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近的相關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心理學家稱:似曾相識的感覺,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不過,如果這種感覺來得過於頻繁、過於強烈,就是一種病態。
似曾相識是人們大腦中知覺系統和記憶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要想了解我們為何會出現似曾相識的感覺,得先了解人類知覺和記憶過程中的分類原理。分類是知覺也是記憶的一個基本特徵。知覺包括對面孔的知覺,對物體的知覺,對位置的知覺,等等。以上述3類知覺為例,我們到一個地方以後,這個地方的人物、環境物及它們的方位和空間關係,可能是同時出現的,然而,我們對它們的知覺卻是由大腦中3個不同的功能迴路,即位置知覺的迴路、物體知覺的迴路和面孔知覺的迴路分別去完成。與知覺類似,記憶也分很多類型,知識和感念的記憶被稱為語義記憶;針對情節、經歷、事情經過的記憶,即情景性記憶,這是無意識記憶。其中每一類記憶,又可以分為很多個子類。正因為知覺和記憶都是「分類」進行的,我們曾經經歷的一些場景的眾多特徵被存放在不同的記憶系統中(而我們無法意識到這點),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場景時,場景中的某些部分就可能會刺激我們的一些記憶,調動大腦中不同的記憶系統與之相匹配。一旦場景中的某一特徵和過去的經歷匹配上,就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
不過要體會到似曾相識並非易事。一般來說,越是與情緒密切相關的事物,人越容易記住,因此如果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似曾相識發生的概率就高。而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期和更年期時人體內分泌會發生劇烈變化,從而使人處於一種情緒不穩定的狀態,記憶也會變得很活躍,這時候往往易於發生似曾相識的現象。需要指出的是,儘管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出現似曾相識的主觀體驗,但並不意味著似曾相識在所有人身上發生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在似曾相識的現象中,被調動的大多是無意識的記憶。似曾相識有一個明顯的規律——主要發生在對場景的體驗上,這是因為人的每一個知覺都是在一個具體的場景下產生的,這種場景往往是一個大的背景,不需要特別加以注意就會跑到腦子裡形成無意識記憶。從童年開始,所有的經歷,不管是想記的,還是不想記的,都會在腦子裡留有或多或少的記憶痕跡,在一些極特殊的場景下,這些無意識的記憶被激活,投射到意識中,就產生了似曾相識之感。
(原載《教師博覽》)
2017年《教師博覽》,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新的一年徵訂季來臨了,朋友,請及時訂閱——
2017年《教師博覽》雜誌
感謝你的支持與呵護!
《教師博覽》郵發代號及定價:
文摘版44-70,8元/期,96元/年;
原創版44-76,8元/期,96元/年;
科研版44-32,10元/期,120元/年。
【喜訊】
中小學名師工作室聯盟招募令 | 結伴同行走得更遠
歡迎通過本刊微信小店訂購:2015年《教師博覽》文摘版、原創版精裝合訂本(各80元,包郵),2016年《教師博覽》和《江西教育》雜誌!
請進微信小店【博覽書屋】——
長按二維碼,或者掃一掃,
就可以買你想買了!
謝謝你!好再來!
————————————————
朋友,讀完文章請順手點開最下面廣告,
獲取生活資訊,支持教師博覽,謝謝!
————————————————————
《教師博覽》,教育品牌!
歡迎關注公眾微信號:jsblzzs
本微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
如喜歡,歡迎推薦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添加小編微信xt545328、本微信QQ群
521925629,以推薦您認為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