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30日訊,幼兒園、中小學教室是孩子們在住宅之外的主要活動空間,這幾天,霧霾橫行北方多地,教室空氣品質也讓家長們揪起了心。然而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小學校設計規範》、《學校衛生綜合評價》等標準中,對室內PM2.5沒有要求,教室空氣汙染面臨著監管無據的局面。
圖文無關
記者查閱發現,目前教室建設階段執行的是《中小學校設計規範》,其中對空氣品質要求是按《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和《民用建築工程室內環境汙染控制規範》執行;教室使用階段日常監管主要依據《學校衛生綜合評價》。而恰恰這幾項標準中,對家長們關注的室內可吸入顆粒物PM2.5沒有監測、淨化要求。
也就是說,由於教室在設計、驗收環節沒有PM2.5這一指標約束,相應的監測、淨化裝備不用考慮就能拿到「出生證」;而在實際使用中,霧霾屢屢發生,學生眾多的教室如何監管空氣汙染,也面臨著沒有標準、設備又進不了政府採購目錄的尷尬局面,學校對此也是有心無力。
據了解,目前在北京個別教室安裝空氣淨化器的主要途徑是家長集資、自願捐贈給學校使用。但由於無標準可依、產權歸屬、保養維護、調班換教室等問題影響,更多的家長停留在討論階段。學校是學生安全的責任人,使用過程中的另一個現實約束就是用電荷載。
同樣注意到這一問題的還有空氣淨化器行業。這幾天,隨著北京霧霾警報的升級,兒童淨化器品牌「三個爸爸」分別向住建部、質檢總局和衛計委致函,建議儘快啟動教室室內空氣品質相關標準的修訂程序,《民用建築工程室內環境汙染控制規範》中增加PM2.5為驗收時室內環境汙染濃度檢測項目;《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學校衛生綜合評價》中增加PM2.5為室內空氣品質檢測項目。同時增加霧霾天氣主要汙染物PM2.5限量指標,劃分不同等級,各地區的教室PM2.5監測、空氣淨化設備可分為必須配置、建議配置、不用配置三個等級。讓空氣淨化裝置成為重汙染地區的標準配置。
室內環境與室內環保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就此表示,倘若標準修改了,教室從設計之初、建成之始就能有空淨裝置,淨化器進不進教室就不是問題了;而對存量教室,有了日常監管要求和標準,淨化器就可以名正言順進入公共採購目錄,使用財政資金統一添置,也解決了家長們霧霾天的揪心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