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海洋垃圾防治創新途徑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舉辦。此次會議是由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一共有來自美國、智利、泰國、印度尼西亞、越南和秘魯等國家的150名代表出席了此次研討會。作為一家長期關注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倡導綠色發展的NGO,中國綠髮會派代表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本次會議討論了經濟體海洋垃圾防治創新舉措、企業參與海洋垃圾防治創新思路、海洋垃圾及微塑料研究新進展三個專題。
【背景】APEC與《廈門宣言》隨著亞太經合組織(APEC)經濟體的快速城鎮化,海洋垃圾帶來巨大和日益增長的公共衛生和環境威脅,每年對漁業、航運、旅遊和保險等造成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失。海洋垃圾還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影響著沿海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由於從全球、區域、國家層面的持續高度關注,海洋垃圾問題近年來迅速發展成為海洋熱點議題。
2014年8月28日,APEC各國海洋部長相聚在中國廈門,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四屆海洋部長會議。會議主題「構建亞太海洋合作新型夥伴關係」,通過了《廈門宣言》。該宣言第四條:
——鼓勵在減少和減緩海洋汙染包括陸源汙染和海上溢油領域開展合作,並通過持續的和不斷強化的努力,包括通過海漂垃圾聯合虛擬工作組與APEC化學對話(項目)攜手,贊同APEC地區在項目一期提出的「海上溢油的應急響應和評估」項目。為了推動落實《廈門宣言》等系列承諾,去年11月,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框架下就海洋垃圾議題召開首個國際會議——APEC沿海城市海洋垃圾管理國際研討會曾經在廈門成功召開。10個APEC經濟體的海洋垃圾管理領域專家代表及海洋垃圾管理部門代表、企業及非政府組織(NGO)代表約一百人參會。
此次研討會,來自中國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部門、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及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以及各國海洋治理部門等代表參與本會,針對自身國家情況進行交流與分享,以下是各代表發言摘要,與讀者共享:
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執行部副主任以及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劉正華先生致辭歡迎各位來賓
自然資源部國際合作部門巡視員王倩先生致辭發言,介紹了此次會議的背景。他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以及近年來開展的海洋垃圾汙染的工作。其中他提出了3點建議,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倡不使用塑料宣傳卡和瓶裝水,這與綠會的減塑撿塑等倡議不謀而合。
來自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副所長鄭玫女士說道,海洋垃圾威脅著海洋生物、航海安全等等,我們必須進行討論和研究。同時,她介紹了北大海洋研究院的工作——北京大學海洋研究院於2013年建立,現已成立5年,是一個國際合作的平臺。在北大,19個學院的教授都在研究海洋相關課題,包括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法等等,同時,研究院也為學生提供教育機會,傳授最新的海洋知識。最後,鄭玫女士表示歡迎大家以後能夠前來與其合作。
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及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副所長陳彬先生在會上介紹了海洋垃圾對環境危害。他還說道,今天的會議有助於大家分享經驗,探討APEC各個經濟體之間如何合作、創新解決海洋問題,並且加強務實合作交流。接著,他介紹了自然研究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工作,講述了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幾十年以來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以及意義。最後,陳彬先生鼓勵大家暢所欲言,攜手開展藍色經濟合作。
接下來則是專題演講環節,第一個專題是經濟體海洋垃圾防治創新舉措。
印尼海洋事務協調部的海洋與人力資源、科技和海洋文化事務副部長沙佛裡·布哈努丁(Safri Burhanuddin)博士進行主題演講:印尼海洋垃圾防治——機遇與挑戰並存
沙佛裡博士講到,因為現在印尼周圍的海洋垃圾實在太多了,所以印尼必須更快的採取行動,同時也非常期待國際合作。他從印尼的地理位置開始說起印尼海洋汙染的背景開始說起:「我昨天從雅加達飛到北京,7小時的航班,因為不是一個直航,所以7個小時才到北京。如果你從印尼東部飛到70%的西部,也需要8-10個小時飛行。大家可以看到,印尼比較大。全國島嶼超過7000個,整個海洋面積超過600萬平方公裡。我想,海洋垃圾對我們的危害,不用贅言。」
沙佛裡博士說,由於印尼旅遊業多,因此對海洋威脅大。根據學者研究,包括加州學者研究,在南卡位(音譯)周邊海洋發現大量塑料垃圾製品跟加州塑料不一樣,那邊多是微塑料。印尼80%的海洋垃圾來自陸地,所以首先要處理好陸源垃圾。現在印尼已經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法規當然我們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國內協調,整合不同地區的的法律法規。
現在印尼有450多個區,70%-80%的人口居住在爪哇島,居民稠密,有1.5億人口,平均每年的垃圾就增長3800萬噸垃圾,80%的垃圾來自陸地。平均每人每年垃圾花費20美元不到,所以挑戰很大。
挑戰包括:1.財政局限;2.垃圾收集的管理(特別是社區垃圾收集的整治沒有得到整合,大多數家庭只處理到70%的垃圾,剩下30%不知道去哪兒了,而且地方政府對垃圾處理沒有足夠的重視)。
所以印尼需要進一步制定垃圾管理目標,希望到2025年減少70%的海洋垃圾。當然百分百清理完海洋垃圾是不可能的,所以印尼把目標定在了70%。估計海洋垃圾達到了17億噸。印尼政府有4位部長,直接負責此事。印尼至少有6個部級部門負責海洋垃圾,需要一起努力,來達到這個目標。
印尼海洋汙染治理目標
現在至少有6位部長管海洋垃圾的具體問題。
包括: 1.工業部;2.漁業部;3.環保部; 4.交通部; 5.住房部;6.區域發展部。
印尼制定了5項戰略,來希望達到2025年減少70%的垃圾的目標:
1、改變人們的行為。需要制定更多法律法規。如從小教育孩子們。在10000個社區中開展活動。
2、資金問題,上周和總統的會面中,印尼的部長表示將採取激勵機制,展示了這兩年做的工作,並談到世界銀行的支持。
3、建立夥伴關係。展示印尼最髒的河流,整治之前和之後的對比。
4、加強海洋執法,固體廢物管理條例,海洋垃圾防治計劃。
5、邀請東亞國家一起進行區域行動計劃規劃。
生態環境部海洋司朱焰爐先生——中國海洋垃圾防治舉措朱焰爐先生先生講到,海洋垃圾汙染成為了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海洋汙染不僅影響景觀、威脅航行安全,還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最終危害人體健康,是地球十大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接下來,朱焰爐先生介紹了中國海洋垃圾防治工作進展。
A. 建立健全海洋垃圾防治法律法規。相關法律法規有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通過設立「排放許可制度、排汙繳費制度、排汙追責制度」等,對固體廢物管理提出嚴格要求。還設立了防治陸源汙染物汙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禁止在岸灘擅自堆放、棄置和處理固體廢棄物,以防治固體廢棄物進入海洋環境。
B. 出臺海洋垃圾防治管理政策。2007出臺了「限塑令」,以及水十條、土十條、河長制、灣長制等;2017年發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清廢行動2018」,這是一項專門打擊固廢非法傾倒的專項行動。
C. 開展海洋垃圾/微塑料檢測評價工作。2007年以來,每年選擇近岸50餘個有代表性的區域開展海洋垃圾分布狀況監測,通過《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結果監測區域基本覆蓋沿海地級市,主要監測區域為旅遊休閒娛樂去、農漁業區、港口航運區等。
2016年微塑料垃圾的構成的一組數據,以及海上漂浮垃圾、微漂浮垃圾、海灘等數據的變化圖。
D. 2016開始,海洋司開展海洋微塑料試點檢測。結合大洋科考等,開展公共海域的調查監測,發現海水錶層中微塑料的密度0.29個/平方米。並且對比了與其他國家的有關數據,發現中國的近海防治處於較低水平。2016年,海洋司開展了「海洋微塑料檢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2017年,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以更好的研究技術和政策研究
E. 宣教活動。積極參與如環境日,世界海洋日和國際海灘清潔日等。
F.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嚴格履行相關國際公約,積極參與海洋垃圾管理的進行國際實踐;積極參與UNEP、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活動汙染全球行動計劃(GPA)、西貝太平洋行動計劃(NOWPAP)、東亞海協作體(COBSEA)、IOC/WESTPAC、 PICES、 APEC等框架下的海洋垃圾領域交流合作。
G.推動雙邊、多邊合作交流。推進中美海洋垃圾防治:「夥伴城市」(廈門-舊金山、危害-紐約)合作,分享預防和減少海洋垃圾的經驗和最佳時間。同時開展中日韓環境部長會議,決定就海洋垃圾問題開展合作,在中日海洋事物高級別磋商框架下,建立海洋垃圾合作專家對話平臺,開展海洋微塑料監測及環境影響等領域合作交流。
H. 加強地方政府的海洋垃圾防治。沿海地方政府積極開展河道垃圾治理活動,建立了解巡查制度,建設海上垃圾的收集、轉運、處置設施,加強海洋垃圾清除與管理。比如福建省成立了238支固定保潔隊伍,設立海洋垃圾轉運站,每年清理垃圾數量達5000-6000噸。廣東省開展海洋垃圾專項整治行動,2016年清理處置各類垃圾2200餘噸。
最後,朱焰爐先據現存挑戰表明了下一步的工作設想:
挑戰一:來源廣泛,種類繁多,汙染涉及陸域、海域等——需要源頭預防、過程嚴控,全流程的措施研究制定海洋垃圾(微塑料)防治行動計劃
挑戰二:目前對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認知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加大監測力度、範圍,全面掌握有關數據,繼續開展常態化監測、專項研究。
挑戰三:海洋是聯通的,隨著洋流漂浮島全球海岸,所以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推動雙邊、多邊交流合作,近期還可以在海洋垃圾標準化監測、分布與影響評估等技術方面開展進一步研究。
美國國務院海洋和極地事務辦公室外事官員明康(Min Kang)先生:美國海洋垃圾防治的整體方法和創新途徑明康先生在演講中介紹了微塑料垃圾造成的各種損失。比如說經濟損失,微塑料減少了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垃圾影響海洋運輸,且易造成蚊蟲病害等。根據APEC 2009年的報告,美國因海洋垃圾導致將近13億美元的經濟損失。要防治損失,首先要預防,把現有的海洋垃圾清除掉;還需要教育、研究、以及廣泛接觸公眾。2011年,他們舉行了一次海洋垃圾會議,包括西方七國集團會議等等,解決方案基本上是:預防、清楚、教育和研究。
從預防上來說,我們需要重新設計產品包裝,設計創新型的材料;尋找代替塑料的新材料;實施禁塑令——這是一個有效的做法,但是要廣泛全面的禁塑比較難,因為塑料用起來很方便,價格低廉,但是會對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他說道,在美國,從聯邦政府層面禁止塑料的使用,幾乎無法做到,因為這是州政府、市政府的職責。因此有效的廢物管理才是關鍵方法。我們需要確保廢物管理的低效現狀。海洋防止一事非常急迫,如果大量塑料流入海洋,後果不可設想。要防止它進一步擴散,需要進一步的技術創新。
宏觀上來說,我們需要和漁業部門加強合作;和海洋保護部門開展合作。
同時,海洋和極地事務辦公室還一直堅持舉辦提高公眾意識的活動,2016年,他們舉辦的活動一開始雖只有200人參加,但在2017年已600多人參加。我們需要改變行為,改變公眾行為。
現有技術很難解決微塑料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創新技術、研究,防治塑料降解成微塑料帶來的負面影響。另外,Min Kang先生還總結了APEC成果,尤其強調了國際合作的重要性。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潘鍾先生:海洋垃圾防治與管理——以廈門為例潘鍾先生介紹了塑料垃圾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以及全球海洋生態狀況。海洋垃圾是一個全球挑戰,像是塑膠袋、魚線、繩子、廢棄漁網等海洋垃圾對旅遊經濟、漁業、人類健康安全、野生動物、海事安全以及整個生態系統都有著及其消極的影響。接著他介紹了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工作:2017年,籤署了中國藍灣整治行動,2017年啟動了廈門海洋垃圾防治和為塑料調查項目,第三海洋研究所同時也加強了國際合作和信息分享。在講到廈門海洋垃圾的防治的幾個項目時,其中包括即將建立的廈門市海洋垃圾服務管理平臺。他的演講還介紹了漂流碎片軌跡系統。
來自智利環境部海洋環境專家胡安·路易斯·奧雷蘭納·卡賽斯(Juan Luis ORELLANA CACES)先生針對海洋垃圾與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講述了2017-2030年的行動計劃。克裡斯蒂安先生介紹了秘魯在處理海洋垃圾方面的工作經驗。秘魯海洋研究所是在工業生產部的支持下成立的,一方面負責技術上的研究,希望促進這一領域的監管。
泰國自然資源和環境部海洋和沿海資源司海洋生物專家納魯莫·康卡妮楠女士(Narumol KORNKANITNAN:利用垃圾船減少泰國河口漂浮垃圾的實踐她介紹了泰國目前現狀,有51000噸垃圾拍放到海洋中區,15%的垃圾沒有得到應有處理,80%的塑料垃圾都是來自陸地。同時她還展示了泰國自然資源部的研究數據,並詳細介紹了用垃圾攔截漂浮垃圾的實踐經驗。
越南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海洋與島嶼總局 海洋與島嶼自然資源管理與環境保護司 海洋環境汙染與應急響應部副主任陶文賢(DAO Van Hien)先生:越南海洋微塑料垃圾管理評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先生——渤海微塑料豐度發布及形貌研究該研究報告主要有兩大內容:一是中科院關於渤海微塑料(MPs)的調查;二是在中國微塑料的研究。
駱永明先生首先介紹了什麼是微塑料,以及微塑料備受關注的原因。那麼為什麼要研究渤海呢?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半封閉的海域,有7.7萬平方米,平均深度18.7米,周邊有三個省市,共2.3個億人口,佔17.5%,貢獻了將近4萬億的GDP。黃河流入渤海,是人類活動(陸上+海裡)都非常頻繁的一個地區。
今天駱永明先生主要匯報了渤海水利與沉積物中微塑料的特徵,它們主要是纖維類的微塑料。在水體中,隨著深度的增加,纖維類的微塑料的比例增加。通過顯微鏡,發現微塑料碎片和纖維表面存在孔和列席,有顆粒物和生物殘體。在渤海水體與沉積物中,絕大部分塑料碎片屬於微塑料的範圍,大多數微塑料的尺寸小於3000um。
接著他展示了渤海表層海水中微塑料的豐度和分布和顯示,發現渤海表層水體微塑料豐度受到人為活動的強烈影響。
那麼如何來認識海洋裡面的微塑料?他展示了一組圖,要反映海洋中微塑料的豐度,他們的認識是,如果僅僅是表層的微塑料調查,遠遠不能確定一個海域內的微塑料汙染狀況。微塑料主要分布在海水中層,如5-15m的深度。這個深度會影響這裡海域中生物的吸收。
駱永明先生還介紹了中國的塑料微粒的研究情況。他首先展示了來2016年的一些數據,並展示了中國近十年來在國際上的publications的比例。然後介紹了最近在舟山舉行的「第一屆全國環境微塑料汙染與管控研討會」的情況,然後介紹了他所在的研究組的主要研究項目,以及國際合作項目。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陳冠益教授:海洋塑料垃圾與微塑料:持久性有機汙染物的危害、處理以及無害化治理首先他由自身作為出發點開始介紹,說道,與在場很多人關注基礎研究相比,他本人的研究興趣在於治理。
接著他介紹了海洋垃圾的背景:海洋垃圾,覆蓋了海洋很大面積,且大部分來源於陸地。大概有十萬億海洋生物在不同程度上,由於海洋垃圾而喪失生命。
他展示的一組數據表明,不僅是在海洋表面,甚至在深海裡,都存在汙染,我們需要對它進行治理。不同的組織對於微塑料都有不同的定義,但是我們的共識是——微塑料小於5mm。接著他介紹了微塑料主要的來源是PCP,、建築以及包裝的過程等等。而且在中國,有非常多的讓大量的微塑料形成的來源。他還介紹了一些其他相關研究信息,說道中國有6條河流都受到到了相關的汙染,垃圾處理站也隨之越來越多。
接著陳冠益教授介紹了很多治理方面的工作、解決方案,講授了如何減少持久性有機汙染物。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回收塑料開發出各種產品。然後他介紹了用不同的熱化學的轉化技術,包括從塑料到電的轉換。他們做出了許多努力,比方說,如果鹽的成分如果過高,就會對處理產生影響,接著他還介紹了海洋中的生物降解技術等等。
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李道季教授——針對中國海洋垃圾微塑料的研究他首先介紹了海洋微塑料的運輸與歸趨。總的來說,人們對海洋中的微塑料知之甚少。
講述了海洋微塑料定義,以及初生微塑料與次生微塑料的區別。
中國的海洋微塑料研究,開始於2013年。主要研究包括:各種生境的微塑料豐度;分析方法;生態毒理學;生態風險評估;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微塑料的汙染控制和管理。
然後他介紹了2014年來的主要研究項目。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是: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
在介紹了近期主要研究成果之後,接著介紹了我國海洋微塑料的分布狀況,可在2016年海洋公報查詢。中國在國際上處於中等稍微偏下的水平,包括近海微塑料的含量,還介紹了中國河口及鄰近海域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種類含量分布。
然後介紹了中國沿海的海洋貝類中的微塑料,和世界的水平相當。最新研究結果顯示,貝類對於非食物源有很強的去除能力。這個話題很快會作為一篇論文發表。
然後介紹了漂浮型的海洋微塑料在河口和近海擴散輸運的模擬。以及海洋微塑料表面微生物群落和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攜帶的持久性有機汙染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孫曉霞教授——中國沿海微塑料研究進展及對策讓人驚訝的是,微塑料在黃海的分布是很少的,且呈斑塊發布。東海也是0.3個/立方米,基本持平,碎片式分布為主。綜合了中國近海幾大海域可得出的結論是:中國近海海水中的微塑料比較低。
那麼小個體的生物(如浮遊生物)在海洋生態系統中對微塑料的反映如何?研究顯示,檢測黃海所有的浮遊生物時都有發現微塑料,濃度遠超過海水中的水平。所以他們在後期做風險評估的時候認為,微塑料可以通過浮遊生物等傳遞給頂層捕食者。
而東海浮遊生物體內的微塑料較高一些——19.7+/-22.4 pieces/立方米。
因此孫教授建議,在後續的微塑料評估,我們要關注對浮遊生物。
然後孫教授展示了對於黃海魚類體內的微塑料的含量,大概評價每條魚體內0.42個微塑料。這個量相對來說比較低。
在沉積物裡面,和水裡面的完全不一樣。她展示了一組數:在渤海裡面,沉積物中微塑料的量比較高,和其他國家的水平相當。東海的沉積物微塑料水平,和渤海基本相當。因此,他們認為,在海洋裡面的不同介質裡面,微塑料的量有比較大的差別。比較高的是浮遊生物;相對高的,如沉積物。相對來說,水體裡面微塑料含量不是太高。
關於微塑料控制,她認為,最基本的是要實現源頭的控制。在沿海海水中去除微塑料,基本上無法實現。我們只能控制源頭,以及控制海水中的大型塑料垃圾。她還介紹了生物控制方法,但是應用還較遠。
因此孫曉霞教授建議一下方法:1、立法;2、減少塑料的生產;3、儘量多收集塑料廢品;4、資源化利用;5、宣傳和教育。
其中孫教授提到立法的效果是非常有效的:美國和澳大利亞禁止拋棄飲料瓶,這可以降低大約40%的飲料瓶的數量。
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室主任穆景利先生——中國海洋垃圾與微塑料監測與管理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海灘垃圾在國際領域來說,相對汙染水平比較低。因為中國有很多海灘,而民眾撿垃圾可能是主要原因。另外,在海底垃圾汙染的情況下,國際還是處於一個比較高的汙染的水平。今後怎樣清除?這是一個很好的啟示和方向。
接著他介紹了有關極地微塑料研究的數據和情況,其中提到北極區域將是微塑料研究關注的一個熱點區域。
第二個專題是企業參與海洋垃圾防治創新思路,各個企業通過自身實踐經驗,講述如何承擔企業社會責任(CSR),保證塑料的可持續發展,讓環保帶來無限快樂、如何進行無居民海島生態修復與綠色循環技術、如何防治塑料星球以及如何讓社區參與到海洋垃圾防治行動中來。
(本文根據演講者現場講話整理,未經本人核實,僅供參考;數據未必準確。如需引用請進一步通過科學渠道核實)
文/Cat, Linda 審/花花 編/Ang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