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建於大漠荒原、戈壁深處的公路,茫茫荒野中,它就像一條華美的玉帶,讓它的締造者——龍建路橋二公司的龍建人將故鄉黑龍江與異鄉蒙古國緊密連接起來。
在烏蘭巴託龍建路橋二公司蒙古國項目部辦公室內,掛著一張大地圖,龍建路橋二公司副總經理、蒙古國項目部總負責人張永軍指著地圖上一段用黑筆標出來的線段對記者說:「這段距離就是我們的施工項目——阿爾泰至達爾維263公裡的公路建設項目。這個項目在戈壁阿爾泰省省會阿爾泰至科布多省的達爾維縣內,戈壁阿爾泰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地,舉世聞名的漢代古絲綢之路北線也是經過這裡。而科布多省與中、俄口岸相連接,這條公路的建設不僅能推進通關和運輸的便利化,而且對繁榮口岸經濟及加強中蒙俄間的經貿合作起到促進作用。」
2015年7月,蒙古高原大漠的無邊沉寂被龍建路橋二公司蒙古國項目部的工作人員打破,這也預示著該公司藉助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有利機遇,以及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重大戰略部署的有利條件下,邁出「走出去」戰略的重要一步,這是公司發展海外市場的重要嘗試,是開拓蒙古國市場的重要開端。
跨境施工的「破冰之旅」顯然布滿荊棘。張永軍至今還記得在和蒙古國投資局談判時反反覆覆的艱難。由於談判過程中壓力過大,和他一起參加談判的項目經理李志武突發心肌梗死,由於搶救及時並在烏蘭巴託做了心臟支架手術,才得以康復。
從烏蘭巴託啟程到施工現場將近兩天的時間,無水、無電、無人煙,龍建路橋二公司的500多名員工在荒原挑戰著無數個「不可能」。設備、材料物資需要保障,生活物資同樣需要供給。李志武對記者說,在這裡,會經常迷路,靠GPS才能找得回來,而且比死亡更可怕的是孤獨和寂寞。
從2015年7月14日開始的路基施工,到2016年10月31日蒙古國國家驗收組對項目進行正式驗收並出具竣工驗收證明,龍建人用堅強與智慧在蒙古高原譜寫了一首築路之歌。自開工以來,蒙古國政府及國家監理部門多次對施工進行了檢查,工業部長表示作為蒙古國的第一條BT項目要大力支持,同時對中方的施工質量給予讚許和表揚。
就在記者採訪期間,龍建二公司新中標的兩個項目正在等待蒙古國政府的生效令。張永軍說:「近幾年黑龍江省內的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逐漸下降,而蒙古國作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經貿合作國家,未來將與我國在礦產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進行緊密合作。而路橋設施作為經濟合作和發展的基礎,預計其建設市場未來將在蒙古國得到更加迅速發展。公司數十年來在氣候環境複雜的北方地區建設項目中積累了豐富的高寒地區建設經驗,蒙古國高原高寒的氣候特點將有利於最大限度地發揮公司項目建設能力和特點,展現公司核心競爭能力。」
在烏蘭巴託龍建路橋二公司蒙古國項目部,記者看到,在這裡也成為中蒙交流與合作的一個橋梁。員工葉敏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2009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留學的她非常喜歡現在這個公司翻譯的工作,「我非常喜歡中國,喜歡哈爾濱,那裡留下我美好的回憶,我也非常喜歡現在這個團隊。由於我的中文比較好,在張總的眼裡,我已經是一名『老員工』了。」
poko是蒙古國一名80後女孩,同時也是龍建路橋二公司蒙古國項目部在蒙古國合作方的負責人,她對於這個團隊,有著極高的評價:「合作中非常滿意,龍建路橋工作人員做事認真努力,兩個標段目前都成功了,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團隊,這種專業精神讓我非常敬佩,以後將會繼續合作下去。」讓poko更佩服的是龍建路橋二公司對蒙古國公益事業的熱心,就在記者採訪期間,張永軍為蒙古國貧困居民捐贈的10個蒙古包送到了貧困人員家中。在貧困居民嘗扎拉家裡,記者目睹了蒙古包搭建的整個過程。看著蒙古包在夜色中一點一點搭建起來,雖然語言不通,但記者看到嘗扎拉臉上流露出激動和幸福的笑容。(作者:姜斌 曲靜 邵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