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兒童畫還給兒童
李文馥
作者簡介: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了近20年兒童繪畫心理和教育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目前正在主持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部委系統重點課題《兒童自主性繪畫心理與創新教育新途徑》的研究工作。代表作:《幼兒美術教育》。她還參與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的編寫工作。
《戰疫必勝》張海湘 7歲 兒童畫
每當站在幼兒圖畫作品展示板前,看到哪些內容、構圖和用色一致的圖畫,總容易聯想起幾十年前的「藍色中國人」的形象,藍色的中山裝、藍色的大衣、藍色的褲子……這種具有時代烙印的共性早已離開了歷史舞臺,可兒童畫卻至今還披掛著沉重的傳統的「長袍馬褂」。
兒童畫,跳躍的生命符號
許多兒童畫看似出自兒童的手,可仔細分析,內容、造型和表現方法頗為一致。在傳統繪畫教學的幹預下,兒童畫變成了表達成人所需要的技法、滿足成人的審美需要的工具。不客氣地說,使兒童畫變成了表現共性的奴隸。
傳統的模仿畫以亦步亦趨地跟學技法、臨摹範畫為主。它掩蔽了兒童畫本來的畫法規律和發展特點,遏制了兒童自我表現的願望,抹殺了兒童繪畫創新的精髓。這恰如「邯鄲學步」:跟著學別人的走路姿勢,結果非但學得不像,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都忘記了,無奈,只好在地上爬行。讓兒童一味地模仿成人的繪畫手法,結果常常落得個「邯鄲學步」的境地,使兒童失卻自我。
兒童畫是兒童的自我表現,其真諦在於兒童的自主表現。對於孩童來說,畫畫是自由自在的遊戲,又是一種運用自己所創作的符號隨意表達的自主性活動。透過繪畫,他們發現自己對神奇的畫面有控制和改變的能力,發現色彩與他的愛好傾向相通,發現他自己「造就」的圖形與經驗不謀而合,這令他極其興奮;緊接著,他又發現自己能把頭腦中的表象外化於畫面上,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更令他心靈震撼;他的概念圖式,他的天馬行空的想像,都可以任他揮筆躍然紙上……
兒童的偉大創造是通過兒童畫的符號來表徵的。兒童能夠掌握和運用符號,更具有大膽創造符號的能力。他們在生活中的這一段嬌嫩而珍貴的時光裡,譜寫著學習、掌握、運用和創造符號的史詩。他們通過圖畫表現出來的自我和自我發展的延續,是小小心靈的展示、自我價值的表白和精神的創造。他們所創造的符號,何止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它的生成、組織、發展和變化,正是鮮活生命的跳躍。
我們可以說:兒童畫是兒童的自我表現,是兒童的精神創造,是跳躍的生命符號。
「化青色為濃鬱」
我與兒童畫有近20年的對話。它教會我如何認識它的美、體驗它的深奧、感受其中的無窮樂趣。
兒童畫中洋溢著稚氣的童心和童趣,也表露著兒童的愛、憎和痛,更濃縮著兒童智慧和兒童看世界的樸素哲理。面對如此美妙而脆弱的心靈寫照,我們只能輕輕地走近,靜靜地傾聽和悉心以對,以「恐驚作畫人,哪敢高聲語」的心態去體味其中深含著的智性底蘊和審美抒情。我以為這就是兒童畫本身的「青色」。
媽媽的懷抱
對兒童畫的指導和引領,更是一個整體工程,是對兒童主體行為的幫助。家長和教師的地位應該是協助者,是配角。我以為其中有幾個要點應該首先把握:
豐富兒童畫的智性底蘊。豐富知識,幫助兒童選擇有意義的經驗,以積累繪畫創造的食糧。把所教轉化為兒童之所得,在這裡尤為重要。
有意識地培養兒童的主動發現能力。幫助他們學會發現外界的新奇,發現自己的異樣變化,發現閃光點。
運用啟發性引導策略。遇到問題時不要直接提供答案,而要提供引導線索,誘導兒童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
山坡上的牛羊和馬兒童畫欣賞
提升「匠心自運」的能力。鼓勵兒童大膽運用自己選擇的符號,啟發他們將圖形和經驗聯繫起來;幫助兒童突破圖式期的局限,啟迪他們異想天開的創造性表現。
寬容對待兒童在繪畫過程中出現的差錯。允許兒童嘗試錯誤。
注重發揮兒童自身的差別優勢。避免橫向比較,保護其自尊。
因勢利導。作為父母,我們要鼓勵孩子每一點可貴的嘗試,要努力了解兒童,了解兒童畫,不要把本屬於兒童自己的自主性繪畫變成由成人控制和操縱的「他組織」繪畫。
在此,我們呼籲:把兒童畫歸還給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