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末期,酸雨一度是環境汙染的熱門話題,經常出現在各大新聞媒體的頭條中。
因為對生態帶來的破壞巨大,酸雨也被大家稱為「空中死神」。
根據統計,在1998年我國有半數的城市都被「空中死神」所籠罩,造成的經濟損失更是非常嚴重。
可是如此嚴重的環境問題,在近些年好像「突然」消失了一樣,不再被媒體關注,也很少被大家提及,是為什麼呢?
想要了解為何不再被提及,我們就必須先知道什麼是酸雨?
酸雨這一術語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國化學家Smith在《空氣和降雨:化學氣候學的開端》一書中,將20℃下雨水PH值低於正常雨水PH(5.6)值的降雨稱呼為酸雨。
可能很多人會有疑問,因為在20℃下水本該屬於中性(PH=7),低於7的不應該都是酸雨嗎?為何要低於5.6?
這主要歸功於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很容易溶於水形成碳酸,導致常見雨水呈酸性,PH值約等於5.6,所以只有當雨水PH值低於5.6時才稱呼為酸雨。
既然知道了什麼是酸雨,那酸雨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酸雨形成的最大「功勞」非人類莫屬,而雨水之所以變「酸」,其內部肯定是發生了化學變化。
我們常見的酸雨主要包含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我們分開來看。
酸雨形成圖
硫酸型酸雨主要是指,人類在工業活動中排放的二氧化硫氣體,與空氣中氧氣結合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溶於雨水形成硫酸,酸雨就此形成。
當然也可以看作是,二氧化硫氣體先與雨水結合,生成亞硫酸,亞硫酸再次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硫酸。
在日常生活中,二氧化硫氣體普遍是由煤炭燃燒產生,而我國又是一個非常依賴煤炭的耗煤大國,因此我國的酸雨通常為硫酸型酸雨。
硝酸型酸雨相比硫酸型酸雨,發生的反應要複雜,我們可以大致看作是一氧化氮和氧氣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直接溶於水生成硝酸。
氮氧化物的產生,主要來源於石油的燃燒,因此在以石油為主要燃料的國家,酸雨多為硝酸型酸雨。
酸雨的危害生活中隨處可見,如城市建築遭到腐蝕,結構遭到破壞,出現安全隱患;土壤酸化,肥力減退,農作物大量減產;生態植被中毒死亡,環境被嚴重破壞等等,可謂罄竹難書。
既然酸雨危害如此之大,為何現在卻很少見到相關的報導呢?
2019年,我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在《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中曾有這樣一段報告。
1992年至2018年,我國酸雨呈減少和減弱的趨勢,2018年平均降水PH為5.9,不管是酸雨範圍還是頻率,都屬1992年來最低值。
可以看出,酸雨並未消失,只是它已經不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了。
酸雨的減弱和減少,離不開科學家們的不懈奮鬥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在過去的數年中,無硫煤炭、太陽能、地熱能等新能源和新技術被挖掘研發,公眾節能減排意識得到提高,都從根本上抑制了二氧化硫氣體的增加,從而減少了我國酸雨的形成。
環境保護非一朝一夕之功,抑制酸雨產生也是,這是一場持久之戰,需要每個人從自身做起,再結合新技術、新能源,我們才能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