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葉為桑科植物桑的乾燥葉,初霜後採收,除去雜質,曬乾,氣微,味淡、微苦澀。以色黃綠者為佳,生用或蜜炙用。
【別名】冬桑葉,雙桑葉,霜桑葉,雙葉,鐵扇子。
【性能歸經】寒,苦,甘,歸肺,肝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平肝明目,用於風熱感冒,肺熱燥咳,發熱頭痛,汗出惡風,風熱及肝陽上擾,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應用】一般用5~10g。
1、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藥甘寒質輕,輕清疏散,雖疏散風熱作用較為緩和,但又能清肺熱、潤肺燥,故常用於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熱犯肺,發熱、咽癢、咳嗽等症,常與菊花相須為用,並與連翹、薄荷、桔梗等藥配伍。
2、肺熱咳嗽,燥熱咳嗽:本藥苦寒清洩肺熱,甘寒涼潤肺燥,用於肺熱或燥熱傷肺,咳嗽痰少,色黃而質稠,或乾咳少痰,咽癢等症,輕者可苦杏仁、沙參、貝母等配伍;重者可與生石膏、麥冬、阿膠等配伍。
3、肝陽上亢,頭痛眩暈:本藥寒,兼入肝經,有平降肝陽之效,故可用治肝陽上亢,頭痛眩暈,頭重腳輕,煩躁易怒者,常與菊花、石決明、白芍等藥配伍。
4、目赤腫痛,目暗昏花:本藥既能疏散風熱,又苦寒入肝能清洩肝熱,且甘潤益陰以明目,故常用治風熱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澀痛、多淚,常與菊花、蟬蛻、夏枯草等藥配伍;若肝腎精血不足,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常與黑芝麻同用;若肝熱引起的頭昏、頭痛,常與菊花、石決明、夏枯草等配伍。
5、咳血、吐血、衄血:本藥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與其他涼血止血藥配伍。
【用藥注意事項】肝燥者禁用。
【現代研究】主要含黃類:蘆丁,皮素,生物鹼,萜類,異橢皮苷,傘形花內酯,東菪素,東
苷等,有抑菌,降脂。
【附方】
《瘟病條辨》桑菊飲:桑葉8g, 菊花5g,杏仁,桔梗,蘆根各6g,連翹5g,薄荷,甘草各3g,治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舌苔薄白,脈浮數。
《醫門法律》清燥救肺湯:桑葉9g,石膏15g,人參(或沙參)3g,甘草3g,麻仁9g,阿膠10g,麥冬,杏仁,枇杷葉各9g。治燥熱傷肺,氣促,乾渴無痰或少痰,咽喉口鼻乾燥,舌乾苔少
《溫病條辯》桑杏湯:桑葉5g,杏仁10g,沙參12g,象貝母6g,香豉6g,梔皮6g,梨皮6g,主治外感溫燥,邪在肺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