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子菜
來源產地
眼子菜科眼子菜屬植物眼子菜,以全草入藥。春秋採集,曬乾。
.生於水田、水塘、靜水池沼中。
分布於東北及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別名牙齒草、牙拾草、水案板、金梳子草、水板凳、扎木板、彈木葉、 案板芽、水黃連、檀木葉、滑油丹。
原形態
多年生水生草本。根莖白色,徑1.5-2毫米,多分枝,頂端具紡錘狀休眠芽體,節處生鬚根。莖圓柱形,徑1.5-2毫米,通常不分枝。浮水葉革質,披針形、寬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10釐米,葉脈多條,頂端連接;葉柄長5-20釐米。沉水葉披針形或窄披針形,草質,常早落,具柄;託葉膜質,長2-7釐米,鞘狀抱莖。穗狀花序頂生,花多輪,開花時伸出水面,花後沉沒水中;花序梗稍膨大,粗於莖,花時直立,花後自基部彎曲,長3-10釐米。花小,花被片4,綠色;雌蕊2一(稀1或3)。果寬倒卵圓形,長約3.5毫米,背部3脊,中脊銳,上部隆起,側脊稍鈍。基部及上部各具2凸起,喙略下陷而斜,斜生於果腹面頂端。花果期5-10月。
性味功效
《全國中草藥彙編》
微苦,涼。
清熱解毒,利尿,消積。用於急性結膜炎,黃疸,水腫,白帶,小兒疳積,蛔蟲病;外用治癰癤腫毒。
《中藥大辭典》
性涼,味微苦,無毒。
清熱,利水,止血,消腫,驅蛔。治痢疾,黃疸,淋病,帶下。血崩,痔血,蛔蟲病,瘡瘍紅腫。
《中華本草》
味苦;性寒。清熱解毒;利溼通淋;止血;驅蛔。主溼熱痢疾;黃疸;熱淋;帶下;鼻衄;痔瘡出血;蛔蟲病;瘡癰腫毒
【歸經】
膽;肝;膀胱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鮮者30-60g。外用:適量,搗敷。
【運用】
治赤白痢疾日久者:
眼子菜、山查各等分,砂糖二錢同煎服。
治黃疸病:
眼子菜一兩(生),煎水內服。
治熱淋:
眼子菜二兩(生),煎水去渣,煎甜酒服。
治腸風下血(內痔出血):
眼子菜一兩,紅椿根皮五錢,槐角五錢。裝入豬直腸中燉吃。
治常流鼻血:
跟子菜一兩,綠殼鴨蛋二個,以眼子菜加水煮汁,汁煮蛋花,一次服用。
治火眼:
新鮮眼子菜葉數張,貼於眼皮上,幹後即換。
治瘡癤:
眼子菜鮮葉適量,攙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