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完全假象性的文字,也是一種自我提問,純粹是作為對於高科技行業發展的一種思考。所謂技術爆炸,是知名科幻小說《三體》中的說法,也就是科學技術會因為一些偶然性和偶發性的原因,忽然出現跳躍。在這樣的跳躍發生以前,各種各樣的科學技術,本質上都是對前人技術的一種改良,而不是根本性的進步。而對於大家比較熟知的技術爆炸無非也就是那麼幾個,牛頓也好,瓦特也好,愛因斯坦也好,都是傳世的科學家。而在這些個傳世的科學家當中,也有很多你我非常熟悉的名字,雖然我們熟悉的可能並不是科學家本身,而是某個品牌,比如愛迪生、比如福特、比如飛利浦等等,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也是當今世界五百強之一的GE的創始人,愛迪生作為家喻戶曉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不可多得的企業家,而汽車的發明者福特,更是延續至今的汽車品牌的創始人。是不是覺得很神奇,為什麼明明是一個科學家,可以憑藉核心發明而鑄就傳世的企業。誰也不知道下一個這樣的天才會在哪裡,但是要是下一次類似的技術爆炸時間是發生在中國,不經讓人思考,我們可以嗎?
問自己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禁想到了網上的一個梗,就是說美國那些個偉大的公司,都是自家長輩的停車庫的起家,比如像蘋果一樣的巨頭,也是從停車庫開始慢慢發展起來的。雖然這個梗時常被用來作為笑話來訴說,但是也變相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美國的初創企業的環境要求是非常非常低的。那如果是在中國,有了一個新想法或者新科技的時候,想要走上變現之路,但是有沒有什麼資本,會有這樣快速變現的商業化土壤嗎
想到這裡,首先就想到如果在中國,想要走上商業化的道路,怎麼的都要先成立個公司吧,那成立公司的具體步驟如下:
在這個示意圖中,看起來已經非常簡單了,不過其實背後才是存在著三大難點。第一個難點就是雖然每個步驟都是清晰簡單的,但是實際上每個步驟涉及到的表格表單的填寫也好,提交的部門也好,行政部門窗口的一些細節也好,也都是非常繁瑣,並且需要跑很多的地方,所以如果自己去搞的話,費時費力最後效果還不一定好,一般都是找律師或者是代理公司去完成,這就是一筆費用。第二個難點就是,這裡沒有提到,註冊公司是一定需要有註冊地址的,有些地方比較寬鬆的,可以安排所謂的虛擬地址,但是現在可以接受虛擬地址的市場監督局是越來越少了。那就意味著需要有一個實體的地址,類似辦公室(也包括共享辦公)可以接受檢查的地方。這個地址還有一個要求就是必須是商業的用途,普通的家庭地址是不能使用的,那麼問題就來了,創業都還沒開始,誰有錢租辦公室呀。第三個難點就是記帳。一旦公司成立,必然伴隨著出現財務狀況的問題,雖然現在可以有零申報的存在,但是即使是零申報也是需要手動去申報的,也有一定的專業性,一般科學家如果不專門去學習一下,還真不一定會和這些數字上的東西打交道。所以慣常的做法是招聘財務人員或者直接外包給記帳公司。
當然了,總的來看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就是錢嘛,但是創業初期最重要也是最難搞定的,不正是是錢嘛。也就是說,可能一項好的技術出來,還在商業化並且沒有商業化的路上,就已經被錢給困住了。這感覺就是個邏輯上的悖論,沒有錢別創業,有技術沒用的詭異邏輯。
說到怎麼讓科技受到保護,最主要的一定是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了。其實目前國內有一整套完整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不管是發明、實用新型還是外觀設計,也不管是Know-how還是著作權,從法律法規的層面來看,整個體系建設是非常完備的。同樣的,只需要自己不怕繁瑣的申請或者是找專門的智慧財產權維護公司外包給他們安排,就可以實現全品類甚至全球化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這中間需要的也就是錢而已。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麼嚴格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真正落到實處的比例是有多少,這個數據可能還是要真正的斟酌一下。不然怎麼會出現「山寨機,就是牛」這種梗被搬上了熒幕呢,說明這才是實實在在切入人心的話術,也是大家的真實感受。那麼對於一個爆發性的新技術而言(不要說什麼既然是技術爆炸就沒有人可以模仿,工業反向結構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天方夜譚也不是商業諜戰片的專利),如果在商業化還沒開始或者商業化初期,就被山寨了,那麼創始人還能有什麼動力做進一步的研發。而且如果真的全盤或者部分山寨,必然直接影響原始技術的商業價值,那麼無論是商業經營還是從融資的角度上來看,都是會受到很大損失的。所以說,有了新科技,還要有能夠保護好C位核心科技的隊友們才行呀,不然很容易不小心就被自己浪死了。
就像前面說的,新科技想要真正實現商業化,一些最最基本的東西就是要錢。而這個時候這項新科技可能還是非常雛形的,甚至商業化價值都不一定很高,但是可能其中蘊含著一些未來隱性的價值。而新科技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的錢就更多了,不管是公司運營需要的開支也好,市場開拓需要的費用也好,還有更多的是新科技進一步的研發也好,都是需要不菲的費用,而期待通過新科技所帶來產品的銷售利潤來完成這個過程,難度太大並且時間太久,很可能就會變成半途而廢的狀態。而通常情況下,都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融資來完成這整個過程中所需要的資金,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到的擴寬直接融資渠道或者XXX矽谷這一類的話題。
對於一個從零開始的新科技而言,通常需要經歷以下的幾個資金融通的步驟,才可以達到一定市場份額的狀態,畫個示意圖給大家看一下:
把示意圖畫出來以後是不是感覺很簡單,但是這張圖中間的每個箭頭,每一個框框,從第一個框開始,都需要有完整的融資產業鏈支撐,但是我們真的有嗎。比如第一個框框的新科技發現的過程,目前國內倒是有一些電視節目在幹這個事情,但是電視節目畢竟是需要一些觀眾視覺效果的,所以對於候選人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大多數都是已經經過了一輪或者幾輪融資的公司,很少有真正的初創公司,也很少有以純科技為代表的公司或者個人。也就是說,目前國內的在第一步驟的實現過程中,多多少少都會設置一定的門檻,而只有極少數相對比較封閉的無門檻機會的存在,這就大大降低了新科技被發現的可能性。
而後續呢,由於VC在這個產業鏈當中,處於特別早期的階段,也是特別難以判斷商業化成功可能性的階段,所以VC在這個產業鏈中是特別特別少的,基本上也就是一些商業大佬作為整體股權投資大盤子裡的資產配置,或者是一些地方性的政府扶持項目才會去幹這個事情。但是對於初創型的新科技公司來說,最需要的錢的階段,往往就是這個階段。當然啦,如果說資本都是不會雪中送炭的,而是讓初創公司自行在市場中打磨,剩下的那個才能獲得資本的青睞,也算是一種說的過去的理由,但是反過來想,要是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在這個階段就被消磨殆盡了呢。
如果能夠成功的度過這個階段,那後面的通路就會相對來說完整一些,目前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的PE存在,並且各自已經佔領了一些不同細分行業的賽道。並且從PE開始走向上市再到上市後的再融資,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已經相對而言比較成熟了,外加上近期大刀闊斧的科創板和創業板的改革,可以說是非常讓人值得期待。但是和這個期間相比,走真正初創期也是最缺資金時期這個賽道的VC,實在是太過鳳毛麟角了。要是真有一項新技術出來,甚至完全有可能(特別是如果這項新技術出現的是在中西部地區的話),在還沒有走向成熟的融資道路之前,就因為缺錢而活不下去了,這該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
所以說,就算是有新技術出來,也要有簡單上手的營商環境,真正落到實處的技術保護體系,以及全流程全產業鏈無死角的融資通路,再輔以創業人員的艱辛和不懈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商業化和市場化,從而達到改變一代甚至幾代人生活的程度,看看我們的周圍捫心自問,要是真有新技術就發生在我們周圍,我們能把握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