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73專稿,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都說一款遊戲要成功必須得天時、地利、人和。《星際OL》毫無疑問是一款兼具野心與創新的遊戲,但初代的推出卻有些生不逢時。
它是最早一批強調大型對戰、載具、養成要素的射擊網遊、是罕見的採用計時收費模式的FPS。然而它出生的那個年代玩家們都還習慣著在網吧裡建著房間、連區域網、免費玩CS。
當然,儘量當時對大眾玩家來說有點高端有點貴,還是有一批死忠玩家在這個恢弘的作品之中縱橫恣肆,將之稱為前無古人的經典之作,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做這篇編年史的原因。
如今,《星際OL》的續作《行星邊際2》卷土從來,畫面玩法升級換代、面對的玩家群體也日漸成熟,它能否繼承前輩的旗幟,攀越更高峰?元芳,你怎麼看?
點擊查看更多經典網遊編年史>>>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3年05月20日 《星際OL》正式上線
21世紀初,索尼娛樂在線已經憑藉《無盡的任務》成為了網遊界閃耀的明星。不過他們並沒有滿足於EQ這一款產品的成功,而是開始投身於另一款野心勃勃的FPS網遊-《星際OL》,這款後來被不少玩家奉為射擊網遊神作的遊戲,在03年開啟了正式運營和它略顯坎坷的命運。
回望03年,正是單機射擊遊戲大行其道的一年,除了CS以外,《戰地1942》、《虛幻競技場2003》也都是名門之後。不過《星際OL》並沒有因此被埋沒,反而以其支持300人同圖對戰的宏大的戰爭規模與兵種、武器、載具、場景、養成性等方面豐富精妙的設定贏得了玩家的矚目,開啟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2003年10月27日 第一部資料片Core Combat
《星際OL》的背景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Auraxia(奧拉西斯)的星球上。包括地球共和國(TR)、瓦努主權國(VS)、新聯邦(NC)在內的三大勢力為爭奪這個星球十塊大陸上的殖民地與資源展開混戰。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混戰調動了包括外星科技在內的飛機、坦克、機器人以及不同職業的兵種參與地圖爭霸。在上線不久,SOE又馬不停蹄推出了《星際OL》的首部資料片「Core Combat」為這場大戰升溫。
「Core Combat」資料片中開放了火山熔巖以及冰溶洞等六個新的大規模的地下戰場。新的技術可以用於所有的車輛和武器。獨特的外來配合物的探索和徵服。同時各陣營的各類設施也可以通過開發新科技進行升級。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4年6月 上海坤邁正式宣布代理國服《星際OL》
04年6月,上海坤邁這家當時剛剛成立的網遊運營商宣布從SOE手上拿到了《星際OL》的代理權,開啟了這款射擊大作的中國之旅,採用與外服一樣的計時收費運營。
作為自己的首款運營產品,坤邁對《星際OL》這款差異化明顯的作品寄予了厚望,而其非常淺薄的運營經驗也為後來國服的失敗埋下了苦果。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4年8月14日 第二部資料片The Bending
2004年8月14日,《星際OL》推出了其第二部資料片「The Bending」。
這部資料片的背景故事講述了由於古代科技運用時產生的偏差,遊戲中的主星球經歷了一場被稱為「The Bending」的大災難,星球上的一些大陸被炸成若干碎片飛入宇宙,成為一系列小行星群。
這一設定的實際影響就是,遊戲中的部分地圖被重新改造設計,比如10塊主大陸之一的「Oshur」就被拆分為了一系列碎片地圖。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4年10月18日 第三部資料片:Aftershock
在04年10月推出的新資料片「餘震」中,最為重要的更新了大型可駕駛戰鬥機甲BFRs。BFRs在國服被不少玩家俗稱為「高達」,它在戰場上可跳可飛,某種程度上提升了玩家在戰場上是生存度與爽快感。
但也是BFRs比較萬能的功能讓遊戲中步兵、重裝步兵乃至裝甲車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就連飛機也形同廢物。不少玩家認為BFRs的出現直接導致遊戲最為精華的野戰場面完全消失,雙方再也玩不出來步坦協同、遠程狙殺、空中壓制等經典戰術,遊戲變得索然無味。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4年11月20日 國服公會制霸全服
每個大型PVP遊戲中都會出現稱霸全服的公會,在《星際OL》中也不例外。《星際OL》正式運營前,china2伺服器的瓦努陣營,曾經暫時統一了整個奧西斯大陸,整個世界都是紫色一片。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5年4月《星際OL》國服正式宣布商業化運營
經歷了近1年的測試,在05年4月上海邁坤正式開啟了遊戲的商業化運營。但《星際OL》的配置要求較高,且38元每月的月卡收費高於不少玩家的消費能力,因此收費後玩家流失迅速。
另一方面,由於運營經驗的問題,點卡難買到等現象等各種隱患也逐漸凸現出來。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04年12月5日 國服《星際OL》玩家罷玩事件
04年12月5日,《星際OL》國服上公布將對經驗值進行調整,正式運營後的經驗值將比內測時提高5倍以上,潛在目的是強制讓玩家在遊戲中花費更多的時間。
雖然遊戲內沒有正式的公告,但很快有細心的玩家發現了經驗值的變化,並在論壇組織抗議。據統計,超過2/3參與投票的玩家表示收費後不將經驗值改會原有設置,就要走人,《星際OL》將成為「泡菜」的負面情緒被普遍認同。
最終,改動2周多後坤邁重新將經驗值調回最初狀態,玩家罷玩事件才得以停止。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06年3月24日 《星戰OL》推出免費試玩計劃
06年3月24日開始,《星戰OL》推出免費試玩計劃。玩家們可以免費下載並進入遊戲(此前必須購買月卡,外服還要買對應版本的CD-KEY)。但免費試玩的玩家被限制最多只能提升到戰鬥等級6與指揮等級2,其他部分遊戲功能也不能使用。
不過該免費試玩計劃並未最終讓《星戰OL》成為免費運營網遊,讓計時收費這一現在看來非常不適合運用在射擊網遊上的運營模式一直延續到了1代生命的終結。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6年8月《星際OL》國服正式宣布停止運營
經歷了近2年運營後《星際OL》國服最終於06年8月宣布停運。關於停運的原因,大部分評論都歸咎於運營商上海邁坤在宣傳、運營、點卡銷售渠道等方面的經驗匱乏。
其實我們回顧這款遊戲,在內容設計上也確實有一些硬傷。比如它對失敗者的保護太優厚,幾乎沒有任何懲罰。《星際OL》中死亡後可以無損復活,所有裝備由系統發放。雖然遊戲中有設定一些重型裝備,如坦克、轟炸機,必須要有特定城池才能領取,但哪怕一方被打得丟盔棄甲,也能逃回老家——處於無敵狀態的庇護所,領取全套裝備,捲土重來。
最終導致核心向的玩法設計從表現上看變得非常休閒,用戶定位和體驗都非常模糊。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07年7月 第四部資料片Black Ops
「黑色行動」是《星際OL》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更新。該更新在07年萬聖節期間正式上線,更新的主要內容是加入了一個全新的組織/陣營「The Black Ops」。該陣營獨立於原有的3大陣營之外。
伺服器會在遊戲中隨機抽取玩家加入「The Black Ops」陣營。被選中的玩家健康值被提升到1000,耐力值提升到500。「The Black Ops」陣營的玩家可以使用遊戲中的任何武器,其中包括了一種特殊的武器「融合之刃」。但他們不能與其他派系的玩家組隊,只能為新組織的利益服務。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11年7月7日 《星際OL2》正式公布
距離《星際OL》公布8年之後,索尼在2011年7月終於放出了《星際OL2》的首批實際遊戲內容,在老玩家群體中引起了轟動。
對比《星際OL》,續作《星際OL2》在畫面引擎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對戰人數規模也大幅提升至千人級別。三大陣營等經典設定得到了繼承,新加入的技能樹等系統進一步提升了遊戲的可玩性。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12年1月5日 九城正式宣布代理《星際OL2》/《行星邊際2》
2012年1月5日 九城正式宣布代理《星際OL2》,由於中文名版權等原因,該作正式譯名被改為《行星邊際2》。
《行星邊際2》被作為九城復興計劃中最重點的產品之一,也是自失去WOW後九城首次推出的歐美重量級新網遊。研發商SOE方面隨後宣布改作將採用免費模式運營,國服和歐美的測試期將十分接近。
注:點圖片,即可查看下一張
(點此看大圖)
2012年10月18日 《行星邊際2》國服首測
2012年10月18日國服首測開啟,千餘玩家進入體驗。由於漢化等原因國服開啟的版本比美服首測版本更早,不過這並沒有阻擋玩家們的熱情,伺服器全時段幾乎都十分熱鬧。
首測中也暴露了《行星邊際2》目前版本的一些問題,比如漢化的細節、配置優化等等。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