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遭遇一些意外和困難。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稀鬆平常,然而對孩子來說,可能會因為害怕、緊張,恐懼而變得情緒失控,哭鬧不止。
有甚者,情緒反應激烈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破壞行為。
如果不能幫助孩子及時疏導和正確發洩情緒,不僅不能解決孩子所面臨的困難,還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心理陰影,再碰到類似的事情時,他們依然會被情緒所控制。
我們應該重視對孩子情緒的引導和教育。
看到一個視頻,安徽合肥一個5歲的小男孩,手指被卡住了,家人取不下來,於是帶小孩到消防隊求助。
看到消防員叔叔拿著工具時,男孩擔憂地問:&34;
消防員連忙安慰說:&34;
可是,男孩還是忍不住擔心,聲音帶著顫抖,說:&34;。
消防員一邊忙活著幫小男孩取鐵環,一邊安慰男孩不怕不怕,可是小男孩帶著哭腔,撇著小嘴說:&34;
話匣子一打開,沒完沒了地說個不停了。不過,雖然碎碎念,小男孩穩穩地坐著,讓伸平手就伸平手,非常配合著消防員,還不忘提醒叔叔:&34;
男孩說話時,顯得倒是沒那麼緊張了。
媽媽是在忍不住男孩的絮叨,一把捂住了男孩的嘴,阻止男孩再繼續說話。結果,恐懼又回到男孩臉上,他撇著小嘴,一副馬上就要哭出來的樣子。
其實,小男孩變身話嘮,也是釋放緊張情緒的一個過程。通過和消防員叔叔說話,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不緊張了,才能更好的配合消防員,儘快地把手指頭拿出來。
媽媽不應該用手捂住男孩的嘴巴,情緒得不到宣洩了,恐懼又回到了男孩的臉上。
尹建麗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孩子的忍耐力是驚人的,只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他們多半會以比較平和的心態面對困難。
這裡的正確引導,也包含了如何引導孩子釋放情緒。
首先:教孩子認識不同的情緒
想要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和引導,就要先讓孩子認識高興、憤怒、恐懼、悲傷這些不同的情緒;
他們需要認識嫉妒、惱火、難過、興奮;需要認識喜悅、愛、快樂和孤獨,需要認識感受、體驗和覺察等等。
兩個小方法能夠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1. 畫畫
方法很簡單,不需要什麼技巧。簡單地畫一個圓,和孩子一起把高興的表情填進去,讓孩子觀察,人在高興時,眼睛會怎麼樣,嘴巴會怎樣,臉上是什麼表情。
類似的,憤怒時的表情,生氣時的表情,通過畫畫,和孩子一起討論人在各種情景下所對應的情緒種類。
2. 讀繪本
通過閱讀圖畫書幫助孩子認識、管理情緒,是非常直觀、有趣的方法。這裡可以推薦一套《我的情緒小怪獸》
這本書裡,情緒是有生命的小怪獸,每一個情緒都有自己的顏色,孩子們通過情緒小怪獸,在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畫面中,認識自己最基本的情緒,並學著疏導情緒。
其次:交給孩子如何發洩情緒
孩子的自控力比較差,當情緒來了時,他們不僅不懂得如何控制,還有可能會因為沒有得到及時的關注而大哭大鬧。
當孩子感覺害怕,緊張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應該鼓勵他們適當地把情緒宣洩出來。
比如,就像視頻中的男孩,可以向別人傾訴,在傾訴的過程中,情緒就會慢慢的下來。
另外,可以通過畫畫等做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情緒,也可以交給孩子深呼吸來緩解情緒。
再次:承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因為某件事感覺到焦慮,害怕,甚至是緊張的時候,我們應該承認並接受孩子的感受。比如,當孩子感到害怕,如果我們此時安慰她:&34;這樣的話大概是不起作用的。
對於孩子來說,他感覺害怕,就一定是害怕,如果我們說與孩子感受相反的話,孩子會因為得不到理解,而更害怕。
有效的做法,應該是承認他的感受並映射出情感,我們可以說:&34;
最後,與孩子共情
共情是一種能真誠地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做出回應,而又不被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所感染的能力。
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處理他們憤怒、恐懼,但是我們自己不能變的憤怒、恐懼。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儘早對孩子進行情緒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認識情緒,在孩子遇到困難,產生焦慮、害怕等消極的情緒時,要承認他們的感受並學會共情,引導他們把情緒發洩出來,這樣才會儘快幫孩子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