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動的蝸牛生活在南北極海洋中
在兩極水域遊動的一種食肉動物
一種紐蟲通體都有黃色的胃
此南極冰魚能耐受記其它魚血液結冰的溫度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進行海洋生物普查的科學家在南北極的海底發現了至少235種嗜冷生物,科學家不知道它們是如何橫跨地球兩端的。
至今為止,溫暖熱帶一直看成是橫隔北極的北極熊和南極企鵝的障礙。在此之前,科學家僅僅知道幾種動物同時生活在兩個極地區域,如長途遷徙的灰鯨和北極燕鷗。但一項國際性海洋生物普查的項目發現至少有235種生物同時生活在相距1.1萬公裡的南北極海洋中,包括冰海小精靈、冷水蠕蟲、甲殼綱動物、海參和蝸牛狀的翼足目動物,它們佔已知7500種南極動物和5500種北極動物的2%,科學家估計全球海洋動物將高達25萬種。
參與此項普查的高級科學家奧多爾說:「南北極比我們想像的更加相似。」基因研究證實這235種動物分布在南北極的每一個種都是一樣的。
冰海小精靈約二到三公分長,為浮遊軟體動物。它雌雄同體,生活在北極、南極等寒冷海域的冰層之下。它通體透明,在水中冉冉飄動,像浮在半空中的天使。之所以有如此雅稱,是由於它遊動時拍動著透明的兩翼,外型看似傳說中的天使。
這些生物是如何到達南北極的,一種理論認為一些物種的幼蟲可能是通過大西洋海底寒冷的洋流從南極橫跨到北極的,途中躲過了致命的熱帶溫和的海面水域。德國瓦根納極地與海洋研究所的普查成員朱莉婭·谷特說:「動物能在深海海底跨越這麼長的距離。最可能的跨越方向是從南極到北極。」而且,科學家還在赤道附近的深海中發現有嗜冷動物,這一發現支持這一理論。特別是冰河時代可能幫助動物進行南北擴散。
在冰河時代,南極冰將大海封住了,導致新的向北洋流能攜帶動物擴散,如蜘蛛蟹和甲殼綱動物。基因研究已經將許多種章魚跟蹤到了南極的共同祖先。在其它發現中,研究人員表示,更小的橈腳類動物正在取代一些北極海域中的較大動物,也許這一變化是由全球變暖導致的。這一變化影響整個食物鏈。較大的橈腳類動物是鯨和海鳥等大型動物的主要食物。
此次海洋普查的最終結果將在明年出來,正在為評判海洋的長期變化建立一個基準。聯合國大會(U.N. General Assembly)已經要求定期評估海洋受汙染、過度捕魚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有多大。(元元)
(責任編輯:羅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