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網絡上看到有網友討論「那種核桃皮質好」的話題,忍不住也想談談自己的看法。在我看來,麻核桃、鐵核桃、楸子核桃這三大類文玩兒核桃的盤玩兒效果可能有區分,但是具體到某一大類當中,比如「麻核桃中的官帽和虎頭到底哪種皮質好?」這個命題本身就有些「偽命題」的嫌疑。
第一,我覺得「皮質」的說法本身就很值得商榷。核桃本身屬於木質文玩兒,其本質就是木頭。如果我們非要說「皮質」就是「木質」的話,那麼可以想見,越是密度大的木頭肯定越難上色,但是盤玩兒的持久性會越高,這也是所謂「硬木文玩兒」說法的來由。所以,核桃的皮質實際上指的就是核桃木質結構的密度、硬度,這恐怕在真正地、絕對地測量之前,很難有個具體的比較吧。
第二,就算是同一大類、同一品種、甚至是同一棵樹上結的核桃的皮質,恐怕也和光照、生長時間、成熟度……有很大關聯吧?一棵樹上的核桃,有的被雨水打掉了,比自然成熟的早下樹半個月,這樣的核桃和半個月後下樹的核桃皮質會一樣嗎?如果一棵樹上的核桃都沒法完全保證皮質相同,那麼跨類比較該怎麼完成呢?
第三,皮質好壞該怎麼評價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上面提到的密度硬度或許是一種考量指標,但是也有玩兒家把核桃上色作為考量指標。就我個人的實際經驗來看,秦嶺燈籠的密度肯定密度肯定比不上鐵核桃,但是在我自己盤過的核桃裡面,秦嶺燈籠的顏色卻要比鐵核桃好看的多,在同樣的盤玩時間下,秦嶺燈籠不僅上色快,顏色也更偏紅一些。那麼,我們可以說秦嶺燈籠的皮質好於鐵核桃嗎?在我看來,秦嶺燈籠看的是「刺兒」,而鐵核桃很多敲開之後就像兩個木頭疙瘩,按照常規的判斷方式,還是鐵核桃的皮質更好一點吧?
第四,個人觀點——有關核桃「皮質」的話題,鑑於核桃就是木頭,所以當核桃皮的厚度達到了一個尺寸範圍,其實大多數都是可以盤玩兒的,並沒有太多可以比較的地方。至於現在對於不同品種核桃皮質的討論,甚至我在網上還看到過一些關於核桃種類的皮質排名,我覺得這都是商家炒作的結果,可以看看當作一種樂趣,但是如果真的拿它來當作衡量核桃的標準,恐怕就有失偏頗了。
第五,之所以核桃有那麼多的品類、品種,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核桃有不同的特點,每一種核桃都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在我的朋友當中,就有喜歡麻核桃的、有喜歡鐵核桃的,也有兩者都喜歡的。別說核桃了,就算是玉石還有「四大名玉」呢,和田玉和獨山玉的品質品相能一樣嗎?自古有云:文無第一。這話擱在文玩兒物件上也是一樣,你可以說這個核桃和那個核桃不一樣,但是要說誰好?恐怕說誰好都會有人反對。
我們應當感謝核商,是他們的努力和炒作才讓我們能夠見到、買到更多品種的文玩兒核桃,但是我們卻不應該被核商引領了我們的核桃文化——商人總是逐利的,他們賣什麼,自然就會說什麼更好一點,而這個「好」,和玩兒家們所體會到的則未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