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總137】《俄狄浦斯王》:認識你自己
我的名著讀寫案例:《俄狄浦斯王》
在名著閱讀中,我更注重在讀與寫的結合中,引導學生進行思辨與整合。比如我的《俄狄浦斯王》教學。用半個學期完成,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自學與教學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
我將「讀寫結合」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我稱之為「為了讀的寫」,「寫」是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比如寫《俄狄浦斯王》的故事梗概;以不同的敘述角度講故事,比如分別以俄狄浦斯、王后的口吻敘述這個故事,或者從戲劇觀眾的角度講述這個故事……這個過程就是為了讓學生細讀文本,理清人物關係和故事線索,更準確地把握作品的內容與內涵。溫儒敏先生建議考察學生對名著中的細節的了解,我很贊成。有沒有讀原著,看看他知不知道這些細節,就明白了。有了了解,才能達成理解。
然後是「為了寫的讀」。這個階段,「讀」是為了更好的「寫」。《俄狄浦斯王》關注的是「命運」問題,又涉及到真相、擔當、選擇、懺悔、悲劇等命題,它的思考穿越古今,是討論和思考「命運」問題的最佳「資源」。根據這個理解,我給學生提供一些與命運、真相、責任等相關的作文命題,讓學生用《俄狄浦斯王》為「資源」寫作文,這個過程既是對原著的反芻與整合,又是對文化的理解與思辨,對自我的反思和創造。
我的做法很俗,帶有強烈的「訓練」色彩和功利追求。但若以功利的手段促成了名著閱讀的「非功利」目的,讓學生在功利的閱讀中產生了興趣,體驗到了趣味,豈不是兩全其美?讀,還是不讀,這才擺在師生面前的關鍵問題。
需要強調的是,名著是思想的「資源」,是文化的「資源」,是寫作的「資源」,而非簡單的「素材」。網絡上有個笑話:魯迅先生用心血創作《阿Q正傳》,你卻用它來做閱讀題。經典淪為素材,尖銳地顯示了教育的勢利化與庸俗化。現在流行萬能寶典寫作秘籍素材大全之類,其實多是些拼湊而成的名人軼事、典故新聞。學生既不了解事件的真相,更不可能去了解事件的背景,只能在似是而非的引用中,譁眾取寵,投機取巧。此風斷不可長,這樣的東西泛濫,只能說明寫作教學的墮落。
將名著作為「資源」,首先是要尊重名著的精神價值和文化內涵,它是思想的火石,對話的夥伴,探索的對象。而對它的使用,則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這裡提供的視頻,是作為總結的寫作評點與反饋。由此,即可觀察學生對劇作的了解與理解,也可看出學生在寫作中的轉化與運用。
——摘自《我的閱讀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語文學教學通訊》2014年10月
故事情節
1、誰是兇手?
英雄時代的忒拜城。瘟疫籠罩下絕望的人們匯聚到王宮前,懇請國王俄狄浦斯拯救他們。
俄狄浦斯是忒拜城的恩人。當年,妖怪斯芬克斯以猜謎為幌子,殘害人民。智慧和勇敢的俄狄浦斯猜中了令人迷惑和恐懼的「斯芬克斯之謎」,拯救了忒拜城。依照城邦的規矩,俄狄浦斯迎娶了先王拉伊俄斯的寡妻伊俄卡斯忒,作了忒拜城的國王。
瘟疫因何而起?怎樣才能拯救瀕於滅絕的忒拜城?妻舅克瑞翁請回了阿波羅的神諭:只要找出殺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兇手,瘟疫就能消除。在克瑞翁的提議下,他們請來了忒拜城的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沒想到,忒瑞西阿斯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說出了一個驚天大秘密:殺人兇手,就是現任國王俄狄浦斯,是這個冠冕堂皇的國王殺父娶母,觸犯天條,才導致了這場瘟疫。
這驚悚的消息讓宮廷和城邦陷入了更大的慌亂與驚恐之中。
究竟誰是兇手?
2、我是誰?
俄狄浦斯非常憤怒,與克瑞翁產生了激烈的爭吵。他甚至懷疑,這是克瑞翁為了篡奪王位而與盲人先知忒瑞西阿斯密謀的詭計。
王后伊俄卡斯忒非常信任自己的丈夫。為了證明俄狄浦斯不是「殺父娶母」的兇手,王后還透露了一個埋藏在心底的秘密:當年拉伊俄斯得到神示,說他命中注定要死在他的兒子手中。為了避免悲劇發生,國王夫婦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釘住嬰兒的腳跟,派人給拋棄在荒野。孩子已經死了,殺害拉伊俄斯的怎可能是他的親兒子?
王后還講述了前國王死亡的真相:拉伊俄斯是被強盜殺死的。拉伊俄斯既然是被強盜所害,俄狄浦斯的嫌疑也就排除了。
伊俄卡斯忒安慰俄狄浦斯,俄狄浦斯聞言卻大驚失色。他小心翼翼地詢問了先王的相貌、被殺的地點和出行的人數,不禁渾身顫慄,悸懼不安。他隱隱感到,自己真的就是兇手。但他還是心存僥倖。
原來,俄狄浦斯原本是鄰國科林斯的王子。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阿波羅神廟得到了他將殺父娶母的預言。為了避禍,他離家出走,浪跡天涯。旅途中,他恰好在忒拜國王拉伊俄斯遇害的那個三岔路口,與人發生爭執,在怒火中殺過人。
3、真相
正當俄狄浦斯陷入絕望的時候,科林斯的報信人來了,送來了科林斯國王駕崩的消息。但同時,這個報信人也道出了俄狄浦斯的真正身世:俄狄浦斯並不是科林斯國王的親生兒子,俄狄浦斯事科林斯國王收養的棄兒。當時,這孩子的兩隻腳跟被鐵釘死死地釘在一起,已經奄奄一息。
在俄狄浦斯的逼迫下,當年奉命殺死俄狄浦斯的牧人終於承認了事實:當年他並沒有殺死俄狄浦斯,出於憐憫之心,他將孩子轉送給了別人。而接受孩子的,正是科林斯國王的報信人。大難不死的俄狄浦斯幾經周折,做了科林斯國王的養子。
真相大白了。
4、毀滅
拉伊俄斯羞憤難當,懸梁自盡。發狂的俄狄浦斯從她的屍體上摘下兩支金別針,亂刺自己的雙眼致瞎。他託克瑞翁照看好自己的兒女,並請求克瑞翁將他驅遂出忒拜城。
若按照故事本身的時間順序
這個故事可這樣概括:
俄狄浦斯的父親、忒拜城的國王拉伊俄斯因為害怕阿波羅的預言將出生才三天的嬰兒丟棄;拉伊俄斯的僕人因可憐這個孩子而將其送給科林斯國王的牧人;科林斯國王將這個孩子作為自己的兒子撫養成人;俄狄浦斯在知道自己「殺父娶母」的命運之後離家出走;他在生身父母的國家無意間「殺父娶母」而陷入命運的羅網;為解除瘟疫而追查兇手;最終真相大白而刺瞎雙眼,自我放逐。
我的解讀:斯芬克斯之謎
1、一個關於人的謎語
一個叫斯芬克斯的獅身人面女妖,盤踞在忒拜城附近的一座險惡的懸崖上。女妖有一個怪異的癖好,就是讓過路人猜她的謎語。猜不出來的,就會喪生在她的魔爪之下。是什麼樣的謎語如此刁鑽?這個被稱為「斯芬克斯之謎」的謎面是這樣的:有一種動物,早晨四條腿走路,中午兩條腿走路,晚上三條腿走路,腿最多的時候,正是他走路最慢、體力最弱的時候。這是什麼動物?
在信息傳媒非常發達的今天,這個謎語已經不再神秘。它的謎底,就是你,就是他,就是我,就是人,就是猜謎的人。
忒拜城的居民們猜不透這個「斯芬克斯之謎」,很多人因此而喪生。而猜中這個謎語的,就是《俄狄浦斯王》的主人公俄狄浦斯。他很幸運,離家出走、四處流落的俄狄浦斯,因此而受到了忒拜人民的衷心擁戴,做了忒拜城的國王。事實證明,這是一位集智慧、仁慈和勇敢於一身的國王,他不僅能破解「斯芬克斯之謎」,而且愛民如子,治國有方,深受城邦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但是,就是這個能猜透「斯芬克斯之謎」的君王,卻猜不透一個關於自己的謎。
這個謎,就是他的身世之謎。
2、一部神秘恐怖的懸疑劇
其實,作為一部戲劇,《俄狄浦斯王》的整個情節就像在猜一個關於俄狄浦斯的謎。他在猜,劇中的其他人在猜,觀眾也在猜。將這個謎分解一下,可表達為:
我是誰?
我從哪裡來?
我到哪裡去?
俄狄浦斯的身世像迷霧一樣,連他自己都莫名其妙。
他來自科林斯,是科林斯的王子。但他不幸的得到一個讓人驚恐的神示:他將弒父娶母。這驚雷一樣的預言讓他萬分恐懼。俄狄浦斯仰天長嘆:哪裡才是我的存身之所?我該到哪裡去?
俄狄浦斯在惶恐之中逃離了家園。他長途跋涉,風餐露宿,打敗了行兇的路人,猜破了妖怪的謎語,來到了這忒拜城。做了國王,繼承了前國王的王后。在他的治理下,國家風調雨順,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俄狄浦斯和王后相敬相愛,生兒育女,身世之謎早已拋諸腦後。
突然間,災難來了,瘟疫來了。瘟疫肆虐之下的忒拜城恐怖,蕭條,荒涼。無助的百姓聚集在王宮前,懇請他們仁慈賢能的國王解民於倒懸,救民於水火。其實,俄狄浦斯也心急如焚,回答道:
「可憐的孩子們,我不是不知道你們的來意;我了解你們大家的疾苦,可是你們雖然痛苦,我的痛苦卻遠遠超過你們大家。你們每人只為自己悲哀,不為旁人;我的悲痛卻同時是為城邦,為自己,也為你們」。
這就是《俄狄浦斯王》的開頭:瘟疫肆虐的忒拜城,絕望的百姓,以及肩負使命的國王俄狄浦斯。先知說,這瘟疫是上天對忒拜城的懲罰,因為特拜城的前國王死於非命,案情的真相一直撲朔迷離,而殺人兇手也還逍遙法外。要擺脫這瘟疫之災,必須找出那個兇手。
3、一個不可抗拒的人生使命
得到神示之後,俄狄浦斯立刻決定追查兇手的線索,並號召城邦人民支持他,共度難關。正在這生死存亡之際,盲人先知特瑞西阿斯卻站出來,指控俄狄浦斯就是兇手。俄狄浦斯非常憤怒。民間一直傳說這位先知與國舅克瑞翁圖謀不軌,俄狄浦斯一直未予理睬。國難當頭,豈容覬覦王位者再犯上作亂?俄狄浦斯當即與公民們約法三章:無論是誰,追查到底。不僅要為前國王討個說法,也要還自己一個清白。這樣的君王,真是人世的楷模。
這就是故事的開端。大幕拉開的時候,這些扣人心弦的追問立即攫取了每個觀眾的心。我們必須靜下來心,拋開一切雜念,與俄狄浦斯一起追問:兇手究竟是誰?
這就是戲劇的魅力,這就是《俄狄浦斯王》的魅力。這就是經典中的經典。
從被棄,到殺父,再到娶母,俄狄浦斯的人生非常混亂,人生面目非常模糊。若要在舞臺上理清他的人生,給觀眾一個清晰的人生面目,必須找到一個契機,讓種種矛盾由此暴露出來,將種種罪惡揭露出來。這個契機,就是瘟疫恐怖下的「追兇」。
結果真相大白,俄狄浦斯由一個顯赫的王者變成了被流放的罪人。
這是一部懸疑劇,觀眾始終在猜謎:這部戲劇到底要表達什麼,這部悲劇的主題是什麼。隨著案件的真相越來越清晰,俄狄浦斯的人生之謎也越來越清晰:
我是殺死我父親的兇手;
我是我妻子的兒子;
我是我兒女的兄弟;
我是我妻弟的外甥;
我是我故鄉的罪魁禍首;
我是俄狄浦斯。
4、一個千古不衰的人生話題
這正是古希臘悲劇熱衷探討的重要話題:認識你自己。據說這句話也鐫刻在古希臘的一個神廟裡,而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有一句同樣著名的箴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人自身成了需要認識的最重要的對象,成了需要破解的最大謎團。這是索福克勒斯一貫的理解。他在《安提戈涅》中感嘆道:「奇異的事物雖然多,卻沒有一件比人更奇異」。對他來說,這一最奇異之物是「世間最幽邃的謎」,是個永恆的誘惑,人應當不斷地探究他自身,人類生活的真正意義就在於對生命的自我認識。
但是,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謎。從古到今,關於人的追問可能是最豐富多彩的,而答案恐怕也是最多的。比如孔孟主張性善論,荀子主張性惡論,究竟誰更接近人的本質?或許,提出問題遠比問題的回答更重要。
《俄狄浦斯王》中有一個常被人忽略的對比:為什麼包括俄狄浦斯與王后伊俄卡斯忒在內的當事人被蒙在鼓裡,唯有盲人先知特瑞西阿斯看穿了真相呢?盲人能看穿的事情,明眼人卻一無所知;別人能看透的,當事人卻渾然不覺。或許正是要藉助這個反差告訴我們:其實,面對人生之謎,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瞎子。
在悲劇的結尾,俄狄浦斯刺瞎了自己的雙眼,以此來懲罰自己。俄狄浦斯為什麼不聽歌隊的勸告,「最好死去,勝過瞎著眼睛活著」呢?照他自己的悲嘆是,他的雙眼看夠了「不應當看的人,不認識我想認識的人」。也就是說,俄狄浦斯認為自己一直是「睜眼瞎」:看見而不知,白長了一雙肉眼。他刺瞎眼睛,是對自以為是的人類的警醒:人對自我的認識是沒有止境的,人永遠無法超越自身的局限。
有意思的是,據說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為了不受外界現象的幹擾,故意弄瞎了自己的眼睛。在德謨克利特看來,眼睛看到的現象不僅無助於他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反而妨礙了他接近世界的本質。俄狄浦斯不是哲人,他刺瞎雙眼主要是為了贖罪,但他的這一舉動,卻同樣富有深刻的寓意:只有排除各種撲朔迷離的現象、表象、假象的幹擾,才能保持內心的潔淨與單純,才能傾聽自己的心聲,才能聽到靈魂的傾訴。
人類的一切探索,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認識人,完善人;一部人類文化史,說到底,就是一部人類自我認識的歷史。在認識自己、拯救自己和完善自己的過程中,人才顯示了優於萬物的尊嚴,體現了高於萬物的價值。
黑格爾認為,俄狄浦斯是哲學認識的原型和代表,是歷史上第一位「哲學家」。
選自餘黨緒著《經典名著的人生智慧》,有刪節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