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中,爸爸最終能順利地走出來嗎?正常情況下不可能!雖然結局是一個開放性的結局,觀影者可以用自己的想像來填充自己的結局。但我認為可能出不來了,因為,在那個社會背景下,韓國失業率很高,而基宇沒背景,沒人脈,在韓國這個階級意識嚴重的國家,幾乎很難翻身。而且就算基宇想要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他重考了四次,最好的情況下,第五次重考考上好大學,他還要學習好幾年畢業,畢業之後找工作,賺錢,攢錢。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遇,或者伯樂,很難賺到一大筆錢。再看看前保姆的老公在地下室待了四年,精神狀態就失常了,除非基宇爸爸有著異乎常人的能力,否則很難撐下去。
開頭自己暗示了,考了4次,拿張假文憑,信誓旦旦說提前拿到證書,其實他就是個白日做夢的窩囊廢,靠幻想和午夜雞湯給自己製造美夢,結局也一樣,沙發上做白日夢,幻想成為開大奔買豪宅的男一號,就算經濟不蕭條,他也不行。電影的大部分篇幅都表達了這樣一個現實:主角一家四口不是廢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社會能給他們機會,他們可以通過工作養活自己,從四個人在富人家的工作可以見得。然而實際情況是這個社會早已對底層關上了機會的大門,哪怕你有能力,也沒有機會施展。所以一家人只能糊糊紙盒子勉強度日,兒子只能通過頂班的形式去當家教,前任保姆離職的時候瞬間落魄。正因如此,電影的結局是兒子永遠無法向上攀登,更買不起那套房,住在地下室的老爸也無可能出來。畢竟,富人不會落入地下,窮人更別想爬上來。
這部電影和最近小丑的電影已經揭示了矛盾的存在,歷史永遠相似,只不過現在是更加撕心裂肺及徹底,一個人的命運,一類人的命運以及人類的命運,無可奈何,無法改變。爸爸說的話又不準, 爸爸明顯三觀不正,在那個被保姆發現的夜晚或者睡體育館的時候爸爸完全可以自首,這樣只有媽媽會死。欺騙就是欺騙,每個人都要為此負責。為什麼選擇讓男主人死了,這就要問編劇了。很多人直接選擇忽視這老幾位都是騙子啊。
原本的家裡的幫傭過得好好的,和主人雖然算不上什麼推心置腹其樂融融毫無隔閡的跨階級偉大友誼的朋友,但是好歹也做得蠻順利,總不至於鬧到死人的地步。為什麼換了這老幾位就不行了啊。說白了他們就是騙子啊,佔著不合自己能力的位置,騙取富人的信任做著寄生蟲,不想想怎麼踏實努力東山再起。整部電影沒有渲染過正當努力是多麼的不可能多麼絕望 所以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是在講階級隔閡呢?所以我覺得大餅哥最後激動殺人,是突然發現了,他們一家子寄生蟲如果按照騙子寄生蟲的節奏走下去,是永遠不可能出人頭地的,所以哀己不幸,怒己不爭,難以發洩,所以胡亂報復社會的行為。
這個電影處處都在說這家人的能力是合格的。一開始好基友說哥哥『你教英語怎麼也比混日子的大學生強』,哥哥一試課,太太立馬加薪了。妹妹因為家裡無錢不能報學習班,考不上藝術學院,但是ps技術手到擒來,藝術療法只用上網搜一下就爛熟於心,隨便設計一張名山便被社會經驗豐富的先生認為『這張名山的設計一看就很高級』。爸爸作為司機,開車技術純熟,即使多次因為想和富人做朋友而言語越界,先生都考慮到他服務得很好,所以又忍下來了。媽媽年輕時鐵餅運動的銀獎學,她可以在根本不知道雜醬面怎麼做的情況下,八分鐘做出一碗太太誇獎的面,這八分鐘裡她的家人還在風暴一般打掃戰場,可見心理素質之強。這家人最後鬧到要死人,跟他們『能力不足』完全沒關係。電影處處都在表現他們把富人一家服務得妥妥貼貼的。最後鬧到要殺人,恰好是因為能力完全足夠的一家人,要找到工作,居然只能去擠佔同階級的別的窮人的工作。底層階級為了一口飯撕起來。
這對應了電影開頭的兩點:1爸爸提到『1個保安職位有500個大學生搶』;2披薩店的工讀生請假了,哥哥馬上貼上去勸店主辭退工讀生,僱傭自己。並不是他們不工作,能力不足,而是當資本主義發展到末期,產能過剩,社會無法提供足夠的崗位,底層階層蛋糕過小導致的必然現象。韓國是一個財閥控制國家70%經濟的國家,總統都只是財閥的傀儡,這種社會形態無力改變。這和正處在把蛋糕做大的上升階段的中國國情完全不同,你不能用你在中國生活的經驗去看待這家人『有手有腳為什麼不工作』的問題。另外,電影並沒有給這家人洗白。事實上電影中期就明明白白說了,『錢就是熨鬥,把一切都燙平了』『我要是有錢,我也很善良』。底層的兩家人為什麼鬥得你死我活?因為工作崗位就這麼多,哪怕你能力足夠也得不到,為了生存,只能鬥,甚至詐騙。如果他們都像傻太太一樣,善良、輕信,這種『體面』會讓他們餓死。有錢人因為有錢,越發體面。底層卻因為無錢,無上升渠道,最終在無盡的漩渦裡越陷越深。這個現象不論是現實,還是其他作品,都是常見的。至於為什麼要安排爸爸殺了先生,意圖很明顯:通過前面種種鋪墊,爸爸終於意識到,底層為了一丁點蛋糕廝殺是沒有意義的,真正的敵人是資產階級。
這部電影你要結合韓國的國情去看。導演的意圖本來就是要揭露階級矛盾。如果富人必然『為富不仁』,窮人必然『善良勤勞』,那主角一家固然是『完美的受害者』,可這種故事實在太淺顯且虛假了。富人為什麼體面?因為底下人只要不越線,他們不在乎誰服侍他們,大不了換了就是,無所謂。而窮人,『500個大學生搶1個保安的職位』,只能無所不用其極。用媽媽的話說:『我如果有錢,我也很善良。』他們就是壞,可是他們不壞,就生存不下去。如果你有一點相關的生活經驗,和一些底層的小商販打過交道,你就會發現他們真的『精壞精壞』的。因為他們不壞,就生存不下去。這才是最讓人窒息的,這也是電影的深度所在。這家人之前試圖和主人做朋友。爸爸說『我只是載著一個孤獨的男人』『你還是很愛太太吧』之類的話,包括在誣陷女傭事件中,爸爸試圖拉女主人的手安慰她。甚至後來他們一家人幻象和主人聯姻。
窮人以為找到了上升渠道,和富人是平等的,但富人回家以後,他們只能像蟑螂一樣躲在桌子底下,聽著富人討論他們身上的『窮味』。這是爸爸第一次意識到,他們之間的階級壁壘不可打破。而暴雨淹沒了他們的家,富人太太卻還在討論『雖然露營泡湯了,但我們還可以開爬梯』,並厭惡地打開車窗透氣。這是爸爸第二次意識到階級壁壘的存在,這個鏡頭他的表情已經很可怕了。當女兒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妻子正在和持刀暴徒搏鬥,兒子已然頭破血流的時候,富人沒有一個人上前幫忙,主人一家還不停要求他馬上開車送暈倒的小少爺去醫院。此時富人做了一個非常誇張地掩鼻的動作,再次提醒了爸爸,他們是『窮人』,有『窮味』,他們和富人永遠不平等。這是第三次爸爸意識到階級壁壘的存在,並作出了無效的反擊。味道只是一個象徵,它可以是葡萄曬乾的味道,是破抹布的味道,是地下室的味道,甚至不僅僅是味道,是體態,是衣著,是神情,是『窮味』。味道存在的意義,在於點明:富人眼裡,窮人跟他們是有界限的,不能越界。這也是男主人反覆強調的。而且這一家人,面對階級壁壘,採取了三種不同的態度。兒子選擇去地下室殺人滅口,象徵有些底層選擇繼續同底層廝殺。女兒選擇去送飯,象徵有些底層雖然不知道怎麼解決問題,但希望底層之間相互和解。爸爸選擇殺主人,象徵有些底層覺醒了,但匹夫之勇有什麼用呢?再往下,導演便不能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