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菊花想必大家十分熟悉了,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它以恬淡素雅堅毅而著稱。一直是歷朝歷代文人墨客贊詠的對象,陶淵明堪稱是寫菊花的鼻祖,他的「採菊東籬,悠然見南山」以其悠然自得的恬淡心境而被隱逸者視為知音,也因此贏得了清高志士的推崇。陳毅的《秋菊詩》「秋菊能傲霜,風霜惡重重。本性能耐寒,風霜其奈何?」道出了菊花傲霜耐寒的本性,藉此隱喻菊花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慨和百折不撓的無畏精神。但是,作為普通人對於菊花最熟悉的還是上火時,一杯甘醇的菊花茶。今天就介紹兩味有關菊花的藥物——菊花和野菊花。
菊花,為菊科植物菊的乾燥頭狀花序。現在很多的菊花是人工培育的觀賞性植物,有的花冠非常大,這種菊花一般不用作藥用。菊花有很多種顏色,有白色、黃色。藥用菊花以安徽、浙江的質量最好,比如杭菊、滁菊、亳菊。除此之外,還有河南的懷菊也十分著名。
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歸肺、肝經。具有散風清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的作用。煎服5~10g。在中藥學當中歸類為疏散風熱藥,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等病症。
菊花用作疏散風熱時多選用黃菊花,可以治療風熱感冒或者溫病初起,出現發熱、頭痛、咳嗽等症狀,常常與桑葉搭配相須為用,比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當中記載的桑菊飲,對於風溫病初期,出現「身熱不甚,但咳」的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菊花性寒,歸肝經,能清肝經之熱,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肝熱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藥物同用;治療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可以配伍補益肝腎明目的藥物一同使用。
菊花的平肝作用,又叫做平肝潛陽,治療肝陽上亢出現的頭痛眩暈,常配伍石決明、珍珠母、鉤藤等平肝潛陽的藥物,治療肝火上攻出現的頭痛和肝經熱盛、熱極動風,用菊花配伍羚羊角、鉤藤、桑葉等藥物搭配,如羚角鉤藤湯。
菊花還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治療瘡癰腫毒。但是由於菊花的清熱解毒作用不如下面要講到的野菊花,而且價格上也比野菊花貴,所以臨床把菊花用作清熱解毒的就比較少了。
野菊花,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巖香菊的頭狀花序。味苦、辛,性微寒。歸肝、心經。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瀉火平肝。用於治療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等病症。煎服用量為9~15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或制膏外塗。
在中藥當中屬於清熱藥,用於治療風熱上攻的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的頭疼眩暈等,野菊花的作用和菊花類似。但是野菊花的清熱解毒作用就十分明顯了,既可以治療熱毒熾盛的瘡癰疔腫,也可以治療熱盛咽喉疼。現在中醫婦科治療宮頸炎,在陰道經衝洗後,用野菊花粉塗敷宮頸或用野菊花注射液局部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特約作者柳池授權發表,圖片來源於網絡。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