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發現三顆新的造父變星,最遠一顆在19500光年之外!

2020-11-23 博科園
博科園:本文為天文學類

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延長的克卜勒(Kepler)任務K2,天文學家發現了三顆新的造父變星。新發現的這三顆恆星,是已知這類恆星目錄中,仍然是很少的一個重要補充,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βCEPEI(βCEP)星是質量較大的非超巨型變星,光譜類型為O或B型,由於低階壓力和引力模式脈動,表現出光度、徑向速度和線形的變化。觀測表明,這類恆星大多屬於早期B型恆星,質量範圍在8.0至17個太陽質量之間。

特徵是其相對高頻的脈動(通常在2至7小時之間)。對造父變星的研究可以幫助天文學家,更好地了解大質量恆星的內部。研究這類天體的最好方法之一是星震學。這種技術為研究這些天體的全部和局部物理提供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然而,鑑於已知造父變星的名錄仍然相對較少,對這類恆星的新發現都非常重要。現在,由KU Leuven的Siemen Burssens領導一個天文學家小組,發現了三顆新的造父變星,這一發現是通過分析克卜勒K2外行星搜尋任務的數據得出。

雖然該太空飛行器主要目的是發現新的外星世界,但它也適用於obb型恆星的星震學研究。在這裡,天文學家專注於探測新的熱驅動OB型可變恆星,這些恆星的振蕩是在K2太空任務數據中,發現的κ機制驅動。新發現的造父變星被命名為cd - 2812286 (EPIC 202691120)、cd - 2710876 (EPIC 202929357)和LS 3978 (EPIC 235094159)。這三顆恆星都顯示出頻率高達17/天的脈動,根據該研究,CD-27 10876被證明是最豐富的β造父變星。

這顆恆星的光譜類型為OB-,距離地球約9100光年。cd - 2812286和cd - 2710876一樣,也是光譜型OB-,距離估計在6070光年左右。當談到LS 3978時,它的光譜類型為B2III,很可能位於19500光年之外。在不久的將來應該對這三顆新的造父變星進行進一步觀測。例如,利用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對這些目標的觀測可以確定其基本參數,包括有效溫度。這顆衛星將使研究人員能夠對造父變星和大質量恆星進行更詳細的星震學研究。

博科園|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Tomasz Nowakowski,Phys參考期刊《arXiv》Cite: arXiv:1908.02836v1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又發現三顆新的造父變星,最遠的一顆在19500光年之外!
    利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延長的克卜勒(Kepler)任務K2,天文學家發現了三顆新的造父變星。新發現的這三顆恆星,是已知這類恆星目錄中,仍然是很少的一個重要補充,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βCEPEI(βCEP)星是質量較大的非超巨型變星,光譜類型為O或B型,由於低階壓力和引力模式脈動,表現出光度、徑向速度和線形的變化。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在1800光年之外,發現一顆特殊的造父變星,脈動周期達1.49天!
    造父變星是宇宙的標準燭光,利用歐空局XMM-牛頓衛星,天文學家對一顆名為V473LYR的特殊造父變星進行了X射線觀測。研究結果表明,這顆恆星有一個年輕低質量的伴星,這一發現發表在《arxiv》上。一般來說,造父變星是發黃光的恆星,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由於有規律的恆星脈動結果。
  • 天文學家又發現一顆富鋰的造父變星,整個銀河系只發現了5顆!
    天文學家最新發現了一顆新的富鋰銀河系造父變星,這顆恆星是通過高解析度光譜觀測確定。這個新發現的天體被命名為V363Cas,是我們銀河系中已知的第五顆富鋰經典造父變星,其研究發現發表在《arxiv》上。造父變星發出黃色的光,屬於黃巨星分支,其亮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這是恆星有規律脈動的結果。
  • 造父變星「定位」銀河系附近矮星系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大圓盤面的遠側發現了群集的年輕脈動變星,新的發現有助於他們尋找以往未曾看到的也許由暗物質構成的矮星系,很多的矮星系躲藏在銀河系外側的塵埃雲團,天文學家一直未能確定它們的位置。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蘇坎雅·查克拉巴爾蒂組建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分析了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收集的近紅外線數據,4顆年期恆星大約距離地球30萬光年,它們是天文學家極力尋找的造父變星,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看成是測量天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它們被用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查克拉巴爾蒂解釋說,他們發現的四顆年輕恆星是迄今為止在靠近銀河系圓盤面區域出現的最為遙遠的造父變星,《天體物理學通訊》刊登了科學團隊的探測成果。
  • 新主義造父變星的發明者 丹麥天文學家赫茨普龍
    在上期講到的這個公式,大n等於小n加5減5乘log,當中的三個未知量中的兩個量是已知的,那麼這個距離也就自然而然輕鬆得知了。所以呢大家也不用著急啊,就跟隨著我們稍微整理下這些關係,應該講還是比較能夠輕鬆得到這樣的一些階段。天文學家在知道這樣子一個周光關係之後,還可以講是如獲至寶。你想如果在某個星系,或者星團中觀測到這樣一顆造父變星,那麼恭喜你,你就獲得了一個道具,一把量天尺。
  • ...埃德溫·哈勃(Edwin Hubble)在仙女座星系中發現了第一顆造父變星
    哈勃望遠鏡觀測M31中的造父變星    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 star)是一類高光度周期性脈動變星,也就是其亮度隨時間呈周期性變化
  • 天琴座RR造父變星的周光關係對宇宙學意義非凡
    天琴座RR型變星1917年,在當時被稱為螺旋星雲的仙女星系中,天文學家發現了4顆非常黯淡的新星,這些新星太微弱了,天文學家就此推斷仙女星系距離地球有1,000萬光年之遠。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天文學家哈洛·莎普利使用另一種恆星(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了銀河系圓盤的大小,發現其直徑只有幾十萬光年。19世紀9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發現了第1顆天琴座RR型變星,也就是恆星——天琴座RR。
  • 三葉星雲背後發現一對位於銀河系遠端的造父變星
    用紅外線進行觀測,可以讓天文學家看穿布滿塵埃的銀河系中心,並能夠發現許多一直將自己隱藏得很好的天體。本文所提及的,只是整個VISTA巡天觀測中的一小部分,但即使如此,天文學家還是在三葉星雲正後方的遙遠太空中發現了兩顆前所未知的造父變星。這是人類首次在銀河系核球另一側的中心平面上發現這類恆星。
  • 如何測出90萬光年一顆星的距離?多虧這個失聰的女人
    因為那天,哈勃確定了在仙女座發現的一顆新星是造父變星。通過這顆造父變星,他測算出仙女座離地球有90萬光年(現代測量數據是254萬光年),這已遠遠超出了銀河系與我們的距離。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有長有短,一般是在1-50天之間,也有少數上百天的。這個變化周期只是一個新的發現,而造父變星真正成為廣闊宇宙中測量各個恆星、星系和星系團距離的「標準燭光」,這得等到1908年。美國的女天文學家勒維特,通過對大麥哲倫星雲中的25顆造父變星的觀察,發現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在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它們的光變周期與可視亮度成正比。
  • 造父變星的光周關係怎樣理解?恆星的光度為何會周期變化?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造父變星就像是宇宙中的燈塔,為我們指明了遙遠星系的距離。下面我將通過歷史(如何發現),科學(光周關係,有什麼用)和物理(光度為何會變)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 【E.N.】造父變星,不是造個父親變成了星星
    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天文學家手中的「量天尺」:造父變星早在1784年,英國的約翰·古德裡克發現仙王座δ的亮度周期性地變化,他詳細觀察記錄了這顆星的亮度變化,最亮時3.7等,最暗4.4等,周期為5.4天。1908年,美國的女天文學家亨利愛塔·勒維特統計了大小麥哲倫星雲內的成千上萬顆變星,她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線索:造父變星這一類變星光變周期越長,
  • 造父變星脈動周期和恆星本身的光度之間遵循一個正比例的關係
    通過「標準燭光」可以獲取天體的距離首先確定標準燭光源的光度有多高,然後測量它的亮度,這樣就可以反推出它的距離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或者是最關鍵的就是去尋找那些明亮的標準燭光源,標準燭光源裡面最常見的一類叫做「造父變星」。
  • 圖片中的天文學|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深空天體,一個是位於右上角呈圓形的行星狀星雲M97,亮度約為9.9等,另一個是位於左下角側面朝向我們的棒旋星系M108,亮度約為10等。兩者在照片裡看上去似乎相隔不遠,這是因為它們都位於我們同一個視線方向附近。實際上,M97距離我們只有2600光年,而M108的距離超過4500萬光年。
  • 圖片中的天文學 | 變星、行星狀星雲與星暴星系
    中心恆星最終會成為一顆白矮星,被它拋出的氣體因為受到該恆星的紫外輻射照射而發光。在梅西葉星表中只收錄了四個行星狀星雲,M97是其中赤緯最高的一個。1781年2月16日梅尚發現了這顆天體,1844年威廉·史密斯首次將它歸類為行星狀星雲。1848年,羅斯伯爵威廉·帕森斯手繪出M97的圖像(圖2),星雲中兩塊較暗的區域在它的筆下頗像貓頭鷹瞪得圓圓的兩隻大眼睛,於是便有了貓頭鷹星雲這個暱稱。
  • 銀河系身材是S形 從20多萬張照片確認造父變星
    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了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拍攝的20多萬張太空照片,從10億顆恆星中確認2431顆有「量天尺」之稱的造父變星,並直接測量了這些造父變星與太陽之間的距離。造父變星是亮度會發生周期性變化的一類恆星,常用於測量星系距離。通過確定這些恆星相對於太陽的三維坐標,研究人員繪製了一幅精細的銀河系三維圖。
  • 【知識科普】亮度時常變化的恆星 造父變星
  • 仙王座的星座神話傳說,仙王座中最著名的變星叫什麼?
    仙王座中最美麗的天體是鳶尾花星雲,又叫彩虹星雲(NGC7023),位於1300光年遠的仙王座恆星豐產區,星雲物質圍繞在一顆大質量、熾熱,顯然尚處於形成階段的年輕星球,洩漏機密的紅色輝光,在恆星明亮的中心區兩側告訴我們,那裡有大量的氫原子被來自於恆星看不見但強烈的紫外光照耀激發。仙王座中最著名的變星叫什麼?接下來天文現象告訴你答案。仙王座中有一顆十分著名的變星,叫造父一。
  • 採用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出銀河系的大小
    天琴座RR型變星1917年,在當時被稱為螺旋星雲的仙女星系中,天文學家發現了4顆非常黯淡的新星,這些新星太微弱了,天文學家就此推斷仙女星系距離地球有1,000萬光年之遠。大約在同一時間,美國天文學家哈洛·莎普利使用另一種恆星(天琴座RR型變星)作為標準燭光,測量了銀河系圓盤的大小,發現其直徑只有幾十萬光年。19世紀9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查爾斯·皮克林發現了第1顆天琴座RR型變星,也就是恆星——天琴座RR。
  • 什麼是變星?這種恆星的亮度為何為出現周期性的變化?
    偶爾會出現像新星或超新星這樣的災難性事件,產生一個暫時變亮的物體,但這種情況並不常見,在人類歷史上只發生過少數幾次肉眼可見的超新星事件。1596年的8月,大衛·法布裡修斯發現了一顆突然變亮的恆星,在10月底這顆變亮的恆星就完全從視野中消失了,起初他認為這是一顆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