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漁民陳山,曾經救助過一隻被塑料垃圾纏住的海龜。它的前鰭被劃傷,傷口需要護理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痊癒。這是肉眼能夠觀察到的傷害,至於它的胃裡,是否有垃圾,陳山並不能看到。
存在於海岸帶的垃圾,對於海洋生物的危害,不止局限在外傷。當它們進入大海,有可能成為圍困海洋生物的陷阱,也有可能充當著謀殺海洋生物的兇手。當它們停留在海裡,卻無法被海洋自然降解,只能在日復一日的海水衝刷下,發生物理分解。
在由海水、沙灘,以及沿岸植被組成的海岸帶上,垃圾的身影已經不再新鮮。除了肉眼可見的自然景觀被破壞,它們還將對生態環境,甚至人類自身帶來深遠的影響。
它們
謀殺海洋動物
當海岸帶垃圾隨著潮水進入大海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海洋裡的動物。5年來,陳山所救助的受傷海龜中,一半左右是漁網或塑料製品所致。
「常見的是漁網割傷,廢棄的漁網會纏住海龜,割傷它們的鰭。」作為三沙市七連嶼海龜保護站的一員,陳山無數次從漁民手中接過被漁網纏住的海龜。「還有一些海龜是被塑料製品劃傷或者套住。」陳山說。
2017年的一天,陳山又從漁民手中接過一隻受傷海龜,它被廢棄漁網和塑料垃圾纏住,四肢上滿是傷口。送到海龜保護站時,已是奄奄一息,陳山和保護站成員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把纏繞在海龜身上的廢棄物剪開,為傷口消毒,塗上藥品。可是幾天後,海龜仍然傷重不治。「很遺憾」,兩年後,再次提起這隻海龜,陳山的心情依然難以平復。
以人類生產生活為源頭的海岸帶垃圾,也包括了海上的各種作業活動。「丟棄在海上的廢棄漁網和塑料瓶等垃圾,都有可能被海洋動物誤食,甚至誤傷它們。」每次參與面向青少年群體的海洋科普活動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秘書長蒲冰梅都會和孩子們強調:「不要在海岸帶隨意丟棄垃圾。」
只因垃圾帶來的傷害十分巨大。「水中的塑料、漁網等物品與水母十分相似,容易被海龜誤食。」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梁計林介紹,塑膠袋無法消化,只能堆積在胃裡,最終導致海龜死亡。
「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海龜身上,在一些魚類的消化系統,也發現過人造垃圾。」梁計林說道。
它們
汙染岸邊土壤
文昌馮家灣的沙灘和周邊植被叢中,散落著各式垃圾。有菸頭、包裝袋等塑料製品、金屬罐、玻璃瓶等,有些已經被半埋在土壤之中。
「海岸帶垃圾種類繁多,除了船板、家具等木製品能夠被自然降解之外,更多的是塑料製品,例如塑膠袋、塑料瓶以及泡沫製品等,這些都無法被自然降解。」當它們被沙灘所掩埋,其中的化學物質會滲入土壤,蒲冰梅介紹,海岸帶垃圾對於生態的破壞是全方面的。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塑料廢棄物及化工廢棄物,會在土壤中發生分解,造成土壤汙染,影響植物、土壤動物(如蚯蚓)和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長和繁衍,危及正常的土壤生態過程和生態服務功能。土壤中的汙染物可能發生轉化和遷移,繼而進入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氣環境,並有可能會對飲用水源造成汙染。被汙染的土地,會影響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長期食用受汙染的農產品危害人體健康。
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汙染,也在悄悄侵蝕著土壤。
長達8公裡的文昌市馮家灣海岸帶,裸露著縱橫交錯的藍色排水管,排出的汙水匯成小溪,把沙灘割裂成一道「峽谷」。長年以來,數百家海水養殖場源源不斷向海中排放含有氮磷的廢水,即使經過一輪又一輪整治,依然存在著偷排廢水的現象。
氮磷超標的海水早已富營養化,吸引著近海魚蝦。氮磷等元素滲入土壤,長長的沙灘被分成了黑白兩種顏色,不少區域早已灘涂化。這樣的海水,又被養殖場抽回。生態破壞的惡果,最終回饋給了人類。
它們
終將危害人類
人類活動造成海岸帶汙染,不僅傷害著海洋生物以及沿岸植物,最終將傷害人類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隨手丟棄的垃圾,輾轉來到漫長的海岸帶,當它們在海水的衝刷下發生物理分解,將會以另一種形態,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中。
「除了木製品等能夠被自然降解之外,海岸帶上的塑料垃圾無法被自然降解。它們只能大塊變小塊,小塊變得更小,最終變成直徑小於5毫米甚至更小的塑料顆粒。」這被稱為「微塑料」,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海洋生態研究所副所長梁計林介紹,「已經發現人體內檢出微塑料的案例。」源自於石油工業的塑料垃圾,原本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因此,梁計林表示,自然界中的生物,同樣不具備降解微塑料的能力。
梁計林介紹,體積如此微小的微塑料,依然無法被自然降解,卻有可能被海洋生物所誤食。以貝類等海洋濾食性動物為例,它們以吸入周邊海水為食,當海水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微塑料,濾食性動物在吸入海水和食物的同時,無意間也吸入了微塑料。
「但是生物並不能吸收微塑料,最終只會積存在體內。」體內存在微塑料的海洋生物,一旦被人類所食用,微塑料將進入人類體內,梁計林表示,這被稱之為「生態富集效應」,「微塑料非常微小,進入人體後,有可能進入血液,或是被器官所吸附,給人體帶來傷害。」
站在生物鏈的頂端,人類將直接面臨微塑料的侵害。微塑料只是海岸帶垃圾的一種體現,始作俑者,恰恰正是人類自己。面對海岸帶垃圾造成的汙染,我們還有辦法嗎?我們是否有可能,制止這一切?
2月26日,臨高文瀾河入海口附近出現大量垃圾。
出現在海岸帶的垃圾,來源分為海源與陸源。然而無論通過何種方式,它們最終來到了漫長的海岸帶,它們的下一站,該去向哪裡?
垃圾處理廠是垃圾的歸宿,但是從海岸帶到垃圾處理廠的「最後一公裡」,卻遲遲難以徹底打通。以屬地化作為主要方式的海岸帶環境管理,受制於人力、物力以及執行措施的缺失,正在面臨著考驗。
海岸帶的環境已經迫在眉睫,對於我省眾多的沿海市縣而言,「像繡花一樣精細管理城市」的做法,是否能夠將海岸帶納入其中?遍布城市的網格化管理,又是否能夠作用於海岸帶?當海岸帶生態遭遇嚴峻挑戰,一個問號開始萌生:我們該如何「照顧」屬於我們的海岸帶。
借鑑城鄉垃圾一體化 打通「最後一公裡」
「人手不足」,成了許多沿海市縣面對海岸帶垃圾的棘手難題。
「海岸帶環境衛生管理大多交由鄉鎮等行政機關,實行屬地化管理。但是鄉鎮環衛工人配置不足,偏遠的海岸帶已經無暇顧及。」一位海洋與漁業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3年前,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三亞市梅聯村發起了一個項目,參與城鄉垃圾一體化清運。3年後,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秘書長蒲冰梅再次來到梅聯村,村裡的環境衛生變化很大,在村民和環衛工人的配合下,村裡的垃圾每天都能夠得到及時清運。
「但是來到海岸帶上,幾乎完全沒有變化,依然存在著大量垃圾。」蒲冰梅表示,受益於城鄉環衛系統,村裡的垃圾能夠得到清運,可是海岸帶上的垃圾,卻長期存在。
「像城鄉垃圾清運一樣,同樣需要打通『最後一公裡』。」蒲冰梅認為,海岸帶垃圾處理,也分為清理和轉運兩部分,當環衛工人數量有限時,周邊居民也應當參與進來。
海坡村區域的三亞灣海岸帶,始終保持著不錯的衛生環境。海坡村老支部書記歐逢源介紹,村裡早已成立村民環衛隊,定期清理海岸帶,「每個月都會組織村民來到海岸帶清理垃圾,一袋一袋裝好後,交給環衛工人轉運。」最初時,村民並不在意,歐逢源只好挨家挨戶進行動員。如今,在環衛部門的配合下,海坡村已經形成了一套垃圾清運體系,每月定期清理海岸帶垃圾。
「一些海岸帶的周邊有村莊或社區,建議環衛部門與村民展開聯動,配合村莊和社區進行垃圾清理,並且及時轉運。」原國家海洋局研究員、海洋環保專家羅九如表示,海岸帶垃圾可以採取這樣的聯動方式進行處理,然而是否能夠順利開展,還需要加入責任包幹制。
一段海灘就是一條街「網格化」落實到人
一項責任落實制度,正在三沙市發揮效果。在三沙市七連嶼北島,「島長」黃宏波每天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島上的漁民們,繞著0.4平方公裡的北島走一圈,沿途拾撿散落在海岸帶上的垃圾。黃宏波介紹,下午,轉運船會載著這些打包好的垃圾,駛向垃圾處理廠。
實際上,黃宏波並不是環衛工人,他也是一位漁民,在「島長制」下,七連嶼管委會聘請他擔任北島的「島長」,負責這段海岸帶的垃圾清潔工作。
「『島長制』的核心,就是將島嶼生態環境的責任落實到人,而責任制,正是解決海岸帶垃圾的關鍵。」羅九如認為,海岸帶的環境衛生管理,應該像城市的垃圾清運系統一樣,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由專人牽頭負責,「一段海灘,就是一條街道,把這塊區域的環境衛生落實到人,由專人負責組織清理與轉運,才有解決問題的希望。」
在海口市,另一種責任包幹制也在運轉。2月22日,海口市白沙門公園出現汙水滯留海灘的情況,工作人員把情況反映給了美蘭區灣長辦,相關辦負責人隨即作出部署,查明汙水排放情況,協調各單位解決問題。「灣長制」是國內正在推進建設的海岸帶保護措施。2017年,海口市與青島市等5省市成為全國首批「灣長制」試點省市。
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認為,參考城市網格化管理,將海岸帶進行網格化劃分,設置專人負責其中區域,能夠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出現海岸帶垃圾長期無人清理、突擊清理的局面。
環保人士李波表示,「要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切實做好問責制。」建議拓寬「灣長制」的監督渠道,讓每位市民都能參與其中,「發現有垃圾,拍張照片就能反映,能夠讓相應的管段負責人受到監督,『灣長制』的推進才有了保障。」
吸納社會力量 讓志願者們來到海邊
3月初,李波來到海口市西秀海灘參加活動,一名環衛工人正在沙灘上清理垃圾,沙灘比較乾淨。「可是再往西走,到了偏僻的海岸帶,垃圾的數量就變多了。」李波介紹,那段海岸帶的附近沒有村莊,更加遠離城區,「這是真正『鞭長莫及』的區域,沒有人煙,缺乏監管,卻有著大量長期未能清理的垃圾。」
對此,羅九如認為,針對人跡罕至、較為偏遠的海岸帶,國際上通常採用兩種方式進行處理。「一是常規的政府負責制,由當地環衛部門定期開展垃圾清運。」羅九如認為,這種方式具備較高執行力,但是卻受制於單方面的力量,「僅僅依靠當地政府,並不能廣泛地開展海岸帶環境保護。」
羅九如建議,出現在城市街頭的環保志願者,也可以出現在偏遠海岸帶。「由相關部門組織志願者、環保團隊,定期前往偏遠海岸帶進行垃圾清運,安排專項經費用於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其中。」羅九如表示,與此同時,也應當加強部門與社會力量、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聯動,在海岸帶「網格化」的管理制度下,增強各方配合。
在三亞市,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與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已成為常態。前不久,一場關於海洋垃圾處理的會議在三亞召開,志願者們與相關部門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商討包括海岸帶垃圾處理在內的相關問題,並完善相應體系。
「海岸帶垃圾涉及多個部門,應當聯合環保、海洋、農業、住建等多部門,開展部門間的聯動,並借鑑國內外海灘清潔度評估標準,建立海灘清潔度評價技術體系。」海南省生態環境廳一位負責人認為,未來需要制定海岸帶垃圾汙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落實海岸帶垃圾管理的部門責任制,並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協調機制,以有效遏制向海岸帶傾倒生活、生產及建築垃圾等行為。
記者手記:
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漫漫海岸線上的垃圾,究其源頭,來自於人類的日常活動;追蹤其路線,它們從居民區走向大海。周而復始,海岸帶垃圾威脅著海洋生物的生存,破壞著海岸帶生態環境,最終以微塑料的形式危害人類健康。海岸帶垃圾,是1944.35千米海岸線的汙點,它們被海浪推上陸地的過程,像極了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報復的對象,是這座島嶼上生活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我們都參與了這場對大自然的破壞,手中的垃圾,成了我們傷害大海的工具。
現在就行動,為時不晚,我們始終在尋找與自然和解的方式,讓垃圾出現應該出現的位置,在垃圾處理的每一環,個人和部門都要把好關。我們的雙手,不僅能夠處理好日常的垃圾,更能打贏這場海岸帶的保衛戰。(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張宏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