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國天眼」之稱的我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於今年1月通過驗收,正式投入運行。FAST建設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11月4日介紹,「中國天眼」目前運行穩定,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科學家利用「中國天眼」高靈敏的觀測性能,已經發現超過240顆脈衝星。
FAST是由「人民科學家」南仁東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構想,歷時5年半建設完成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前後兩代數百位科研工作者為FAST建設調試運行付出了巨大努力。FAST於2016年9月落成啟用,2020年1月通過國家驗收,成為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
去年中科院組建了FAST科學委員會,遴選並確立了五大科學目標,觀測脈衝星就是其中之一。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介紹,脈衝星具有科學研究和應用的雙重價值。
8月28日拍攝的「中國天眼」全景(檢修期間拍攝)。
FAST建成後,
我國科學家開啟了發現和
研究脈衝星的新時代。
力爭未來5年發現1000顆左右的脈衝星
「到目前,我們已經發現了超過240顆脈衝星,力爭在未來5年發現1000顆左右的脈衝星。」武向平說,不僅要發現銀河系內的,也要發現銀河系外的脈衝星。
FAST運行和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總工程師姜鵬表示,FAST正式運行後,近一年已經觀測服務超過5200個機時,超過預期設計目標近2倍。
未來會逐步向公眾開放
今年4月,時間分配委員會開始向國內天文界徵集自由申請項目,目前已經接到170餘份申請,申請的總時間約5500個小時,實際只能滿足批准1500個機時,觀測時間競爭相當激烈。「未來我們會考慮逐步向國外科學家開放。」
作為我國的重大科學基礎設施,「中國天眼」一直備受關注,不少人都渴望能走近天眼,一睹超大科學裝置的魅力。
姜鵬表示,目前當地在FAST周邊建立了觀景點,未來FAST運行中心也會考慮在沒有科學觀測任務的維護期間,逐步向公眾開放,提供參觀和科普教育。
回顧中國天眼發展的這些年,
你是否也和發布君一樣感慨頗深?
「天眼」——
世界最大的「鍋」,沒有之一;
靈敏度地面最強,沒有之一;
有著深空獵手的獨門絕技;
具有極大的科學意義。
看到這,
是不是還有好多朋友不知道,
FAST為何選址在貴州平塘?
發布君這就帶大家再來梳理一遍!
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開挖量最小;
二是這裡的喀斯特地質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滲透,不會再表面淤積而損壞和腐蝕望遠鏡;
三是射電望遠鏡需要一處「淨土」,「大窩凼」附近5千米半徑之內沒有一個鄉鎮,無線電環境理想。
咱們貴州平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環境,
確實是「天眼」選址的最佳地!
我們都知道,
從2011年起,
F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但你知道,
貴州平塘的「天眼」從研究到
現在經過了哪些大事記嗎?
FAST大事記
1994年06月,啟動貴州選址工作,開始了FAST項目13年的預研究;
1999年03月,中國科學院啟動重大項目「大射電望遠鏡FAST預研究」;
2007年0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FAST項目建議書,FAST工程正式立項;
2008年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FAST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2011年03月,FAST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期5年半(2011天);
2016年09月,2016年9月25日,FAST工程落成啟用;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發來賀信,向全體參研人員表示祝賀和問候;
2017年10月,國家天文臺對外發布FAST首批科研成果(發現6顆脈衝星);
2020年01月,FAST通過國家驗收,並正式運行和對外開放,發現脈衝星超過百顆。
中國天文史濃墨重彩
的一筆在貴州大地上譜寫。
未來,
「天眼」要幫人類探索更多未知,
它能給我們帶來多少驚喜?
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貴州發布綜合自央視網 央視新聞 人民日報客戶端 新華網等
貴州這六個地方被通報表揚了!有你的家鄉沒?
貴州一縣擬撤縣設區!正在徵求意見→
新消息!貴州77個縣啟動實施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