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蛇和蜈蚣是讓許多人會感到害怕的動物,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身體細長且不容易被人發現,所以,它們能夠悄無聲息的攻擊人。不過,在自然界中,蛇與蜈蚣相遇必然會爆發大戰,那麼二者在食物鏈中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呢?我們簡單地來說一下。
蛇和蜈蚣為什麼會經常打架?
蛇和蜈蚣之所以會打架有兩個原因:
第一,經常相遇。蜈蚣的主要棲息地以潮溼的牆角、落葉堆為主,也就是說蜈蚣最常出沒的地方就有人類居住的房屋以及附近,這是因為蜈蚣的主要食物以昆蟲為主,而潮溼的環境下昆蟲的數量相對比較的多。而蛇的主要食物以老鼠為主,老鼠的主要棲息地就是圍繞著人類的居住地分布的。其次,蜈蚣害怕陽光,所以它們通常是晝伏夜出的,而夜晚正是蛇類主要的活動時間,因此,作為兩種同樣在人類居住地內且同一時間段經常出沒的動物,蛇與蜈蚣經常相遇。
第二,食物鏈。當然經常相遇的動物也不一定非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比如非洲獅群與鬣狗群相遇的機率也很大,但是獅群在面對鬣狗群時,要麼是鬣狗群主動的敬而遠之,要麼是獅群以驅逐為主的嚇唬一下鬣狗群。但是,蛇和蜈蚣見面是必有一戰的,這是因為二者在食物鏈上是上下級的關係。既然一種動物以另一種動物為食,它們見面就打架就再正常不過了。
誰是誰的天敵?
從整體上看,蛇要比蜈蚣大,因此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中,顯然蛇是蜈蚣的天敵,但是,這個天敵關係也不是一定的,因為在蜈蚣的家族中有幾種體型很大的蜈蚣,而在蛇目下也有體型很小的蛇,而且蛇的生長需要一個過程,在幼年期的蛇大都體型較小,所以在大型的蜈蚣遇到小型的蛇類時,食物鏈就會「逆襲」。比如在現存最大的蜈蚣秘魯巨人蜈蚣就是食物鏈最頂端的蜈蚣之一,它不僅可以捕殺同類的蜈蚣,大型的昆蟲,包括兩棲動物(蛙類)、小型的鳥類以及老鼠都是它的獵物,當然體型小一些的蛇也逃不過它的捕殺,從秘魯巨人蜈蚣捕殺的蛇體型看,它最大可以獵殺25-30公分的蛇。
當然,許多大型的蜈蚣都有捕殺小蛇的習性,這是因為蜈蚣的體色更接近與環境色(保護色),所以當蜈蚣一動不動時,變溫動物的它很難被小蛇察覺到,當小蛇靠近蜈蚣時,它們會毫不猶豫的用毒爪刺穿小蛇的皮膚,將毒液注入。雖然蜈蚣的毒液並不多,但是對小蛇來說已經足夠讓它失去抵抗力了。
不過,從整體上看,蜈蚣大都是成年蛇的獵物,這是體型決定的。即便如此,蛇對蜈蚣的捕殺也不是輕而易舉的。
首先,大多數的蜈蚣都是沒有眼睛的,即使有複眼的蜈蚣也只是由幾個只能識別明暗的單眼組成的,因此,蜈蚣可以說是沒有視力的。正是因為這樣,它們不會恐懼任何動物,畢竟它們也無從了解面前的對手究竟有多大。這一點與「平頭哥」蜜獾的眼睛作用有些相似,蜜獾的眼睛是凹透鏡式的,這樣在看對手時要遠比對手的實際體型要小很多。而蜈蚣更乾脆,它直接不需要看你到底多大,也就沒有了恐懼的存在。
其次,蜈蚣都是有毒的。在蜈蚣的前端有一對鋒利的大顎,它就是通過這對大顎對獵物進行切割的,而且在蜈蚣的第一節上還有一對致命的武器,那就是它帶有毒腺的附肢。在與蛇類搏鬥時,這對附肢能夠刺入蛇的皮下將毒液注射到蛇的體內。所以,蜈蚣注射的毒液量較低,但是對蛇的活動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最後是防禦。蛇在進食時,第一步就是要先將獵物殺死,然後再吞下,這樣做能夠保護自己的消化道在吞咽獵物時,不至於被掙扎的獵物弄傷。所以,在吃蜈蚣之前,先要把蜈蚣殺死。但是,蜈蚣除了會有自己帶有毒腺的利爪攻擊蛇之外,它們全身都是由一節節堅硬的外殼包裹著,有很強的防禦性。而且蛇想要殺死獵物,最常用的辦法就是身體纏繞,但是蜈蚣的身體非常的靈活,很難給蛇纏繞自己的機會。
因此,即使體型大一些的蛇想要捕獵蜈蚣也不是一件非常輕鬆的事情。
總結
蜈蚣和蛇之所以經常打架是因為兩種動物是同一生境中的食肉動物,而且相遇的機會較多。在二者的對決中,雙方互有捕食行為,蜈蚣是對小型的蛇類有克製作用,而蛇則是對比自己小的蜈蚣有克製作用,因此,嚴格意義上說,二者互有輸贏。但是從天敵的定義上說,無論是蛇對於蜈蚣,還是蜈蚣對於蛇,它們都不是對方的主要食物,因此,誰也不能稱得上是誰的天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