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和枸杞感覺是被生活中運用得最廣泛的了。
不用說自己泡來喝,現在市面上多得是那種瓶裝的菊花茶。
大部分人應該是知道它具有清熱、明目的作用。但詳細的估計也不知道了。就算對它有一半的認識吧。
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這個半生不熟的菊花。
它最早記載於《神農本草經》,說明早在三皇五帝時期,我國先民就對菊花有所認識了。作為現代人,總要有點了解吧,這是根植在血脈裡的記憶。
現在開始詳細的科普:
菊花
現代植屬分科表示菊花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頭狀花序,主產於浙江、安徽等地。由於花色和產地不同,又有白菊花、黃菊花和杭菊(浙江)、滁菊與毫菊(安微)、懷菊(河南)、祁菊(河北)、川菊(四川)之分。以花期採收的乾燥花序入藥。生用。
就我自己而言,感覺哪裡的都差不多,沒發現哪裡的作用強,哪裡的作用弱。關鍵是要適應它的味道,當茶飲就要常飲,一口兩口是沒有用的。
性味歸經
辛、苦、甘,寒。歸肺、肝經。
雖然寫了是苦,但喝起來真不是苦,是甘味,還有一股菊花特有的怪味道,我是有點喝不慣。看歸經,歸肺經,說明可以治療肺的疾病,什麼熱證的咳嗽、咳痰、咽喉疼痛等。歸肝經,清肝熱,可以明目。
功效
疏散風熱,清肺熱,清肝,平肝。都是根據性味歸經來的功效。
應用
1.用於風熱表證及溫熱犯肺之衛分證
本品性味辛苦微寒,能外散風邪,內清肺熱,性能及功用均與桑葉相似,且相須為用。其發散表邪之力同樣較為和緩,亦宜與薄荷等辛散力強之藥配伍以增強解表之力。本品亦主要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熱犯肺,發熱、頭痛而有咳嗽者,如《溫病條》桑菊飲。
熱咳,常與桑葉同用。解表力度小,可與薄荷同用。
2.用於肝熱或肝虛目疾
本品清肝明目並略兼養陰益肝的作用,亦與桑葉相似。常用以治療肝經實熱或風熱上攻所致的肝熱目赤、紅腫、澀痛、流淚等症,以及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之視物昏暗。其配伍原則亦與桑葉相同,如《和劑局方》菊花散,主治肝熱眼目赤腫、目暗羞明或癢或痛等,本品與木賊、蟬蛻等清肝明目藥同用;《醫級》杞菊地黃丸主治肝腎不足之目疾,本品與地黃、山茱萸等補肝腎之藥同用。
昨天寫桑葉的時候,還在說功效這麼適合當茶飲,沒想到菊花的功效和桑葉那麼像,已經當茶飲這麼久了,看來知識都是共通的。很多等你想到,別人已經在做了。
3.用於肝陽上亢或肝熱上攻之眩暈、頭痛等症
本品能平肝陽,並清肝火,無論肝陽上擾或肝火上炎引起的頭昏、頭痛、眩暈等症均宜選用。治陰虛肝陽上亢而眩暈頭痛者,可與生地、白芍、羚羊角、鉤藤等滋陰藥及平肝潛陽藥同用,如《重訂通俗傷寒論》羚角鉤藤湯。治肝火上攻而眩暈頭痛者,可與夏枯草、蔓荊子等清肝熱藥或疏風止痛藥同用此外,本品還有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腫疔毒,內服與外敷均宜。因其清熱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較為少用。
至於煎服法。這個一般是用水煎、用水泡了,很少有其他用法了。
參考資料
1.本草文獻:《神農本草經》:「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脫、,淚出,皮膚死肌,惡風溼痺,久服利血《本草綱目拾遺》:「治諸風頭眩,解酒毒療腫。」《本草正義》:「能平肝火,熄內風,抑木氣之橫道。」
2.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本品含揮髮油、黃酮類化合物及嘌呤、膽鹼、菊苷、綠原酸、胺基酸、維生素E等成分。有抑菌、抗病毒、鎮靜、解熱、消炎、縮短凝血時間、降低轉氨酶、抗放射、解鉛毒、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降血壓、抑制肝臟中膽固醇的合成、同時加速膽固醇的分解代謝等作用。
3.其他:本品能「利血脈」(《日華子本草》),結合現代藥理研究,臨床還常用本品治療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高脂血症等。
好了,今天的中藥講完了,可以參照前面的桑葉一起看,它們的功用很類似,經常也是合在一起用的。
記得關注我哦@古今醫案研讀,這樣我每次發的中醫知識你才能看到,錯過一篇都覺得可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