌、姜河
業務部:記軍、王錦熙、袁玲
原創文章轉載授權、轉載文章侵權、投稿、媒體合作等事宜,敬請將需求發至:tougao@yinhexi.la或加微信:a13810322995
展覽展廳設計、企業VI/CI及室內設計、企業文化建設及品牌推廣;企業口碑傳播及整體營銷傳播等,請加微信:a13810322995
· 呼風喚雨各分部:
成都分部負責人:沈淮
長沙分部負責人:賓鴻浦
西安分部負責人:郭朝暉
青島分部負責人:江偉
· 呼風喚雨總部負責人:農燕
· 聯盟負責人:譙遠、許全
· 大會負責人:周鐳
· 投融資及戰略層面合作:劉雨霏
· 本平臺籤約設計公司:一畫開天(北京)文化創意設計有限公司
· 航天加(深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負責人:楊豔
構建中國航天技術轉讓機制的思考
民用航天:航天夢想與現實的交匯
航天技術民用轉化機制的兩個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