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海洋生態研究組織OceanAsia發現,在香港大嶼山西南水域的沙灘上,湧現大量口罩垃圾。短短100米的範圍內就拾獲近70個口罩。
法國的一個環保組織也經歷了同樣的事情,他們在地中海清理垃圾時,發現漂浮在海洋裡的口罩、乳膠手套、洗手液瓶等廢棄防護用品越來越多。
疫情引發對口罩等防疫物資需求的急劇增長,據該組織估算,如果這些口罩無法得到妥善處置,地中海海域廢棄的口罩數量將會超過水母!
它們有的靜靜躺著
有的漂浮在海裡
有的是從海裡衝到岸上來的,夾雜著沙礫和貝殼。
在美麗的海灘上,原本充滿歡聲笑語的海灘上,你搶都搶不到的N95,在這裡隨處可見。
地球可能已經沒有無汙染的海洋了
在最近幾十年,人類每年生產大約3億噸的塑料。2002年到2012的十年間,人類產生的塑料垃圾比整個20世紀都要多。
銀河系有4000億顆恆星,而我們的海洋中存在5.25萬億塊塑料,是銀河系恆星總數的13倍以上。
有科學家發現,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的最深處,研究發現,世界上最深的6個海溝中,80%的片腳類動物的消化系統內,都存在塑料纖維和顆粒。
可以說,人類可能已經沒有一片海洋,是完全乾淨的。
海洋垃圾的新聞不少,
但現實其實更殘酷
海洋垃圾的新聞不少,可現實更多,更殘酷——海洋中的塑料每年估計會葬送數百萬隻海洋動物。已知近700個物種包括珍稀種類備受其害。
誤食海洋垃圾,被纏繞,是海洋生物受到的直接影響。
我們似乎漸漸對肚子裡全是垃圾的死亡海龜不感到陌生,一次次看到海洋動物因為垃圾掙扎著死去……
這是一隻赤魟,它的嘴被一隻魚鉤勾住,而魚鉤的另一端纏著一個銀色氣球的鋁膜。被塑料勒住導致生長嚴重畸形,卻還頑強活著的海龜。
信天翁的腹中全是無法消化的塑料。
這是一頭擱淺的鯨魚,在它的肚子裡發現了16個塑膠袋,4個香蕉植物園用袋以及各式其他塑料包裝件,總和有整整80斤重。
它因為吞下了太多的塑膠袋,胃裡充滿了這種垃圾,有的塑料垃圾甚至已經開始鈣化了,根本無法進食。
這不是它們應有的樣子啊,它們是海洋的霸主,本該在廣闊的海洋自由遨遊。
可如今,霸主不是從前的霸主,海洋也不是曾經的海洋。
我們都知道,凡事皆有後果。扔向海洋的垃圾,通過食物鏈層層上升,最終會回到人類的餐桌。
後疫情時代,
海洋垃圾問題仍然等待一個答案
人類短期的居家隔離,也許可以還自然一片喘息的空間,但社會機器的運行畢竟需要回到正軌。
後疫情時代,舊的環境問題仍然存在,而新的問題層出不窮,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節點上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便顯得尤為重要。
也許你痛恨過往。工業時代的滾滾車輪碾過安詳的土地,將人類解決不了的垃圾困擾一股腦拋向海洋。便利與發展的背後隱藏著尚待解決的問題,人與自然在拉鋸中走向對立。
也許你憂心現在。即便是有人邁開行動的腳步,也始終遭至懷疑,這般微小的改變是否能夠推動質的變化。
也許你也在憧憬未來。人與自然呼吸共融,萬物鮮活恣意地生長,海洋重回潔淨,溫存地撫摸著這顆星球的每一片海岸。
圖片來源:bbc
無論你懷揣著什麼心情看待世界,我們都必須以客觀的心態正視海洋垃圾汙染的現狀。
海洋,這片遠古以來一直緘默守護著萬物生息繁衍的蔚藍之境,正在被塑料垃圾所侵擾,慢慢失去它原本的顏色。
總有人,要行動
2014年,「守護海岸線」公益項目誕生,2015年,首批12個監測點正式開始監測。
2017年,新的夥伴加入「守護海岸線」項目海洋垃圾監測大家庭,17個監測點克服重重困難,完成這一年的監測任務。
2019年,監測點數量激增至55個,終於實現沿海省份全覆蓋。
6年來,監測點一度面臨資金人手短缺,監測難以為繼的重重困難,但依舊堅持了下來。
用撿起的每一片垃圾,記錄的每一個數據,為大眾揭示海洋垃圾汙染的嚴峻現狀。項目希望以最直觀的數據為支撐,描繪中國海洋垃圾汙染的真實版圖。
作為目前我國唯一定期定點監測海洋垃圾,收集海洋垃圾數據的監測網絡項目,守護海岸線希望以科學的監測與研究方法,為補充中國海岸線垃圾數據、支持政府相關環保政策的制訂、根治源頭垃圾,尋找解決方案。
你的力量很大。在這個時代,看著這一切的發生,我們無法只顧自己的安逸。那些廣闊海洋中的生命,都與我們息息相關。
一個人很渺小,能做的事情很少,他無法阻止海嘯也無法掌控颶風;一個人能改變很多事,你隨手丟棄的一個塑膠袋,就有可能讓一隻海龜窒息;
一個人的力量也可以很大,可以保護自己愛的人,可以照顧好身邊的事物;一個人可以改變世界,就像一滴滴水,匯聚成了汪洋大海。
做好垃圾分類,不亂丟口罩。環保購物,用布袋代替塑膠袋。儘可能少使用一次性餐具,節約水、節約電、節約食物……
從自己的點滴做起,你的力量很大,世界需要你。
來源:好公益平臺、鳳凰公益
編輯 | 張萌
審核 | 吳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