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正值疫情爆發階段,曾經繁忙的海灣逐漸趨於平靜。美國鯨魚學家阿里·弗裡德蘭德(Ari Friedlaender)剛完成了南極的鯨魚研究。返回美國時,驚奇地發現原本在海灣上的遊輪和前往度假的車輛全都不見了。
年初正是座頭鯨從墨西哥來到加州中部的時間,蒙特雷灣水域原本是最受歡迎的沿海休閒勝地,因為疫情人類活動變少,水域變得平靜,弗裡德蘭德認為這是一次研究海洋動物的最佳時機。
進入海灣時,剛好是座頭鯨靠沙丁魚和鳳尾魚增肥的時間。他迅速從頭鯨魚身上取了肉樣本。利用樣本來研究它們的激素水平,因為激素的高低會隨著海洋哺乳動物的心理壓力而變化。
疫情為科學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研究環境,解決了許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類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生物的世界?
海洋正在遭受噪聲汙染
噪音汙染對人類的影響不言而喻,對動物的影響其實一點也不比人類少。隨著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化推動航運運輸量的急劇增加,海洋的噪音汙染也隨之而來。
當我們人站在甲板上,只能聽到水下低沉的聲音,而在水下,那些聲音可以環繞大陸架,深入到蒙特雷海底峽谷。
與光的傳播不同,聲音可以在水中高速傳播。在蒙特雷灣數千尺深的水下,科學家安裝了水聽器,可以檢測到海洋表面正在下雨。即使在一公裡以外,用來石油勘探的低頻噴杆,也可以徹底殺死海洋食物鏈最底端的浮遊動物——磷蝦。
海軍的聲吶能將喙鯨引起栓塞,為了逃避脈衝喙鯨不得不迅速上升。而貨櫃船這樣的低噪音交通工具,就能把鯨魚的聲音完全淹沒。為了避免過往船隻的噪音,海洋動物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除了鯨魚外,聽覺壓力會影響到其他的海洋動物。比如魚類、海豹、魷魚,甚至像牡蠣這樣的簡單生物也不能倖免。船舷外的馬達讓雀鯛反應遲鈍,不能靈敏地聞到捕食者的氣味;響亮的聲音會導致扇貝變形,生存率降低……...
理解不同的聲音如何傷害個體是非常複雜的。快艇和舷外發動機會發出刺耳的高音,而大型商用船(如油輪和大型貨船)會產生低音的嗡嗡聲,就如同城市的噪音。
可能對一個物種有害的聲音對另一種是完全聽不見的,比如藍鯨使用低於人類聽到的頻率進行交流,而海豚可以使聲音高出我們的聽力範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大多數海洋噪聲研究都是在實驗室或是海水中進行的。
疫情使海洋「沉默」
科學家富納特(Fournet)致力於研究熱帶生態學,一直在研究大型船隻的噪聲對該地區的座頭鯨交流的影響。
他的團隊與佛羅裡達州的大沼澤公園合作,將水下聽音設備放置於沼澤之中。今年遊船和觀鯨活動被迫取消,研究有著前所未有的順利。
1976年,科學家們在內部通道找到一段安靜的時間來傾聽鯨魚的聲音,當時瀕臨滅絕的座頭鯨的數量急劇下降到大約250頭,而現在已經上升到3000-5000頭。
這意味著,對於70年代到現在出生的鯨魚來說,2020年將是它們第一次度過平靜的夏天。也是第一次有更健康數量的鯨魚在不受科學家幹擾的情況下交流。
座頭鯨一直以聲音優美而聞名,當它們發出「mo」的咆哮聲,聽起來像是水滴,發出「嗚嗚」就像是在笑,它們的呼叫像是玻璃的「吱吱」聲。
今年,富納特在阿拉斯加的觀鯨之都——朱諾,裝了水聽器。目的是了解鯨魚在沒有人類和噪音機器的情況下的對話狀態。以往都因為太吵,根本聽不到座頭鯨的聲音。
通過研究,他的團隊懷疑鯨魚傳聲形狀已經因為噪音而改變,鯨魚為了不被淹沒掉聲音,會使用更複雜的交流方式。
如何減輕鯨魚的壓力?
眾所周知,慢性壓力對人和對動物同樣危險,會抑制生長、繁殖和免疫系統功能,導致過早死亡和種群數量下降。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噪聲會增加鯨魚的壓力。
人類的「沉默」可以讓海洋動物過上幸福的生活嗎?
在美國911事件後,船舶和空中交通停滯。兩位科學家恰好停留在海洋之中。當海水變得寂靜無聲,研究人員在收集的鯨糞之中發現因為噪聲而變高的壓力激素有顯著的下降。
當經濟重新步入正軌後,噪音的水平隨之上升,科學家發現動物的壓力反彈了。
科學家弗裡德蘭德預計,他這次研究結果將與911事件之後的科學家們所得出的結果相似。
但是,由於兩次船舶通航關閉時間並不完全相同,這次的結果會更加複雜。
在911 襲擊事件發生之後,船舶、空中交通等等一切都停止了。而今年,在蒙特雷灣和其他地方,只有小船和油輪停了下來,海上運輸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