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線2月15日訊(湘潭日報記者 曾曉蓉 光明日報記者 唐湘嶽 通訊員 尹承)大海深處蘊藏著豐富資源。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渴望這些資源。而要勘探並開採這些資源,需要付出艱辛努力,還少不了與危險相伴。
困難與危險,「海牛」團隊不害怕。「海牛」核心團隊成員有9人。萬步炎是首席科學家,在他的指揮下,大家各司其責,步步推進。
2015年5月,「海牛」海試,驚心動魄的一幕出現了。
夜,風雨夾著浪花,科考船甲板異常溼滑。
時間緊迫,絞車收放性能測試必須完成。在這樣的雨夜,憑一臺首次起用的絞車,要收放重達8噸重的「海牛」有些風險。
放棄?無人心甘。緊急商量後決定:幹!為保障安全,選擇用1.5噸重的箱式取樣器替代鑽機。
站在顛簸不定的甲板最末端,腳下是深不可測的大海。大家密切配合,連接承重頭、安裝密封艙、注入液壓油……一步步完成試驗動作。為防止吊掛時晃蕩,左右用粗繩牽拉。風浪聲夾雜著發動機的轟鳴,讓對講機根本不管用,彼此間的交流只能靠手勢完成。
突然,右側拉繩斷了,取樣器在甲板上蕩起了鞦韆。沉住氣,在萬步炎指揮下,大家將取樣器下放,更換拉繩後,再次吊起……直到試驗完成。
返航途中, 隨同參加試驗的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陳奇博士感嘆:「真是見識了萬教授和他團隊的戰鬥力。」
2015年6月9日,「海牛」迎來最後的深海試驗。碧空如洗,陽光毫無遮擋炙烤著一切,甲板溫度顯示已飆升至78度。穿上厚厚的海試服,戴好安全帽,走上甲板,大家感覺被放進了烤箱。
頂著高溫,大家嚴格按分工合作。一連十幾個小時過去,當所有工作完畢,成員們筋疲力盡,甲板上隨便找個角落躺下就睡著了。
挑戰不僅在海上。
從2012年立項,到今年1月21日課題通過驗收,「海牛」歷時4年。4年需要突破多項技術難題,萬步炎率團隊與時間賽跑。
朱偉亞與萬步炎共事多年。2013年朱偉亞買了新車。一次周末回長沙出了交通事故。事故處理完,交警通知取車。正值上班時間,朱偉亞想拿了車馬上回,就沒請假。剛出發,萬步炎電話找他。朱偉亞說去取車。萬步炎火了,對著電話喊,「你的事重要,還是我們的事重要?」朱偉亞只好半路折回。
「當時有些鬱悶,但立馬想通了。他是對的,有原則、有規矩才能做成事,搞科研尤其如此。」朱偉亞說。
2010年,從長沙礦山研究院隨萬步炎一起調到湖南科技大學工作,朱偉亞曾期待——從此有了寒暑假。但自從「海牛」項目啟動以來,他的期待沒有實現,因為寒暑假早被大家自動取消了,甚至周末。「幹大事總得要付出,何況是犧牲一點假日呢。」
田勇是團隊裡的技術工人。「海牛」海試結束後,還有許多後續工作,田勇留在青島處理。他妻子突然患病,萬步炎讓他趕緊回家照顧。沒過幾天,田勇又趕回了青島。他說,請了父母過來照顧妻子,工作一下子沒人能替代,耽誤不得。
羅柏文博士的辦公室裡有張簡易床,小方桌上放著洗漱用具和飯盆。妻兒在長沙,除了周末偶爾回去,每天就在辦公室和實驗室兩點一線之間來回奔波。
辛苦不言而喻,但無人抱怨。
團隊成員黃筱軍和萬步炎是大學同班同學,後來一起在長沙礦山研究院工作,又一起進入湖南科技大學,是老搭檔。每一代深海鑽機的研製,都有黃筱軍的見證和參與。
最初研製的鑽機,液壓系統是單泵的。但到研製20米鑽機時,怕動力不夠,黃筱軍建議用雙連泵或三連泵。但萬步炎不認同,拒絕得很乾脆。黃筱軍有些無奈,知道唯有用事實說話。後來試驗證明,黃筱軍是對的,萬步炎立即接受了他的建議。
「萬老師科研能力很強,很嚴謹。但他也是個簡單的人,個性耿直。他把心思都花在了工作上,他沒那麼注重溝通或其他方面的細節。我能理解,也能接受。」黃筱軍說。
每當萬步炎和其他成員之間出現類似爭論,黃筱軍常常會主動扮演好「潤滑劑」的角色,避免產生裂縫。每逢萬步炎忙到忘記節假日,黃筱軍會提醒他安排年輕人適度休息。
萬步炎的妻子劉淑英曾經感慨,「如果不是黃老師的理解和包容,兩人估計合作不了這麼久,團隊也不會這些和諧。」
技術工人王案生跟萬步炎合作已經22年。2004年,隨萬步炎參加我國第一次環球科考時,因技術出色,王案生常常被其他人「借」過去處理一些焊接等技術問題。有不少單位向王案生拋出「橄欖枝」,承諾更高的薪資,更好的福利。王案生沒有跳槽。
王案生的老家在湖南衡陽一個小山村,他的收入是一家人最主要的生活來源。
為什麼不去?王案生說,「儘管萬老師性格直,嘴巴不甜,但他沒架子,沒私心,對我們很尊重。跟萬老師一起做深海鑽機這麼久,看著深海鑽機一點點進步,我已經捨不得離開『海牛』團隊了。」
「海牛」成功後,很多人因此記住了萬步炎。萬步炎說,「因為『海牛』團隊每個成員都有一顆報國心,一個海洋夢,才會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個人只是一葉小舟,團結才是大海,大海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