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再也沒有一個導演能夠像徐克他那樣,完整經歷了一整本香港電影史。
1979年特立獨行的徐克,以《蝶變》打開了屬於自己的天馬行空、行雲流水的江湖,而這部電影也是香港新浪潮開山之作。
可惜徐克的這部處女作《蝶變》,這部電影在上映僅7天就被下架,而票房慘澹到只有115萬港元。至於原因,是由於電影的表現形式過於新穎,超前,而且電影的故事邏輯,在當時的人看來是「混亂不堪」。
但是這部電影在香港武俠史上,對空間的開拓意義是無可估量的。
將空間上的作用作了極大的釋放,從之前電影的固定鏡頭,到之後靈活武打的活動鏡頭。這對於後來武俠片中人物的飛躍騰衝,從空間上的移動手法和構思都有重要的啟發。
包括電影中敘事主體的變化,第一人稱敘述為主,敘事主體和主人公二身份的交錯,這些都對以後的電影產生極大影響。電影中現代主義音樂的使用,令人耳目一新。
電影從片名《蝶變》來看,就富於懸念,「蝶變」究竟意味著什麼?是蝴蝶破蛹的嬗變,是故布迷陣誘人入轂,還是真有殺人蝶?
故事開始,第一人稱的自述,方紅葉,一個撰寫江湖故事的書生。不懂半點武功的紅葉先生熱愛記錄武林中的大小秘聞,他書寫的紅葉手札在武林中爭相傳閱。
一日,記載著蝴蝶殺人的八頁手札突現,而手札出現之處命案突起。書社被屠殺,盜墓人被奇異的蝴蝶殺死。
隨著調查的深入,沈家堡的秘密也隨之浮出水面,這是一個孤立的世界,劇情衝突全部聚焦在了幾位武林中人的身上,經典的密室偵探設定。
柔美的蝴蝶變成了無可躲避的殺人武器,將重生的象徵化作致命的魔鬼,每一行動便成鋪天蓋地之勢,以數量作聲勢之威,而它蝶變之前的毛蟲卻是極為醜陋的。
這種生物無形中影射了武林幫派或新型的武功武器,創世之前無不沾著一身鮮血,待破繭成蝶後,幫派成了一大勢力以己為規統治武林、武器或武功更是得之者得天下。從無害到有害、從無心到狂妄,最後的消逝也如黎明靜悄悄。
電影以紅葉先生一人記錄大小浩劫的身影作為片頭片尾,既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傲、又有「旁觀者清」的瀟灑。明明已深入武林核心、觸及到各大幫派的機密,這個不懂一點武功的書生卻能全身而退,這個角色大概被寄予了徐克所有的期望。
此外,電影的攝影極具特色,多了些CULT片的離奇詭異氣氛,極具現代感的火槍、火藥、全身盔甲、甚至片頭比較詳細的印刷術都讓本片在武俠上標新立異。現代與古裝的結合、東方恐怖和西式懸疑的融洽、夾雜著腐爛爆漿的屍體等怪奇組合,註定了這部影片在香港電影新浪潮中的地位。
電影在印象中,對舊上海種種氣氛,做了最好的臨摹,他們的弄堂吵鬧擁擠卻又別有洞天,他們的旗袍貼身高叉又有一點酸楚的難言之隱,陰士丹林布,資生堂生髮油,雙姝牌蝶霜,這裡的天氣永遠是灰暗中帶著晴朗,陰霾中帶著肉慾的狂歡。
《蝶變》拍攝距今已經快四十年了,製作規模和今天的影片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今天電影可資賣弄的絢麗畫面,也沒有巨額資金做特技處理。但其充溢的創意和強盛的生命力,是多少華麗的視效也無法比擬的。
而敘事的嚴謹和極強的邏輯性,在#徐克#日後的作品中再難見到。但可惜,無論是對徐克本人而言,還是對於華語電影,《蝶變》都是一個彌足珍貴的存在。
本文由十點影視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每一篇影評都有相應的影視資源(上映),並且,如果你有想看的影視,關注點讚,轉發收藏,留言評論或者私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