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酒暖風十六夜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這個出自散文名家朱自清《背影》與父親車站送別片段的「買橘子」梗最近火了,引來網友爭相模仿。文章開篇就是「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作為父子至親,朱自清與父親有著很深的誤會,甚至一度斷了來往。後來年邁的朱鴻鈞重病纏身,躺在床上讀完了兒子的散文,老淚縱橫,二人冰釋前嫌。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有這樣一對父子。2005年,動畫導演約翰(John·Canemaker)的義大利血統暴躁父親於1995年去世,多年後,他以父子對話的形式製作了這部28分鐘的動畫《月亮和孩子》,還原了內心最真實的父親形象,也完成了親情的和解。或許這就是藝術的魅力,無論載體是文字抑或電影,都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兒時的家庭氛圍在父親的暴怒中總是籠罩著一層嚴肅緊張的色彩、少年時期為了騙保還債,父親涉嫌旅館縱火案、父親從義大利到美國這段時光的黑幫發家史……導演通過真實的影像資料、照片、漫畫以及動畫等多元化藝術形式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和與父親之間矛盾而又無以言表的奇妙關係。對他來說,父親一直活在自己的腦海中,就像夜空中的寒月,如此冰冷遙遠,卻又無法忘懷……
導演憑藉此片斬獲2006年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作者用多元視像藝術,表現了父子之間貫穿一生的對抗與和解,呼籲人們在家庭生活中展現愛意與溫情。影片要表達的溫情樸素內核和戲劇化誇張變形風格形成強烈反差,令觀眾感觸極深。本文將從藝術價值、深層立意和現實反思三個層次來賞析這部動畫短片的迷人魅力。
01、藝術價值:雜糅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奧斯卡獲獎動畫短片,發揮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戲劇化演繹的誇張變形背後是對人性和情感的多元化詮釋
① 隨著人類邁入嶄新的21世紀,動畫製作工藝也在不斷豐富,並逐漸趨於成熟,動畫短片的導演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都不會局限於某種單一的製作工藝。對於多種製作工藝雜糅的動畫短片,創作者們總是會根據自身以及作品的實際需求來選擇不同種類創作形式的融合。
《月亮和孩子》就是導演根據作品的類型來選擇把怎樣的創作形式融合到一起。這是一部傳記體形式的動畫短片,從作品的題目我們能夠得知,這是兒子與父親(開篇中的月亮)之間在想像世界的對話。
導演約翰的父親在1995年就已經去世,而這部作品當時並沒有開始創作。作為兒子的導演心中一直惦記與父親的種種隔閡,久久無法釋懷,於是就有了這樣一次藉助電影表現形式的虛擬心靈對話。
短片中出現了大量的真實照片和視頻影像,讓我們看到一家人的真實容貌,一方面滿足了傳記作品的真實性,也寄託了導演對父親的真摯懷念。穿插其中的還有誇張的動畫段落以及漫畫定格,製造出一種視覺上的錯亂感,同時也隱喻了父子關係的迷茫混亂,營造出矛盾的氛圍。
② 動畫電影作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形式和真人實拍電影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很多不同。在內容的選擇上,二者幾乎沒有差別,但在表現形式上,動畫的人物造型以及表現方法卻可以盡情發揮創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完全不受現實約束。但是動畫導演為角色形象賦予動作,展現生命的過程真的很考驗功力!(超級佩服)
動畫短片中所呈現的角色完全由動畫師一手創造,導演需要具有相對真人電影來說更為全面的技能,關於「運動」的掌握和控制是作為動畫短片導演的看家本領。動畫師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支持他的角色,需要用想像來體會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從美學原理看,動畫從設計線條、色彩乃至整個造型開始,就需要儘可能帶給觀眾嶄新的視覺體驗。讓觀眾置身於「幻覺」之中,這種「幻覺」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觀眾通過思維過程,比照自己生活世界、生活經驗和虛擬角色的命運,產生心理體驗,形成審美享受。只有這樣,面對畫面上的「虛擬人物」,觀眾才會被說服、被感動。
我個人在觀影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就是開場兩分半的時候導演只用了一個向下彎曲的箭頭,就表現出了父親在家庭大戰後的孤獨和垂頭喪氣,簡直是神來之筆!緊接著呈現在屏幕上的就是真實的老照片,和父親從酒吧回來為兄弟倆撒硬幣的誇張動畫場景,衝淡之前的陰霾,展現兒時的歡樂記憶。
在半小時的觀影過程中,我不斷驚嘆於創作者的斑斕想像,或許正是因為導演本身具備這樣的藝術特質,才能讓去世的父親化身為天邊的一彎明月,完成觸動心靈的靈魂對話。
③ 誇張作為動畫短片中一個主要的表現手法,並非是毫無節制的任意誇大,由於是對於角色外形上的突出誇張,一定要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行為舉止,再進行適度的變形處理。戲劇化的誇張變形所營造的視覺效果,往往非常直觀,可以讓觀眾通過這些不同尋常的、別具一格的、甚至是另類的造型來瞬間感受到導演所要表達的意圖。
電影導演算是公認的「藝術家」,藝術作品本質上就是藝術家的情感、審美理想和藝術觀點的結晶。拋開花裡胡哨的表現方式,藝術家還是需要用情感溝通觀眾,不論哪種藝術形式,唯有情感真摯才會動人。觀眾的眼光都是雪亮的!
藝術家在自己的人生中,需要不斷尋找轉瞬即逝的靈感,總結世界的千頭萬緒,從而形成作品雛形,刪繁就簡,形成一個濃縮的作品情境,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情感、觀點和反思。導演本身必須能窺視到某些現象或人物的內在。才可以靈活運用動畫片虛擬、創造和誇張的屬性,展現出情感的真實。
《月亮和孩子》裡面經典的誇張變形演繹片段,發生在開場兩分20秒左右,紅色的背景下,暴躁的父親在家中對調皮的兄弟倆大發脾氣,此刻父親的形象被誇張成一個折角尖銳的深紅色直線箭頭,而此時母親的形象呈現為綠色的變形橢圓,看起來溫暖有彈性,兩個小兒子是一粉一黃,圓形和方塊。
母親的符號在這個場景下一直全力保護著兩個小兒子,以免他們被暴怒狀態的父親傷害。人物關係被誇張符號化,矛盾也用淺顯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這樣戲劇化演繹的誇張變形背後是對人性和情感的多元化詮釋。
02、深層立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義裔黑幫移民史,家庭內部父子關係的巨大鴻溝,最終以死亡為契機溫情和解
① 電影在第10分鐘開始,終於進行到父親的自我講述部分。從這段回憶性質的獨白當中,我們得知,父親是個典型的來美國討生活的義大利移民。而父親的個人經歷,就是一部濃縮版的「義裔黑幫移民史」。(這段有劇透)
父親出生在一個礦工家庭,僅存的回憶只有刺眼的探頭燈,後來因為地震,跟隨父母回到貧困的義大利,家裡非常貧窮,窮到祖母都需要替人漿洗衣服才能吃上飯。父親七歲就被送去當童工,但有了很不愉快的經歷(猥褻兒童),後來被母親庇護,只需要跟著慈祥的爺爺放羊。
但年邁的爺爺死後,只能鼓起勇氣直面人生,讀書不多的父親為了生存,加入了黑社會。(所以很多人對美國義大利裔的第一印象都是「黑手黨」)影視作品諸如《教父》和《黑道家族》,也描述了很多關於義大利裔的黑幫傳奇故事。
當時父親年齡最小,被老大們命令偷東西,這裡導演用到了扯線木偶的誇張形象,表現父親的真實處境。家人戰戰兢兢,為他擔心,後來果不其然,父親被警察抓了,投進了監獄。
眼看本地混下去毫無希望,18歲的父親在幫派的幫助下離開家鄉,希望在「美國夢」的魔力加持下可以出人頭地。但生活並沒發生任何奇蹟,後來父親25歲又因為替人賣私酒被抓,出獄後就響應國家號召,加入戰爭。在戰場上身中數槍還能活命,算是幸運!並且帶著勳章回到家裡,看到了剛出生的第二個兒子。
但混到中年,妻兒雙全的父親依然只能做苦力,這不是他當初以為的「美國夢」。於是父親借貸開旅館,為了家人生活得更好,還買了兩套房子,最終不堪重負。債務危機襲來,在幫派威脅下企圖用旅館的賠償金還債,「旅館縱火案」直接讓父親再度蹲了五年的監獄。
《月亮和孩子》這部電影於2005年上映,據統計,從1820年到2004 年,美國總共接收了大約550萬義大利的第一代移民。不同於藝術作品給人的固有印象,其實美國的義大利移民大部分是從工人或者技術人員做起的,黑幫只是少數。
大規模移民美國的義大利人,祖上在義大利南部世代務農,有50%左右會選擇當工人。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從事海員、裁縫這樣的技術性工作。當時在美國的義大利人做律師、醫生和教師這種高文化工作的人極少,畢竟他們當時並不重視教育。
電影中導演的母親是愛爾蘭裔,也是移民潮中的鄙視鏈底端。1840年代發生大饑荒,國際性的馬鈴薯歉收,1845年波及愛爾蘭。1845年至1852年之間,愛爾蘭爆發了席捲全國的「馬鈴薯瘟疫」,逃荒的窮人被迫移民美國,大部分沒錢沒勢,過著異常艱苦的生活。所以父母兩人還算是某種程度上的「門當戶對」。
② 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可以敏銳地意識到,這個移民家庭內部父子關係的巨大鴻溝。導演在這個傳記類影片當中儘可能展現了最真實的情感,並沒進行過度的藝術虛構和美化矯飾。說實話,很佩服這樣的勇氣。
無論在哪種社會文化中,男性都更偏向於隱藏和壓抑自己的情感。就連生性熱情的義大利人也不例外。不是只有東方男人含蓄內斂,面對細膩的情感,全世界的男人都會頭大。但這個性別短板,成了父子之間無法有效交流的障礙,也將兩者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甚至像天邊的月亮一樣清冷孤寒。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Father Wound (來自父親的創傷)。這個現象並不鮮見,廣泛存在於每個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甚至此刻也正在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著代際傳遞。
電影中的誇張表現手法也對這個問題有所描繪,在影片進行到第23分鐘的時候,父親的形象被變形為一個張著陰森洞穴般大嘴的恐怖面容,「You are No good!」「 You will never make it!」,諸如此類的言語像碎石一般砸在兒子身上,成為貫穿生命的夢魘。
是不是似曾相識?當孩子表現不好時,父親只會大發雷霆,表達極度的失望,而不是鼓勵安慰。這種感覺對孩子來說無異於噩夢,會讓他質疑自己的價值所在,也會加深父子之間的代際鴻溝。可謂「有百害而無一利」。但導演的父親,就這樣持續了一生。
③ 但就是這樣深刻的童年傷害,因為至親的關係,最終也以父親的死亡為契機溫情和解。在暴躁父親的眼裡,愛畫畫的兒子相當不成器。父親回來後,18歲的小夥子逃離家鄉來到紐約,和父親當年的路線不謀而合。
他在天馬行空的動畫世界稱王,可以擁有絕對權威,控制即將發生的一切,再也不用受父親權威的壓迫。在影片即將結尾的部分,導演用感情充沛的獨白,結束了這段虛擬的對話。他把父親想像成月亮上的人,因為月亮足夠遙遠,不會傷害到他;但也足夠明亮,讓他不會忘卻。That is nice!
其實這個奧斯卡獲獎短片的內蘊非常深厚,對親情和人性的捕捉也能跨文化和種族,引起廣泛共鳴。在國內「孝」字當道的文化背景下,人們總是提倡子女不能嫌棄父母,要「逆來順受」,但很多不合格的父母,也確實為孩子帶來了身體和情感的雙重傷害。
像影片中這樣脾氣暴躁、言語刻薄的父親,其實還算輕的。來自義大利移民底層,沒什麼文化和專業技能,在美國堅強討生活。機會貧乏,環境和起點就是如此,也不能苛求太多。畢竟除了家貧和不靠譜之外,也沒有對孩子造成太過分的傷害。在死亡的天塹下,骨肉至親,沒什麼不能被原諒。
當父親離去,導演對著天邊的月亮釋懷過往的一切,也算是對父子緣分最深刻的註解。我不會忘記你,在此刻成為一句最深情的告白。
03、現實反思:父子關係難題貫穿全世界每個男性的一生,愛意背後,充斥著對抗與和解、掙扎與無奈
① 父子難題貫穿全世界每個男性的一生。為什麼會有隔閡與衝突呢?
「媽,我渴了」「媽,我餓了」「媽,我沒錢了」
「爸,我媽呢?」
上面幾句話,是不是準確描述了你在家裡和父母互動的情景?
要說為什麼父子難題貫穿全世界每個男性的一生,為什麼會有隔閡與衝突,從心理學上是有依據的。跟「婆媳關係」一樣,父子之間天然就是「敵人」,起源於兒子對母親的本能依戀。在幼年時期較長的一段時間裡,兒子出於對母親的獨霸思維,會把父親視為一個「多餘」的人。「誰讓你跟我搶媽媽的愛?討厭你!」
再加上「慈母嚴父」式家庭分工,更讓孩子們對母親加倍親近。在傳統社會習俗中,父親和母親的角色完全不同,母親提供關懷和溫柔,而父親代表著權威和管教。現在職業女性增多,導致父母共同承擔育兒任務成為常態,「虎媽」也時有出現,但大多數時候由父親執行權威,並和母親一起對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和管教。
電影中導演的父母也是如此,在影片開場幾分鐘內,我你們就看到兩兄弟瑟瑟發抖地倚靠在母親身邊,藉此躲避暴怒的父親。父親一直不苟言笑,想辦法養家,母親在父親入獄後只得打起精神,步入職場掙錢養育兒子。
再加上父子之間本身因為年齡差異造成的價值觀分歧和父親承擔養家職責造成的忙碌,親子相處時間有限,就犧牲了很多變得親密和友好的機會,原有的誤會和矛盾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導致冷戰。像經典影片《大魚》,也是這樣的尷尬父子關係,直到父親去世才和解。
② 該怎樣與父親和解呢?
「不養兒不知父母恩」,很多和父母關係緊張的孩子,在成年後,有了自己的家庭,並迎來新生兒的時候,就會開啟與自己父親的和解之路。即使很多人在三四十歲還沒成家,有孩子,也會隨著心智成熟,慢慢地意識到生活的殘酷和人性的局限。懷著慈悲心理解父親作為一個普通人的難處。
但漫長的冷戰和矛盾後,和解是需要過人勇氣和努力的。就像朱自清寫了《背影》,約翰導演了《月亮和孩子》,文藝工作者總能直擊人心。但大部分普通人會被童年的記憶困在原地,從骨子裡抗拒展現善意的和解。尤其是心中懷有恨意的時候,更不能原諒「過錯者」。
但作為骨肉至親,很多人終其一生都無法擺脫和父親的關係,你的靈魂依然和他保持很深的聯結,如果與父親之間的矛盾無法化解,它就像個夢魘一般,永遠籠罩在孩子心裡。所以很多成年人需要藉由內部或外部的助力,重塑和父親的關係。
其實真的操作起來也不是那麼困難,你可以試著這樣做:
1、尋找可靠的傾訴對象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2、明確做出改變的積極態度,並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在這段關係上面3、明確父子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建立起各自的邊界4、摒棄固有成見,轉換看待對方的視角5、不要想著一蹴而就,放棄對父親過高的期待
其實,孩子與父親的分離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不論是在情感上還是物理距離上。
很多孩子和父親的對抗恰恰是自我成長的一部分。儘管這個過程對於雙方都很痛苦,但卻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在反抗的過程中,孩子們正在建立自己的身份,並最終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就像導演一樣,最終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人生,並與父親達成和解。
結語:
在愛情、友情和親情中,最被藝術家青睞的作品主題的莫過於愛情和親情,在有據可考的奧斯卡獲獎作品中,此類作品數量相對較多。《月亮和孩子》也是其中典型(電影是英文原版無字幕,所以需要一定英語基礎才能看懂)。
作者通過父子倆陰陽兩隔的狀態,表現成年後的兒子對逝去的父親,濃烈真摯的情感和深深的思念。不論生前有過怎樣的矛盾和衝突,作為骨肉至親,這些不愉快終將過去,我們內心最渴望的,還是和親人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奧斯卡動畫短片名聲在外,總是對人性和情感有極其驚豔的多元化詮釋,過硬的底層邏輯和情感共鳴讓觀眾的觀影代入感極強。在戲劇化演繹的誇張變形中,讓影片的溫情主題得到了多角度的詮釋,同時也呼籲人們把心思和時間多用到對家庭成員的關愛當中。能觸摸到親人的臉龐,比「對月懷人」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懂珍惜,離開了才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