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三年級孩子和數學老師都迷惑的題,大家說怎麼都對,你覺得呢?
這次三年級上冊數學段考卷,有這樣一道題:
判斷題,「小紅家離學校1000米遠,最好走路上學()」。
1千米不近也不遠,按我們成年人走,一般也就15分鐘左右,但是這樣我們就應該走路去上學嗎?
有老師說 ,如果要考慮綠色出行的話,這道題當然是要打勾的。
但是有老師又說,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接送,家長先用車把孩子送去學校,再去上班,安全又方便,這樣不行嗎?所以怎麼能說最好走路呢?
接著他還補充說,如果考慮現實問題的話,因為孩子的書包很重,家長又不放心孩子自己上學,儘管學校就在家門口,你看那個孩子不是家長用電車送的?
最後大家都很糾結,覺得這個距離不遠不近,不好判斷,如果能夠寫上幾千米或者幾百米,大家就不會這樣難判斷了。
本來是一道讓孩子結合實際,判斷1千米距離該如何出行的問題,但是因為生活實際太複雜,結果
感覺孩子怎麼答都對。但是如果孩子怎麼答都對,出這樣的題目還有意思嗎?
如果怎麼都對考這樣的題自然是沒意義的。
這樣的題,如果放在平時的課堂上還能培養孩子根據實際進行辯論,讓她們說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孩子們獨立的思考能力,那這樣的問題存在自然無所謂了。
但是如果這樣的題目放到考卷中,其實我們都知道考試是看結果的,並且通過結果去評價孩子的學習掌握的如何,教學的效果如何。如今竟然出現這種模稜兩可的問題,並存在怎麼答都對的情況,你說這樣好嗎?
關於考試出現這樣的問題,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