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中我曾發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尋找新中衛是當務之急,魯能挑選新援應重點考察這兩個能力》,從魯能整個戰術體系談了談為什麼要趕緊買中後衛,以及買什麼樣的中後衛。但是評論區裡有很多不同意見,大體意思是說應該買中場核心,中後衛只要培養自己的年輕球員就夠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得把力量投入到進攻中。
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出於一個認識誤區——好像中後衛的作用只有防守,在球隊裡就是個打輔助的,用國內球員足夠了,沒必要浪費一個外援名額。今天我們就借著客場輸給建業這場比賽,說一說為什麼魯能空出來的外援名額,還是得留給中後衛。
李霄鵬的針對性調整,曾讓勝利的天平傾向魯能
先來看一組數據對比。上一場與北京人和的比賽,魯能控球率52%,有637次觸球,其中佩萊觸球58次,格德斯觸球45次,兩人各打進一球;而本場比賽,魯能觸球次數633次,與上一場基本持平,控球率則上升到69%,但佩萊的觸球次數下降到49次,格德斯觸球次數降到33次,兩人均未攻破對方球門。
控球率猛增17個百分點,前鋒球員的觸球次數和射門機會卻雙雙下降,最直接的原因是河南建業擺出鐵桶陣,切斷了魯能鋒線與中、後場之間的聯繫。對於河南建業的鐵桶陣,李霄鵬早就預料到,所以在首發陣容中,他乾脆讓周海濱和崔鵬二人出任雙後腰,把蒿俊閔直接推到前場,在佩萊和格德斯之外增加一個進攻點。
從上面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蒿俊閔並非出現在右路的位置,而是更多地在中路活動,基本相當於一個前腰,周海濱在進攻中則更多地出現在蒿俊閔的位置。但河南建業這個鐵桶陣,並不是簡單的「703」,而是一個標準的532。面對建業的三後腰,蒿俊閔在前場很難獲得正面拿球的機會,球隊的傳遞速度由此降下來,結果進攻越打越窄,前場的傳球失誤次數也開始增多。
對付這種鐵桶陣,其實沒什麼好的辦法,就看你進攻一方敢不敢投入兵力向上壓。如果你的進攻兵力不足,即便你的球員個人能力再強、配合再默契,在極為狹窄的空間內也很難收到效果。
不過河南建業這個鐵桶陣也不是沒有缺口,邊後衛迫於佩萊和格德斯的壓力回收得很緊,而外圍防線只有三後腰,在防守時很可能會造成一側邊路的空虛。想要利用好這個缺口,魯能必須投入足夠的兵力。
在意外丟掉第一個球之後,李霄鵬便針對建業的這個缺口做出調整,把德爾加多換到了右路。由於蒿俊閔的向左移動吸引了建業三後腰的注意力,讓魯能的右路成為弱側,德爾加多便獲得了大片的活動空間,表現也十分活躍。
這個時候,河南建業其實很難受——如果讓三後腰整體左移限制德爾加多,那左路的蒿俊閔、周海濱和格德斯會給他們製造大麻煩;如果讓邊後衛防出來,那就等於解放了佩萊和格德斯。所以,建業只能由著德爾加多在右路連續發動攻勢,魯能也獲得了兩次很不錯的機會,比賽也朝著對魯能極為有利的方向發展。
缺少後防核心,讓魯能的場面優勢瞬間崩塌
不過由於建業在禁區內的密集防守,佩萊和格德斯仍難以獲得攻門機會,想要增強進攻威脅,還得增加後續的進攻兵力去撕開建業的防線。這部分兵力,只能從兩名邊後衛裡抽調。邊後衛深度壓上,拉開進攻寬度,在肋部打出兩次威脅進攻,離進球也就不遠了。第二個失球之前,壓上的王彤就與德爾加多合力打穿了建業的肋部,獲得一次角球機會。
可邊後衛壓上了,中後衛也就暴露出來了,正是這次角球,讓魯能丟掉了第二球。
這一次防守,魯能的失敗之處在於缺少一個後防核心球員的指揮,伊沃拿球推進到前場後,對方的接應球員並沒跟上,劉洋和王彤應該有一個人壓上去限制一下伊沃,可在王彤補位和劉洋回追的過程中,二人沒有任何交流,結果給伊沃留出了傳球的空間。第三個丟球也同樣有這方面的原因。
這就是魯能現在的問題所在,球隊所缺少的並不是一個單純的中後衛,而是一個能指揮隊友防守的後防核心,沒有這樣一個角色,單兵防守能力再強也無濟於事。而後衛線的不穩定,必然得損失球隊的進攻兵力,至少兩個邊後衛是不敢向前壓的,比如本場比賽劉軍帥也曾有過失誤,幸好有王彤替他補上了鍋。
在這種情況下,宋龍和王彤的壓上助攻肯定會相當謹慎。沒有邊後衛的支援,魯能的進攻很難打開局面,而邊後衛壓上去,中後衛又缺乏保護。可以說,正是後防核心的缺失,讓魯能的整個戰術體系失去平衡,場面優勢也瞬間崩塌。
在現有情況下,中後衛帶來的進攻效果反而比引進中場好得多
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曾以利物浦為例來說明邊後衛在進攻中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再來看一次:
阿森納對利物浦的三中場盯防得十分嚴密,但阿諾德和羅伯遜的深度壓上還是獲得了接球空間,而且在二人的扯動下,薩拉赫所在的右路空當也很大。兩名邊後衛之所以敢壓到前鋒線的位置,範戴克所起到的作用很大,荷蘭人能用準確的傳球找到兩名邊後衛,也能在傳球失誤的情況下,第一時間指揮隊友構築防線。
總的來說,就是球隊想要打開進攻局面,需要兩名邊後衛的深度壓上,而兩名邊後衛敢不敢向前壓,取決於中後衛位置上有沒有一個靠譜的後防核心。如果中後衛拖累的邊後衛不敢前壓,那整個球隊的攻防都會遇到麻煩。
比如魯能這一場比賽,邊後衛不敢前壓,那麼中前場球員的站位就得靠前,結果後腰位置上只剩下一個崔鵬拖後保護。以崔鵬一人之力,很難攔住建業三叉戟的反擊,在第一個失球發生之前,建業就曾打出過極有威脅的快速反擊。
就這場比賽而言,即便買一個中場外援,也起不到很大的作用了。因為對手也不是傻子,你買個高水平的攻擊型中場,進攻質量上來了,但人家也不會引頸受戮,河南建業這個套路就很實用,用鐵桶陣壓縮你的傳球空間,再把火力集中到中路,用快速反擊逼著你的中後衛犯錯誤。其實北京人和上一場的路子與建業也很相似,只不過他們沒擺鐵桶陣,所以輸了比賽。
這種情況下,你想打開局面,就得投入足夠的進攻兵力,而你這條缺少核心的後防線,敢讓你的兩名邊後衛向前壓麼?不敢,那你買這中場外援基本沒什麼效果;敢,也就意味著你的後防線給對手留出了大量的機會,最多也就是跟庫卡時期那樣,與對手比進球數。
可能有些球迷認為,庫卡時期的風格也很好啊,最起碼球隊攻上去了,觀賞性也能提高。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如果球隊真是這樣選擇,那麼這個轉會窗口,球隊還得把佩萊也給換了,因為佩萊這種團隊型球員,在跟對手比進球的體系裡是很吃虧的,而考慮到佩萊在當前球隊戰術體系裡的重要性,球隊顯然是不會在賽季中期將其換掉的。
無論是從進攻的角度考慮,還是從防守的角度考慮,買中後衛都比買中場球員更有必要性,說魯能不需要買中後衛的,其實是沒看懂球隊當前的戰術體系,這與賽季初那些嚷嚷著要撤下吉爾打進攻三叉戟的人一樣,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要知道,魯能這防線,也就穩定了2年半,2016年及以前,魯能這後防線還到處是坑,這兩年半的穩定,不代表魯能缺了誰都行,在決定下限和上限的因素出現衝突時,最好還是先顧一顧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