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和大家聊了一下太空輻射,這些來自宇宙的傢伙經常穿梭在我們身邊,而地球生命似乎已經適應了這種情況,可以接受一定劑量的外來刺激。但是,在發生空間天氣事件時,這種外來刺激會被放大。
今天接著聊,還是圍繞這張輻射和高度曲線圖來說,隨著高度的增加,輻射計量相應變大,但是當高度達到21000米左右時,出現了拐點,在這之後高度升高輻射計量反而下降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想一想,在兩萬米高的空中什麼東西很少?
不資道啊!鳥??
(⊙o⊙)…兩萬米高空根本就木有鳥。在這裡大氣很稀薄,隨著高度的降低,大氣逐漸變得稠密了,對於來自太空的輻射來說,它們的星際旅行要結束了,只不過是以劇烈碰撞作為結尾。無數的「輻射物質」與大氣層中的氣體原子發生碰撞,隨之而來的速度降低了,能量減少了,但是卻產生了「次級輻射物質」,姑且先這樣稱呼它們吧,為了方便我把這兩種輻射物質分別稱為「輻大」和「輻二」。
從速度上可以判斷出誰是「輻大」,哪個是「輻二」
輻大速度高,能量強,穿透力驚人,生物體在它面前基本是「咻」的一下就穿過去了,不過還好只是穿過去了;輻二與輻大相比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尤其是穿透力和速度方面,不過,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它可是會留在生物體內的!這比直接穿透而過的輻大帶來的危害更大。所以,隨著高度的變化,不同類型的輻射物質所佔的比例也在發生著變化,從而造成輻射計量曲線上升到一定程度後開始下降的情況。
空間天氣事件發生時必要的話——停飛
先看一些數據,2015年8月15日,芝加哥到慕尼黑單程輻射計量82usv(後面單位讀作「微西弗」),芝加哥到北京單程輻射計量為127usv,注意了,這是空間天氣平靜時測量的數據,如果不平靜時呢?比如太陽爆發巨大耀斑時,一次跨極區飛行輻射計量是平時的幾十甚至是上百倍,達到幾個甚至十幾msv,當出現msv(讀作「毫西弗」,是微西弗的一千倍)這個單位時就要非常警惕了,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員,如放射科醫生、核能源相關工作人員,包括飛行員和空姐,他們要求平均五年內每一年內累計的輻射計量不超過20msv,達到這個值就要休假去了。
空間天氣預報服務
對於航空輻射,我們應該在不誇大的基礎上去重視它。國際上有不少航空公司已經在必要時對航班安排進行變更,以應對不良空間天氣帶來的一系列影響,而作為乘客的你來說,可以在規划行程時提前參考空間天氣預報。
在我們的官網——「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網站上就可以獲得空間天氣服務,今天看完這篇文章大家也知道該參考哪一項預報內容了。
更多空間天氣數據可登陸我們的網站
http://www.nsmc.cma.gov.cn/NSMC/Channels/SpaceWeather.html
天氣網頻道:http://www.weather.com.cn/space/kjtqdsj/
E-mail:spaceweather@cma.gov.cn
值班電話/傳真:010-68406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