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首錄於《神農本草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乾燥頭狀花序。主產於浙江、安徽、河南、四川。9~11月花盛開時分批採收,陰乾或焙乾,或燻、蒸後曬乾。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質最優。按花的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疏散風熱多用黃(杭)菊花,平肝明目多用白(滁)菊花。菊花氣清香,味甘、微苦。以花朵完整、色鮮豔、香氣濃鬱者為佳。生用。
[菊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散風熱,清肝火,兼益陰。主治風熱感冒,目赤腫痛,丁瘡腫毒,肝陽眩暈,視物昏花。]
一、性味歸經:辛、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二、功效應用: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區別】
1、杭白菊最主要體現的功效是清肝、養肝、平肝。
2、淮菊偏於疏散風熱,清肺。
3、野菊花有小毒,外用,清熱解毒。
【應用】
1、疏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發熱、頭昏頭痛等證。菊花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能清上焦風熱,清頭目;功能疏散肺經風熱,但發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發熱、頭痛、咳嗽等症,每與性能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頭痛、頭暈、目赤者佳),並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
2、平抑肝陽,用於肝風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等證。菊花性寒,入肝經,能平肝息風,清肝熱、平肝陽,常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以及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息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
3、清肝明目,用於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眼目昏花。菊花辛散苦洩,微寒清熱,入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瀉肝熱以明目。菊花能清肝明目,常與桑葉、蟬蛻、夏枯草等配伍。
1)用治肝經風熱所致目赤腫痛,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
2)用治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可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
3)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用於肝腎陰虛的目昏暗證,常與枸杞子同用以養肝明目,並配伍地黃等補肝腎藥物,如杞菊地黃丸。)
【註:菊花能清肝明目,可用於多種目疾】
1)肝經風熱導致的目赤腫痛。
2)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
3)肝腎陰虛導致的目暗不明。
4、清熱解毒,用於瘡癰腫毒,癰腫疔毒。菊花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可用治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因其清熱解毒、消散癰腫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臨床較野菊花少用。
三、用法用量:5~10g,煎服,或入丸散。黃菊花偏於疏散風熱,白菊花偏於平肝、清肝明目。
【附藥:野菊花(別名:苦薏)】
為同屬近緣植物野菊等的頭狀花序。全草亦入藥。
1、性味苦、辛、微寒。歸肺、肝經。
2、功能清熱解毒。主要用於癰腫、疔毒、咽喉腫痛、風火赤眼等證。
1)治瘡毒可單用,內服或搗鮮品敷患處。或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銀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飲;
2)治目赤腫痛常與夏枯草、桑葉等同用。
3)內服並煎湯外洗,可用於皮膚瘙癢之證。
3、用量10-18g,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鑑別用藥】
桑葉與菊花皆能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以及肝腎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證。但桑葉疏散風熱之力較強,又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較強,又能清熱解毒。
【桑葉和菊花的鑑別】
1、桑葉和菊花都可以疏散風熱、清肺、平肝、清肝、養肝。
2、桑葉有潤肺、涼血止血的作用。
3、菊花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兩者常相須配伍使用。
4、桑葉菊花均能主治的病證:風熱感冒,肝陽眩暈,目赤昏花。
【試比較桑葉、菊花性能主治的異同】
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然桑葉作用偏於肺,疏散力較菊花強;又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作用偏於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勝;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