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電影院看《回到過去擁抱你》你,有一個特別的理由,因為它很有勇氣。
它的勇氣表現在哪裡呢?因為, 「回到過去改變人生」一類的科幻/奇幻電影,已經太多了《回到未來》系列、《時光倒流七十年》、《費城實驗》、《黑洞頻率》、《時間機器》、《蝴蝶效應》、《重返十六歲》,乃至咱們的《重返二十歲》。就連我自己,也曾參與一部類似題材的電視劇的創作:《相愛穿梭千年2月光下的交換》。
「回到過去改變人生」已經成為一場向全世界的創意工作者放開的創意大賽,這場創意大賽,表面看起來,比拼的是故事創意,要找到更新的回到過去的方式、回到過去的道具、改變命運線的方式,也要找到更新的時代背景,更新鮮的人物性格。
但事實上,這種故事,真正要比的,是對時間的理解,以及對人生的理解。只有對人生有深刻的理解,才能給「回到過去」這件事增添新意。比如《重返二十歲》,和回到過去有關的情節並不新奇,但它新奇在,用時空故事講述了一個女人一生的命運,並且用醫院裡兒子的一段臺詞,升華了整個故事。
所以我想知道,《回到過去擁抱你》為什麼會這麼勇敢,為什麼敢於參加這場已經如此殘酷的比賽。
結果證明,作為編劇和導演的花明,的確用一個關於時空的故事,串起了她對人生的新理解。
我get到了她對人生的看法,並且被她打動。
2
一所中學裡,有三個孩子,高斯林(侯明昊)、張子揚(彭昱暢)、和郭思嘉(蓋玥希),他們是形影不離的朋友,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現在依然親密無間。
三個人之間,有點不能言說的感情,但誰都不願意表白,也許因為時機不到,也許因為他們擔心讓感情水落石出,會損害小團夥的友誼,不管是誰和誰在一起了,都會打破三個人的親密。
三個孩子和父母親之間的關係,也都有點問題。張子揚的父親,是體制中人,始終用一種極度壓抑的語氣說話,他控制著全家人的喜怒哀樂,也試圖控制兒子的人生規劃,他從來不曾肯定兒子的優點,也從來不支持兒子的喜好,面對兒子,他從來只會貶抑,反而激起兒子更強烈的叛逆心。
高斯林的父親,是生意人,成天忙得腳不點地,在兒子被送進急救室的時候,還忙著炒股。
張子揚和父親的矛盾,終於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張子揚在激憤中跳河。高斯林卻通過張子揚留下的銀幣,找到了回到過去的方法,他不斷重返2017年5月26日,試圖改變那一天的軌跡,讓張子揚重生。
故事並不複雜,用銀幣回到過去也並不新奇,我們已經見識過了千奇百怪的道具,從玉佩、打字機到照相機。回到過去改變命運也並不新奇,我們已經看過無數改變命運的故事。但這個故事依然很特別,很新穎,因為它蘊藏其中的情感和人生哲學。
▲從上到下,分別是侯明昊扮演的高斯林、彭昱暢扮演的張子揚,和蓋玥希扮演的郭思嘉。
高斯林本以為,他能夠讓三個人的命運更完美,所以,也曾信心百倍地說出:「我會告訴他,這一切都會變得完美」。
在許多次時空旅行之後,他卻發現,過去的歷史,是改變不了的。因為,要改變一個結局,絕對不是改變幾個關節點就可以的,而是要改變所有的細節。要改變張子揚的人生,他需要完成的任務,不只是在橋上攔下他,還要改變張子揚和父親的關係,改變張子揚的性格,改變郭思嘉和張子揚的關係。缺少哪個環節都不行。
就是說,人生其實是一個整體,不是由幾個關節構成的,要改變人生,就要改變所有。而這是不可能的,即便他在那天攔下了張子揚,他的家庭關係,他的性格,還會促使他走上那座橋。回到過去也改變不了的那些部分,才是一個人真正的人生。
他也終於明白一個道理:「回到過去不是為了改變歷史,而是為了改變記憶」。這個發現,可以說是一聲驚雷,照亮了他在失去朋友之後,迷霧重重的內心,也照亮了銀幕前的我們。
於是,回到過去的任務改變了,不再是為了改變歷史,而是多累積一點回憶,多挽救一些失落,讓一些時刻免於破碎,讓一些愛意能夠得到表露。
「讓他快樂,擁抱他多一次,對他多說一次喜歡你,多說一次謝謝,甚至對不起。」而這,其實不應該是往來於時間之中的任務,而是當下的任務。
因為,現在的我們,也是在為將來積累記憶,與其在悲劇發生後,費盡周折回到過去(而這隻有在電影裡才是有可能的),給自己所愛的人帶來撫慰,還不如就在當下做出改變,改變說話的語氣,停止即將發出的抱怨,減少對身邊人的傷害,試著去理解他們的處境,說出自己隱藏的愛,試著接受別人給出的愛意。
在一次次回到過去時,有了新發現的,不只是高斯林,還有張子揚,他也最終理解了父親,並且對自己的叛逆、偏激有了自省,最終他也說出:「人生最艱難的時刻,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
▲高斯林給郭思嘉講解「時間」。關於「時間」,這個故事裡也有一個讓人意外和驚豔的設定。
我想,他最終也明白了,不是說,他身為孩子,做什麼就都是對的了。他對父親的看法,其實也是加上了偏見的,父親對他的認識固然有錯誤,他其實也從來沒有試圖去了解父親,父親表達出來的愛固然是扭曲的,只會用「我是一家之主,供你吃供你喝供你上學」來強調自己的存在感,他表現出來的愛,其實也沒有那麼準確,也是失真的。
過去已經不能改變了,但我們和高斯林、張子揚、郭思嘉一起,在一次次的回顧、反省之中,對生命有了新的看法。
3
所有的故事,其實都是寓言,上天入地打怪滅魔,都是人生的象徵,《回到過去擁抱你》看起來有個回到過去的線索,其實依然是個現實的故事,我們的期待、我們的願望,我們的後悔和覺醒,都能在這個故事裡找到影子。我們沒有回到過去的銀幣,但我們一定有想要改變的人和事,想要去擁抱和給予慰藉的人。
所以,《回到過去擁抱你》劇組,拍攝了一個「回到過去擁抱誰」宣傳片,請年輕人在這個話題下展開討論,有人想擁抱剛剛漂到北京的自己,有人想要擁抱自己的朋友。貓眼也在《回到過去擁抱你》的頁面下,開出一個「回到過去,你最想擁抱誰」的話題。
▲高斯林和郭思嘉奔走在改變過去的路上。
回答五花八門:
「想抱抱大白,抱抱哥斯拉,抱抱那個當初胖胖小小,搖搖擺擺,卻夢想成為善良的怪獸的自己」;
「抱抱我的外公,好像在我懂事以來就沒抱過他,只拉過他的手,直至他去世那一刻」;
「(想抱抱)我的狗狗,18年出國前,它非常迫切地希望我好好抱抱它,當時它使勁在我身邊跳上跳下,但我不予理會,出國第三天,它就因為腎衰竭死了」;
「(想抱抱)初戀,我想他,很想再擁抱一次他,告訴他一聲我想你了。雖然沒有什麼意義了,但是如果真的可以擁抱到,也算了卻一個遺憾。」
這些擁抱的願望裡,藏著我們的現實,我們的愛,我們的錯過,我們失去的,我們沒有得到的。這都是我們面對的現實。
4
在《回到過去擁抱你》裡,其實還隱藏著一個現實的主題,那就是青少年自殺問題。
故事開始不久,張子揚就因為和父親的衝突,從橋上躍下。高斯林和郭思嘉的一系列動作,其實都是對他的自殺的創痛反應,他們想要回到過去的願望,是因為這次自殺而出現的,他們改變歷史的所有努力,也是為了阻止張子揚的自殺。
而電影反映的,正是當下的現實:
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
16%的中國學生考慮過自殺;自殺是中國第五大死因,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每年自殺死亡人數近30萬;
自殺是中國15至34歲人群第一位重要的死亡原因;5~24歲的自殺人數每年竟高達15萬人以上;除了自殺成功者,每年還有約250萬的自殺未遂者。
在接受教育階段的自殺行為,大部分和家長和老師有關,「被教師批評」和「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是絕大多數受教育階段自殺者自殺的原因。……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衝動自殺,所有自殺行為都是忍受了長期精神折磨之後突破心理閥值的表現。
《回到過去擁抱你》從兩個方向,面對了這個問題,一方面,是張子揚的自殺,給身邊朋友留下的創痛。他們本來像三胞胎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在一起,因為張子揚的自殺,高斯林和郭思嘉不得不去思考很多沉重的問題,甚至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把張子揚的自殺原因,部分地歸咎於自己。
另一方面,是張子揚對自己自殺的醒悟,在回到過去的旅程中,他感受到了自己的自殺帶給身邊人的創傷,明白了朋友和家人的愛,也終於領悟到了自己的錯失,但一切已經無法挽回了。
在一個看起來輕鬆的回到過去的故事裡,其實還隱藏著這樣一個沉重的主題,而且,借用故事設置,把方方面面人物的反應都給出來了。在眼花繚亂的旅行之後,真正想要說的,卻是這樣一份創痛,這是這個故事最打動我的地方。
▲這樣輕鬆的時刻,不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在「回到過去」故事大賽中,《回到過去擁抱你》,又給出了新的賽績,而且,和《回到未來》、《重返十六歲》比起來,這個故事或許更適合當下的我們,適合對過去充滿懷念,也對未來充滿期待的年輕人。
我們設想回到過去,不是為了沉湎於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現在,那些讓我們後悔的事,必然成為我們的經驗,成為我們更好地生活的動力。
我不想回到過去,我必須活在此刻。
我必須活在此刻,此刻才能拯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