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之後,徐克想拍狄仁傑系列續集,這個時候就遇到選角的問題了,在第一部裡面,大牌雲集,劉德華,李冰冰,梁家輝,鄧超,劉嘉玲,第一部可以說相當成功,到了第二部為什麼不再用劉德華呢?
徐克的《狄仁傑》系列後來沒請劉德華,一是劇情需要,後兩部講的是「前傳」故事;二是製作方與成本考量,用成功的續作推新人往往是一勞永逸;三是徐克的「野心」,意欲通過「狄仁傑」這個品牌,打造屬於自己的「江湖宇宙」。
作為一名獨行俠式的鬼才導演,徐克對江湖的鐘情與痴迷,想來觀眾們都深有體會。新千年之後,試圖扛起「新武俠」大旗的徐克,相繼創作了《蜀山傳》、《七劍》等影片,雖然收穫了不錯的票房,卻很難再復當年的豪情壯志。
《狄仁傑》系列可能的未來發展,需要更年輕的演員。從系列電影的未來發展來看,明顯後面兩部《神都龍王》和《四大天王》的故事發展可能性更多,更年輕的演員出演這個狄仁傑,也會讓徐克的這個系列走的更遠。
徐克是該系列的導演,導演的職能不止拍攝,還要考慮電影製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成本。相較於四大天王之一的劉德華來說,趙又廷的片酬低很多。而且《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那整套陣容,都很貴。比如李冰冰是國際咖,梁家輝是金馬獎、金像獎影帝,鄧超也是妥妥的一線巨星。
《神都龍王》和《四大天王》的故事發生在《通天帝國》之前。這時的狄仁傑正值青年,用年輕的趙又廷,更符合劇情設定。劉德華更適合出演,中年且成熟的狄仁傑。《通天帝國》中,狄仁傑身中赤焰金龜之毒,不能見陽光,估計編劇填不了這個大坑,才寫前傳的吧。
國內的電影一直都是這樣,拍攝第一部的時候因為沒有名氣口碑,資本不會去插手導演的創作,尤其是像徐克這種名導演,就更沒人敢說三道四了。所以在籌拍《狄仁傑之通天帝國》的時候,徐克就找來了自己最熟悉的合作班底,把劉德華、劉嘉玲、梁家輝這些人都邀請過來了。
《狄仁傑之通天帝國》上映的時候是2010年,當時拿到的票房是3億元,這點票房在當下可能不起眼,但是在當年可是個非常厲害的成績。當時這部電影不僅在國慶檔保持票房冠軍的位置,在港澳臺還有東南亞都非常受歡迎。可以說,這部狄仁傑電影的開山之作徹底成了一個大ip,它也開始被很多資本盯上了。
這其實和《西遊伏妖篇》裡把吳亦凡請來演唐僧是一個意思。你以為周星馳和徐克看不出吳亦凡的資質和演技嗎?他們這兩個人久經沙場早就看得一清二楚了,但是他們還是把吳亦凡請過來做了男主角。
使用年輕演員確實帶來了更大的票房收入。此外,徐克喜歡狄仁傑這個角色,想長期出演這個系列,所以替換劉德華是合理的。然而,在表演技巧方面,劉德華和梁家輝確實更值得稱讚。但是,我們也說過,當前社會的主流是市場人氣的流動,這也是一件無奈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應該是市場趨勢吧。
在之後,趙又廷的表現也是非常的好,並沒有讓《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出現負面的影響,使得徐克的這部電影是非常的成功。其實作為導演,他們有時候也是非常的無奈,對於自己選擇演員也是出於各方面考慮,有時候並不能選到自己得意的演員。所以說這對於徐克來說也是一個遺憾,現如今劉德華在娛樂圈中是非常的有地位。
劉德華演技好,但人長得帥也是有缺點,因為什麼戲份都是太帥了,感情戲和很多細節都沒有跳出他本身的局限。所以換人是為了考慮市場和角色的需要,這一點徐克拍幾十部電影,還是有自己的先見之明的,一切都是為了票房考慮,還有投資人要捧自己家的演員,肥水不流外人田。
現在電影行業可謂人才輩出,像是劉德華這樣的有實力成就有非常高的天王級人物,其實偶爾歇一歇給新人一些機會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