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分布及生態影響研究亟須開展

2021-01-19 人民網

原標題:追蹤海洋塑料

  圖片來源:Bob Daemmrich

  那些說塑料不會成為海洋問題的人們需要再次看一下這些證據。

  位於美國夏威夷大島一端的卡米羅海灘是一個遙遠的熱帶海岸。它有著白色的沙灘和巨浪,而且無法通過陸路到達。實際上,卡米羅海灘擁有牧歌般的熱帶海灘應具備的大多數條件。不過,這裡有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它常常布滿了塑料。

  在洋流和當地漩渦的共同作用下,瓶子、漁網、繩子、鞋和牙刷等各種垃圾被衝到這裡。一項在2011年開展的研究稱,最上面的沙層按重量計算有30%是塑料。它被稱為世界上最髒的海灘,並且觸目驚心而又直觀地展現了人類到底向全球海洋傾倒了多少塑料碎屑。

  從北極到南極,從地表到沉積物,科學家在見到的每一個海洋環境中都發現了塑料。人類產生的其他碎片會腐爛或者鏽掉,但塑料會持續存在多年,從而殺死動物、汙染環境並且破壞海岸線。一些估測數據顯示,塑料佔到海洋垃圾的50%~80%。

  到底有多少塑料

  如果說調查海洋表面的塑料是一項昂貴且艱難的工作,那麼在海洋底下開展調查更是難上加難:研究人員缺少來自從未被探索過的深海大面積區域的樣本。即便能調查所有這些區域,由於塑料濃度通常很低,他們也不得不測試大量海水以獲得可靠結果。因此,研究人員被迫對此進行估測和推斷。

  在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由在雅典喬治亞大學研究垃圾管理的Jenna Jambeck領導的團隊估測了沿海國家和地區產生的垃圾數量以及有多少塑料最終進入海洋。該團隊獲得的數據是:每年480萬~1270萬噸。這大體相當於5億個塑料飲料瓶。不過,她的估測將丟失或傾倒在海裡以及所有已經出現在沿海區域的塑料排除在外。

  為解決該問題,一些研究人員進行了拖網作業,看能利用帶細孔的網撈起多少塑料。去年,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海洋學家Erik van Sebille和同事發表了一批最大規模的此類數據。他們整合了來自11854張拖網的信息,從而產生了漂浮在海洋表面或附近的小塑料碎片的「全球清單」。這些拖網覆蓋了除北極以外的每一片海洋。

  據他們估測,2014年共有15萬億~51萬億片微型塑料漂浮在海洋中,總重量達到9.3萬~23.6萬噸。不過,這些數字向科學家展示了一個問題。對海洋表面全部塑料的估測只是Jambeck估計的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數量的一小部分。那麼,其他的塑料在哪裡?「這是個大問題,並且很難解決。」Jambeck表示。

  研究人員正試圖尋找答案。目前,Jambeck正在利用一個名為「海洋碎片追蹤器」的手機應用程式。它提供了一種在用戶發送關於其碰到的垃圾的信息時將海量數據集中起來的方法。Jambeck還在開展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個項目,目標是建立海洋垃圾項目的全球資料庫。

  塑料帶來何種危害

  研究人員知道,海洋塑料會傷害動物。「幽靈漁撈」用具會困住並殺死上百種動物,從烏龜、海豹到鳥類無一倖免。很多生物體還會吞食塑料碎片,而後者能在它們的消化系統中累積。一個經常被引用的數據是,在北海被衝上海岸並且死亡的管鼻藿海鳥中,約90%的腸道內有垃圾。然而,目前還不太清楚這種汙染是否會對管鼻藿產生嚴重影響。

  實驗室研究已經證實了微型塑料的毒性,但它們利用的微型塑料濃度比海洋中的濃度高很多。儘管如此,今年2月,在法國國家海洋開發研究院研究無脊椎動物的Arnaud Huvet發表了一項成果:將太平洋牡蠣暴露在微型塑料中,濃度則類似於在這些動物生活的沉積物中發現的微型塑料濃度。生活在充斥著塑料的水域中的動物擁有質量較低的卵,並且產生的幼體數量比對照組少41%。這是證實塑料和生育問題存在直接關聯的最早研究之一。

  今年6月,一項來自魚類生態學家Oona Lonnstedt和Peter Eklov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們將鱸魚幼魚暴露在濃度類似於真實環境下的微型塑料中。這些幼魚會吞食塑料,甚至和真正的食物比起來更喜歡吃塑料。這導致它們生長得很緩慢,並且無法對捕食者的氣味作出反應。在一個有捕食者的水箱中呆上24小時後,有34%吞食塑料的幼魚生存下來,而在清潔水域中養大的幼魚有46%存活下來。

  來自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Lonnstedt對透明幼魚的腸道清楚地顯示出小塑料球的照片感到憂心。「這太可怕了,因此我理所當然地對這些照片產生了強烈的感覺。」Lonnstedt表示,「那些說塑料不會成為海洋問題的人們需要再次看一下這些證據。」

  不過,一些科學家對此項工作的意義提出了質疑。東英吉利亞大學生態學家Alastair Grant認為,在Lonnsted論文中產生副作用的塑料濃度(每升10~80個顆粒物)仍要比大部分實地測量值高出幾個數量級。他介紹說,大多數報告都低於每升1個顆粒物。「目前我能看到的證據表明,在大部分地方,微型塑料可能都還處於安全的環境限度內。」

  人類應該做什麼

  儘管缺少關於海洋塑料的綜合性數據,但研究人員仍達成一項廣泛共識,即人類不應當等到更多證據出現後再採取行動。那麼,問題變成:如何行動?

  非營利性組織——「海洋清理」設計了一個具有爭議性的項目,希望到2020年在大太平洋垃圾帶布放100公裡長的漂浮屏障。該組織宣稱,這些屏障將移除那裡一半的海洋表面垃圾。

  不過,此項目遭到研究人員的懷疑。他們表示,漩渦中的塑料很少,因此很難被撈上來。同時,研究人員擔心,這些屏障將擾亂魚類種群和浮遊生物。「海洋清理」執行長Boyan Slat對質疑表示歡迎,但表示,該屏障項目仍處於早期階段,目前僅有一個原型被部署在荷蘭海岸。「我們正利用此項測試作為平臺,探究其是否會產生任何負面影響。查明真相的唯一辦法就是放手一試。」

  在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一篇論文中,van Sebille和同事Peter Sherman證實,將清理設備放置在印度尼西亞等國海岸附近會更加有效,因為大部分塑料汙染源自這些地方。「我們得讓塑料止步於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這就是採取幹預措施的出發點。」van Sebille表示。致力於同塑料汙染作鬥爭的加州聖塔莫尼卡5 Gyres研究所共同創始人、研究負責人Marcus Eriksen則將目前的情形同解決空氣汙染相比:人們早就意識到過濾空氣並非長遠的解決辦法。他認為,過濾海洋似乎同樣沒有說服力。「你不得不追查源頭。」而這意味著減少塑料的使用、改善垃圾處理,並且實現材料循環利用,從而完全阻止它們進入海洋中。

  考慮到塑料無所不在,還有很多問題要解決。不過,一些科學家已開始允許自己想像一個塑料得到控制的世界。由伍茲霍爾海洋教育協會海洋學家Kara Lavender Law和Jan van Franeker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一些種類的漂浮塑料可能在幾年內消失。或許,即便是卡米羅海灘,最終也將回到其未被汙染時的狀態。

  不過,塑料仍將以鑲嵌在海床沉積物中的微小顆粒層的形式留下它的痕跡。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塑料將嵌入地球中,並且成為塑料時代的遺產。(宗華)

(責編:魏豔、趙竹青)

相關焦點

  • 生態環境部: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我國四類和劣四類水質海水面積減少近一半   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圍繞我國海洋環境現狀以及整治工作,尤其是備受關注的非法圍填海和海洋微塑料汙染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專訪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
  • 海底垃圾引發海葵爆發改變海洋底棲生態系統
    近年來,垃圾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垃圾不僅會堵塞海洋生物腸道,纏繞生物,導致生物無法攝食和逃避,此外,還可以作為載體,通過洋流的作用,將附著生物輸運到其他海域,甚至導致生物入侵。因此,垃圾汙染對海洋環境和生物具有重要影響。而大部分的漂浮垃圾最終都會沉積於海底,使得海底成為海洋垃圾的巨大存儲庫。
  • 多部門將研究推動海洋垃圾汙染防治
    2018年7月27日,河北秦皇島,志願者在清理海洋垃圾。 圖/視覺中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域遼闊、岸線漫長、島嶼眾多、資源豐富、生態多樣。然而,目前我國沿海地區黑水入海、非法圍填海、垃圾漫灘等環境問題突出。機構改革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整合至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2017年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我國海洋漂浮大塊及特大塊垃圾約為每平方公裡20個,中塊和小塊漂浮垃圾約為每平方公裡2845個,海灘垃圾為每平方公裡5.2123萬個。「我國海洋垃圾汙染水平在國際上處於中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坦言。  不僅如此,部分沿海旅遊景點、部分河流入海口、靠海垃圾填埋場仍可見到垃圾成堆的景象。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黃海水產研究所首次報導海底垃圾可能引發海葵爆發進而導致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改變
    該研究基於漁業資源底拖網調查,通過現場觀測和統計模型等方法,首次報導了海底垃圾對於鬚毛高齡細指海葵(Metridium senile fimbriatum)分布的影響,進而探討了海葵爆發對於海洋底棲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海底垃圾的密度是影響海葵分布的重要影響因子,二者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首次從統計學角度證明了海底垃圾與底棲生物的相互作用,為研究多重壓力下海洋生態系統的演變提供了新視角。
  • 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錯!聽聽生態環境部怎麼說
    11月29日,我國生態環境部召開的2019年11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有記者提問時提及我國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的問題,據說有外媒報導稱,2018年中國向沿海水域傾倒垃圾量為近十年最高水平。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及時作出了回應。
  • ...可能隨食物鏈傳遞危害人體,生態環境部:塑料垃圾已佔到海洋垃圾...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問題日益突出,微塑料存在著進入人類食物鏈的風險。 9月25日,生態環境部舉行9月例行新聞發布會。
  •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海洋垃圾影響生態系統:廢棄漁網困住海龜 窒息珊瑚 (1/4) "← →"翻頁
  • 綠會參加2018APEC海洋垃圾防治創新途徑研討會
    他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近年來開展的海洋垃圾汙染的工作。其中他提出了3點建議,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倡不使用塑料宣傳卡和瓶裝水,這與綠會的減塑撿塑等倡議不謀而合。來自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副所長鄭玫女士說道,海洋垃圾威脅著海洋生物、航海安全等等,我們必須進行討論和研究。
  • 生態環境系統開展海洋垃圾專項整治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巴家偉)4月17日,市生態環境局圍繞海灘垃圾專項整治,對西崗區北部沿海單位海灘垃圾整治工作開展專項檢查,各屬地分局對轄區浴場、岸線區域相關工作情況進行了巡查、督導。    在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經現場勘查,廠區近岸海域可視範圍內均未發現漂浮垃圾。
  • 生態環境部:切實推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防治 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
    人民網北京9月25日電(趙春曉)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司長霍傳林表示,海洋廢棄物和海洋垃圾是不一樣的。通常講的海洋廢棄物是疏浚物等八類允許傾倒的物質,主要以清潔疏浚物為主。如果從海洋垃圾的角度來講,塑料垃圾確確實實是海洋垃圾裡面佔比最大的,大概在80%左右。
  •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開展互花米草治理攻關 助推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
    記者近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了解到,自2016年以來,該研究中心聯合山東省東營市政府,依託中國科學院黃河三角洲濱海溼地生態試驗站,開展互花米草入侵機制與治理技術科研攻關及工程示範,治理成效顯著,成果被評估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推進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高質量科技支撐
  • 世界海洋日|塑料海?去年中國海洋垃圾超七成為塑料
    6月8日,世界海洋日。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2009年始,第63屆聯合國大會將每年的這一天確定為「世界海洋日」,旨在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生態。而事實上,佔地球面積71%,在整個地球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有著不可取代作用的海洋,正慢慢被我們身邊那些未經妥善處理的垃圾「填充」,這些垃圾中超過四分之三為塑料。那些進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會就此消失了嗎?
  • 長期研究著眼於海洋汙染對沿海環境和社區的影響
    研究人員最近發表了為期兩年的研究結果,這些結果研究了衝刷海灣國家海岸的海洋垃圾。他們發現塑料是最常見的垃圾類型;德克薩斯州擁有最多的沿海碎片;那個春季和夏季是最糟糕的。海洋和沿岸的垃圾造成了相當大的擔憂。最明顯的影響是碎片的存在使受汙染的水域和海岸線看起來醜陋而難聞。
  • 外媒:每年大量塑料垃圾流入海洋 影響生態系統
    參考消息網2月13日報導 外媒稱,美國喬治亞大學研究組在13日發行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統計結果顯示,全球每年流入海洋的塑料垃圾達480萬至1270萬噸。其中垃圾流出量最多的國家為中國。據日本共同社2月13日報導,分析指出,塑料垃圾被波浪等分解為小碎片,通過海洋生物吞食塑料碎片等食物鏈對人類和生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據分析,塑料垃圾大量流出的原因為處理不當,該研究組提議「應擴大生產者的責任」。研究組以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為對象進行了分析。
  • 10000 個科學難題之海洋微塑料汙染及生態效應
    目前國內外研究大都將5mm 界定為微塑料尺度的上限。國際社會近年來不遺餘力地呼籲重視海洋塑料垃圾問題。2003 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發起「海洋垃圾全球倡議」,2009 年發布報告《海洋垃圾:一個全球挑戰》。這是史上第一次跨越12個不同區域,衡量全球海洋垃圾狀況的嘗試。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此前估計,每年有超過640萬t垃圾進入海洋。
  • 生態環境部:中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現場 人民網孟哲攝人民網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 孟哲)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生態環境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根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公報》,中國海洋廢棄物2018年的傾倒量為
  • 重點基金「北太鐵對上層海洋生態系統影響」開展年度總結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太平洋鐵的來源與運輸及其對上層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2019年度總結會召開。與會專家圍繞北太平洋物理生態-鐵耦合模型的構建及進展、2019年航次觀測海洋生態系統中微量元素鐵的相關研究兩個方面進行了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