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使海洋平靜,讓70年代後出生的鯨魚,首次度過健康的夏天

2020-08-15 怪羅科普


年初正值疫情爆發階段,曾經繁忙的海灣逐漸趨於平靜。美國鯨魚學家阿里·弗裡德蘭德(Ari Friedlaender)剛完成了南極的鯨魚研究。返回美國時,驚奇地發現原本在海灣上的遊輪和前往度假的車輛全都不見了。

年初正是座頭鯨從墨西哥來到加州中部的時間,蒙特雷灣水域原本是最受歡迎的沿海休閒勝地,因為疫情人類活動變少,水域變得平靜,弗裡德蘭德認為這是一次研究海洋動物的最佳時機。

進入海灣時,剛好是座頭鯨靠沙丁魚和鳳尾魚增肥的時間。他迅速從頭鯨魚身上取了肉樣本。利用樣本來研究它們的激素水平,因為激素的高低會隨著海洋哺乳動物的心理壓力而變化。

疫情為科學家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研究環境,解決了許多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類活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海洋生物的世界?

海洋正在遭受噪聲汙染

噪音汙染對人類的影響不言而喻,對動物的影響其實一點也不比人類少。隨著半個世紀以來全球化推動航運運輸量的急劇增加,海洋的噪音汙染也隨之而來。

當我們人站在甲板上,只能聽到水下低沉的聲音,而在水下,那些聲音可以環繞大陸架,深入到蒙特雷海底峽谷。

與光的傳播不同,聲音可以在水中高速傳播。在蒙特雷灣數千尺深的水下,科學家安裝了水聽器,可以檢測到海洋表面正在下雨。即使在一公裡以外,用來石油勘探的低頻噴杆,也可以徹底殺死海洋食物鏈最底端的浮遊動物——磷蝦

海軍的聲吶能將喙鯨引起栓塞,為了逃避脈衝喙鯨不得不迅速上升。而貨櫃船這樣的低噪音交通工具,就能把鯨魚的聲音完全淹沒。為了避免過往船隻的噪音,海洋動物改變了自己的生存方式。

除了鯨魚外,聽覺壓力會影響到其他的海洋動物。比如魚類、海豹、魷魚,甚至像牡蠣這樣的簡單生物也不能倖免。船舷外的馬達讓雀鯛反應遲鈍,不能靈敏地聞到捕食者的氣味;響亮的聲音會導致扇貝變形,生存率降低……...

理解不同的聲音如何傷害個體是非常複雜的。快艇和舷外發動機會發出刺耳的高音,而大型商用船(如油輪和大型貨船)會產生低音的嗡嗡聲,就如同城市的噪音。

可能對一個物種有害的聲音對另一種是完全聽不見的,比如藍鯨使用低於人類聽到的頻率進行交流,而海豚可以使聲音高出我們的聽力範圍。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大多數海洋噪聲研究都是在實驗室或是海水中進行的。

疫情使海洋「沉默」

科學家富納特(Fournet)致力於研究熱帶生態學,一直在研究大型船隻的噪聲對該地區的座頭鯨交流的影響。

他的團隊與佛羅裡達州的大沼澤公園合作,將水下聽音設備放置於沼澤之中。今年遊船和觀鯨活動被迫取消,研究有著前所未有的順利。

1976年,科學家們在內部通道找到一段安靜的時間來傾聽鯨魚的聲音,當時瀕臨滅絕的座頭鯨的數量急劇下降到大約250頭,而現在已經上升到3000-5000頭。

這意味著,對於70年代到現在出生的鯨魚來說,2020年將是它們第一次度過平靜的夏天。也是第一次有更健康數量的鯨魚在不受科學家幹擾的情況下交流。

​座頭鯨一直以聲音優美而聞名,當它們發出「mo」的咆哮聲,聽起來像是水滴,發出「嗚嗚」就像是在笑,它們的呼叫像是玻璃的「吱吱」聲。

今年,富納特在阿拉斯加的觀鯨之都——朱諾,裝了水聽器。目的是了解鯨魚在沒有人類和噪音機器的情況下的對話狀態。以往都因為太吵,根本聽不到座頭鯨的聲音。

通過研究,他的團隊懷疑鯨魚傳聲形狀已經因為噪音而改變,鯨魚為了不被淹沒掉聲音,會使用更複雜的交流方式。

如何減輕鯨魚的壓力?

眾所周知,慢性壓力對人和對動物同樣危險,會抑制生長、繁殖和免疫系統功能,導致過早死亡和種群數量下降。科學家通過研究認為噪聲會增加鯨魚的壓力。

人類的「沉默」可以讓海洋動物過上幸福的生活嗎?

在美國911事件後,船舶和空中交通停滯。兩位科學家恰好停留在海洋之中。當海水變得寂靜無聲,研究人員在收集的鯨糞之中發現因為噪聲而變高的壓力激素有顯著的下降。

當經濟重新步入正軌後,噪音的水平隨之上升,科學家發現動物的壓力反彈了。

科學家弗裡德蘭德預計,他這次研究結果將與911事件之後的科學家們所得出的結果相似。

但是,由於兩次船舶通航關閉時間並不完全相同,這次的結果會更加複雜。

在911 襲擊事件發生之後,船舶、空中交通等等一切都停止了。而今年,在蒙特雷灣和其他地方,只有小船和油輪停了下來,海上運輸仍在繼續。

相關焦點

  • 七八十年代,農村裡沒有空調和風扇,在大夏天是如何度過的?
    摘要:「我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過去農村沒電的年代,夏天如何度過?文/農夫也瘋狂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就是三九天,而最熱的時候就是三伏天了。在三伏又數中伏是最熱的。有些年輕人說,進入到了夏天以後,就全靠空調來「續命」了,有些人還說「我們的命都是空調給的」。那在過去農村裡沒有電的年代,夏天如何度過的呢?農夫是70後,也經歷過沒有電的時代。在我們村裡是在90年代的時候才開始通電的。然後就開始有人購買電器產品了,當時都是小型的黑白電視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才會捨得購買電扇。其中有些是吊在屋頂的,有些是坐式的搖頭風扇。
  • 鯨魚數量反彈有益海洋生態系統
    大型鯨魚數量的增加對保持海洋環境健康十分主要。一項新研究指出,鬚鯨和抹香鯨數量的回彈有助於強健全球海洋生物網。一直以來,人們對鯨魚的生態角色和重回海洋可能對漁業產生的影響爭論不休。科學家注意到,許多大型鯨魚的種群數量開始增加。但很多人並不同意這會對海洋生態產生影響。
  • 鯨魚噴出水柱成分 或可顯示其健康狀況
    來源: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遷徙途中的鯨魚噴出的水柱,發現從中檢出的呼吸道微生物群狀況是反映鯨魚健康狀況的一個潛在指標。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鯨魚罕見造訪蒙特婁老港,來了就不走了
    Network)的協調員羅伯特·米肖(Robert Michaud)說:這是非常非常罕見的,據當地海洋生物學家所知,這是座頭鯨首次進入蒙特婁的水域。在蒙特婁老港呆了 3 天米肖說,不清楚這條鯨魚為什麼會沿著這條路線走,有可能是因追隨魚類而來到這裡。他說,雖然是海洋動物,但鯨魚可以在淡水中生存,不過蒙特婁周圍的食物和水都不那麼 「健康」。疫情期間老港的船少了很多,,但還是有船隻在航行,米肖說,所有船隻必須和鯨魚至少保持100米的距離,否則會被罰款。
  • 人被鯨魚吞掉後,還有生還的機會嗎?帶你進鯨魚的肚子裡看個明白
    人被鯨魚吞掉後,還有生還的機會嗎?帶你進鯨魚的肚子裡看個明白看似平靜的海面,其實暗藏著各種危機,在海洋中生活著各種各樣的生物,其中也不乏一些兇猛的水生動物,在海洋中生活的鯊魚就是其中之一,它們對血液的感知十分敏感,古往今來,也不斷有人在海洋中被鯊魚襲擊,喪命於鯊口的也不在少數,如果被鯊魚盯上,那也是兇多吉少。
  • 澳大利亞研究:鯨魚噴出水柱成分或可顯示健康狀況
    新華社雪梨8月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遷徙途中的鯨魚噴出的水柱,發現從中檢出的呼吸道微生物群狀況是反映鯨魚健康狀況的一個潛在指標。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澳大利亞研究:鯨魚噴出水柱成分或可顯示健康狀況
    新華社雪梨8月9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遷徙途中的鯨魚噴出的水柱,發現從中檢出的呼吸道微生物群狀況是反映鯨魚健康狀況的一個潛在指標。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虎鯨是海洋霸主,但是它不是最龐大的,海洋中有5種鯨魚比它龐大
    說起虎鯨,大家應該都不是很陌生,畢竟這種生物名聲很大,它可是海洋霸主,虎鯨體長可達10米,體重可達10噸,在海洋中也算是一個小巨無霸了,所以虎鯨在海洋中幾乎可以橫行霸道,就連和虎鯨同為頂級食肉動物的大白鯊、地球有史以來最大的動物藍鯨都是虎鯨的獵殺對象,虎鯨之強可見一斑。
  • 後疫情時代,海洋垃圾問題亟待答案……
    短短100米的範圍內就拾獲近70個口罩。法國的一個環保組織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他們在地中海清理垃圾時,發現漂浮在海洋裡的口罩、乳膠手套、洗手液瓶等廢棄防護用品越來越多。疫情引發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的急劇增長,據該組織估算,如果這些口罩無法得到妥善處置,地中海海域廢棄的口罩數量將會超過水母!
  • 自從知道鯨魚博物館後,就再也不想去海洋館看鯨魚了
    它出生時能有多重?本是同科為何要捕殺海豚?又如何從一個瀕危物種發展成人丁興旺?人人都愛殺人鯨,但又有誰真正了解呢,來鯨魚博物館你將有所收穫,不虛此行。這是個科學與魔法的完美組合!巨大骨架懸掛在博物館天花板上,將這種海洋哺乳動物的脊椎結構完整呈現眼前,你甚至能清晰比較出人類手掌與虎鯨鰭骨之間的相似,進而通過圖示了解達爾文進化論的偉大。
  • 鯨魚噴出水柱成分 或可顯示其健康狀況
    【每日科技網】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校研究人員收集並分析了遷徙途中的鯨魚噴出的水柱,發現從中檢出的呼吸道微生物群狀況是反映鯨魚健康狀況的一個潛在指標。相關論文已發表在英國《科學報告》雜誌上。
  • 鯨魚的「鬍子」是何時出現的?
    在11月29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們首次描述了生活在大約3300萬年前的鯨魚Maiabalaena nesbittae。通過使用新方法分析收藏在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化石,他們確定了這頭沒有牙齒的、15英尺的鯨魚,可能並沒有鯨鬚,展示了現代鬚鯨和其祖先的中間狀態。
  • 研究人員拍下小鯨魚出生後呼吸第一口空氣(圖)
    中新網7月23日電 綜合外電23日報導,研究人員近日拍下了一張據信是一頭小鯨魚出生後呼吸第一口空氣的照片。  研究人員上周在澳大利亞寧格羅暗礁群附近乘小船跟蹤觀察一隻駝背鯨時,正好碰到了它產仔的一幕。
  • 科學家新發現,鯨魚起初或在陸地生活,並非是在海洋中!
    深扒鯨魚的進化史,發現它最開始不是海洋霸主,是陸地「王者」!提到海洋我們會同一時間想到鯊魚、鯨魚的存在,因為它們在海洋當中是一個巨型的存在。大約在5000萬年前,鯨魚並非是生活在海洋當中,而是在陸地生活生活,因為環境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鯨魚上的食物越來越少,導致它們逐漸進入了海洋當中。在短短的時間內讓鯨魚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也是一種最大的哺乳動物,那麼它究竟是怎樣一步步的成為現在這般模樣呢?
  • 小鯨魚因海洋汙染死去
    新聞:騰訊21日消息,紀錄片《藍色星球II》近期熱播,該片有一催人淚下的片段:剛出生的小鯨魚因海洋汙染而死亡,母親帶著它的屍體,一連幾天都不肯放開。現在,「海洋生物被迫與塑料共存。領航鯨的大腦很發達,它們能感受到情緒,失去孩子的悲傷在整個家族蔓延開來」。
  • 探秘海洋霸主的獨特進化史,鯨魚家族的祖宗原來像一頭狼
    鯨魚家族如此龐然大物的體型是如何進化而來的呢?作為溫血動物的哺乳類大型動物,是如何脫離陸地而適應了海洋的環境呢?它的陸地祖先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動物呢?這期小編帶大家穿越時空前往5000萬年前,去領略一番鯨魚家族的進化史。
  • 在海洋中,鯨魚是如何給後代哺乳的?
    那麼,問題來了,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魚是如何給鯨魚寶寶哺乳的呢?我們簡單的來科普一下這個問題。鯨魚的哺乳方式鯨是鯨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我們常說的藍鯨、虎鯨、海豚等都是該目下的成員,而且鯨是少有的水生的哺乳動物。關於鯨的下水,還要從5000萬年前說起,最早它們的祖先還是一種四足行走的陸地爬行動物,它就是巴基斯坦古鯨。
  • 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年代文
    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年代文現在小說已經成為當代大多數人所消遣時間的興趣愛好,小說的類型豐富多彩,小編最近看了年代文,覺得非常不錯,想給各位強烈安利一波和排雷。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哦!重生70大饑荒年,她空間精米香肉堆千斤,幫全村度過天災!
  • 青島鯨魚出沒,防鯊網在?海洋世界跑出來的?鯊魚還是鯨魚
    青島鯨魚出沒,防鯊網在?從海洋世界跑出來的? 對於洗海澡的安全問題,三浴管理辦公室劉主任表示:「此次發現小型鯨魚的水域距離三浴較遠,水域較深,再者鯨魚特性一般不會攻擊人類或到淺水區。」 浴場與防鯊網廠家聯繫後,得到回覆:防鯊網的材質為強度尼龍材料,投放浴場是按縱深梯次投放,全面覆蓋,理論上對鯨魚有阻礙纏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