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驚!承載全球一半以上人口的海岸帶正面臨嚴峻汙染

2020-11-21 儀器信息網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接的地帶。海岸帶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約60km的範圍內,是關乎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地球關鍵帶。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接的地帶,由於陸源性汙染物多經地表徑流攜帶入海,在汙染物遷移過程中,海岸帶是汙染物的最先受納者,又是汙染物向深洋擴散的中繼站,因此海岸帶是最容易感受汙染物的場所。加之經濟發達地區多集中在沿海。這些地區不僅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而且大量河流、排汙渠在此匯集入海,因此海岸帶是遭受人類過度活動、各類汙染物排放、氣侯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綜合影響的區域。

海岸帶汙染物主要包括:

1、生物性汙染物,如傳染性病菌和病毒

2、營養元素類汙染物,如無機氮、磷

3、有機汙染物,如石油、農藥類

4、其他汙染物,如金屬、放射性汙染物及一些固體廢棄物等。

近年來,海洋新型汙染物、微塑料等的監測與研究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政府也紛紛加大對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力度,積極採取海岸帶汙染監測、防治及修復對策。

探究中國海岸帶汙染現狀並提出合理有效的汙染控制對策將對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保證民眾健康、維護海岸帶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儀器信息網將於2020年11月4日首次舉辦「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主題網絡研討會,邀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專家老師,以及海岸帶汙染監測儀器生產廠商工程師為業內分享海岸帶汙染現狀、最新監測技術與防治手段,旨在引起公眾對海岸帶汙染的重視,為我國海岸帶生態環境改善盡一份綿薄之力。

 會議日程

演講嘉賓

【個人簡介】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兼任遼寧省海洋學會及大連市海洋學會秘書長。2008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學士學位, 2013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14年1月到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汙染防治與修復、海水養殖尾水處理技術。主持及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市地方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文章30餘篇,獲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5項。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技術獎二等獎(位次1)及大連市科技之星,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萬層次。

【個人簡介】地表水的水質監測領域工作18年。熟悉YSI水質儀器的使用,和儀器現場應用。

【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工程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作為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專家,帶領團隊聚焦海洋帶環境分析監測,通過「交叉、創新、應用」,提出了「分析監測-生態修復」研發新思路,實現相關領域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鏈條貫通,在構建健康海岸帶生態環境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成果。主要研究方向:1)汙染識別、分析監測與評估技術;2)海岸帶生態環境監測監視技術;3)近岸海域汙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著有《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等專著3部,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300餘篇,他引16000餘次,H指數70。獲海洋科學技術獎、海洋工程科技獎和山東省自然科學獎等省部級一二等獎5次。

【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長期從事海岸帶區域環境汙染與控制的研究,證實了我國整體近岸海域存在環境汙染造成的潛在生態健康風險,揭示了新興汙染物如環境內分泌幹擾物和抗生素在海岸帶區域展現出較高的潛在風險,發現了近岸海域新興汙染的超級隱形汙染途徑(海底地下水排洩),發現了海藻擴繁條件下近岸海域典型汙染物的自淨新機制,構建了基於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近岸海域汙染源控制新技術體系。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在環境領域重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70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研究成果曾獲「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STS區域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10餘項。擔任環境領域國際主流SCI期刊Chemosphere(Top Journal)編委。

【個人簡介】島津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市場部FTIR產品經理。負責島津中國FTIR光譜產品線的市場和產品管理工作,具有十五年分析儀器行業資深經驗。

 

【個人簡介】目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關注近海微塑料汙染及其生態風險。作為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裝備研製項目、先導專項子課題等10餘項。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論文30篇,論文總引用次數1500餘次。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獲得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第五屆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7年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排名第3)。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會議詳情及報名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交流群,

隨時獲取會議最新動態



參考文獻:

呂劍,駱永明,章海波.中國海岸帶汙染問題與防治措施,2016


相關焦點

  • 謀殺海洋動物、汙染岸邊土壤 海岸帶垃圾問題堪憂
    它們  謀殺海洋動物  當海岸帶垃圾隨著潮水進入大海後,首當其衝的受害者,是海洋裡的動物。5年來,陳山所救助的受傷海龜中,一半左右是漁網或塑料製品所致。  「常見的是漁網割傷,廢棄的漁網會纏住海龜,割傷它們的鰭。」
  • 聯合國發布研究報告稱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勢日趨嚴峻
    多種海洋生物受到威脅 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30億美元據聯合國網站報導,12月5日,在墨西哥坎昆市召開的聯合國第13次生物多樣性會議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秘書處發布了全球海洋垃圾汙染研究報告該報告顯示,全球海洋垃圾防治形勢日趨嚴峻,呼籲各國加大力度制定措施加緊治理。受到垃圾威脅的海洋生物與日俱增這份名為「海洋垃圾:理解、預防和減輕對海洋和海岸帶生物多樣性的不利影響」的報告稱,自2012年以來,全球受到海洋垃圾影響的海洋生物種群數量已從663種增加到817種。
  • 東營市海岸帶區域綜合承載力評估
    1 文獻綜述 國外對海岸帶區域承載力的研究多限於單要素評價,集中於對漁業資源、旅遊資源、灘涂資源等承載力及可持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如 Enrique Navarro、Jurado等對海岸帶旅遊資源承載力的研究,Carver CEA等對加拿大Nova Scotia東部海岸貽貝承載能力的估算,Tejada M等對印度 Kerala Kumarakom
  • 全球10%人口或已感染,三個國家病例數佔全球病例總數一半以上
    據統計,截至北京時間10月6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達到了35651157例,累計死亡病例已經達到1045055例,共有103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世衛組織緊急情況負責人在10月5日表示,根據其「最確切推算」表明,全球約有10%的人口可能已經感染上了新冠病毒,這個數量是目前已經確診病例的20倍以上。
  • 全球人口今年將達76億,未來世界或面臨人口生存權競爭!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人口突破1億,1804年世界人口才達到10億,1900年達到16.5億,1950年25.25億,1987年突破50億,1999年突破60億,2011年突破70億,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直逼100億!
  • 印度能承載多少人口壓力?人口極限是多少?
    億,中印兩國的人口差距在逐步縮小。現在操心印度什麼時候人口達到承載極限還為時過早。 令人不解的是,印度雖然每年大約有500萬人死於飢餓,但印度人口增長比例高,這個數字很容易被人忽略了。但是,印度卻同樣是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國,佔全世界出口的四分之一。 不僅如此,印度也是小麥淨出口國,出口量比號稱歐洲糧倉的烏克蘭還要多。
  • 美國人口佔全球4%,卻生產了全球17%的塑料垃圾
    【文/觀察者網 劉程輝】以佔全球4%的人口,生產了全球17%的塑料垃圾。同時,在造成全球海洋塑料垃圾汙染方面,美國也高居全球第三。相比之下,中國的人均塑料垃圾生產量僅為美國的20%。根據英國《衛報》30日的報導,這項新研究對美國已經充分「管理」塑料垃圾的假設發出了挑戰。根據此前2010年的研究數據,美國在因垃圾管理不善造成的海洋塑料汙染排名第20位。但當時沒有考慮塑料廢物出口的數據。
  • 《濱州市海岸帶生態保護與利用條例(草案修改稿一稿)》等...
    第十四條【優化利用區域】 在海岸帶範圍內,除嚴格保護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外,劃為優化利用區域。第三章 保 護第十五條【保護要求】 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海岸帶標識,明確海岸帶及各類保護區域的邊界,制定嚴格保護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內有關活動的正面和負面清單。在嚴格保護區域內,除因國防安全等公共利益需要外,禁止開展與保護無關的活動。
  • 我國海岸帶海島礁遙感研究進展及建議
    以我國為例,在僅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 14% 的沿海地區集中了三大都市圈、50% 以上的大城市和 40% 的中小城市、50% 左右的人口和 60% 的國內生產總值 [1]。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增強的雙重影響下,海岸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 [2],成為生態脆弱和災害性頻發的重點區域。
  • 澳洲人口承載能力比中國還要大?2500萬人口根本守不住這麼大家業啊
    澳洲人口承載能力比中國還要大?2500萬人口根本守不住這麼大家業啊 澳大利亞,大概是世界上對地廣人稀的國家了。7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竟然生活著2544萬人。大量的土地被拋荒,過少的人口,讓這裡始終物無法獲得更高更快的發展水平。
  • 海南兩會| 2018年海南將研究全島人口承載上限 推進環保稅開徵工作
    會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透露,2018年海南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創新,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研究確定海南島人口承載能力和合理人口上限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制度創新方面,將研究確定海南島人口承載能力和合理人口上限。申報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完成重點區域生態移民搬遷試點,研究推進海洋國家公園建設。
  • 世界總人口預計2050年達95億,地球究竟可以承載多少人?
    人類是當今地球上(可能也是所有地質歷史上)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今天是世界人口日,目前世界總人口達到77.95億。而每增長10億人,所需的時間從100年縮短到10年左右。預計到2050年,世界總人口將達到95億,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將達到16%。
  • 地球究竟能承載多少人口?160億人是極限,現在已超過負荷70%
    在地球這一環境上,人類的數量、領域都在不斷擴張,但是,地球究竟能夠承載多少人口呢?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確實很少考慮到「地球的感受」。地球的陸地面積就那麼大,人類如果無限制的增長下去,僅從陸地面積來看,也會有一個極限。所以,人類確實該考慮,多少人口以下才能在地球上生存的問題了。
  • 印度尼西亞第五大島嶼,風景優美,人口卻佔全國一半以上
    雖然這個島嶼面積不大,在印尼的眾多島嶼中排在第五位,但是人口卻達到了1.4億,人口總數佔到了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人口密度竟然高達每平方千米1117人,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島嶼世界少有。爪哇島的面積僅有13萬平方公裡,面積雖然排在第五位,但是遠不及其他四大島嶼。
  • 2100年印度人口全球第一?全球人口下降或引發國家間「權力轉移」
    研究顯示,包括日本、西班牙和義大利在內的23個國家的人口預計將減少一半以上,包括中國在內的34個國家人口將減少25%以上。然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因為死亡率下降,同時達到生育年齡的婦女人數增加,人口增長率將是目前的三倍以上。因此,到下個世紀之交,非洲可能會超過亞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區。
  • 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 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亟須調整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我國海洋汙染形勢嚴峻,一些地方陸源汙染超標排放仍突出。由於入海汙染物排放標準低於陸地汙染物排放標準,不少沿海地區「排海工程」浩大。新一輪海洋環境保護法執法檢查時隔20年後再度拉開大幕,部分流域水汙染物排海總量控制試點也將開啟。在專家和業內人士看來,在此過程中,須儘快調整海洋汙水排放標準,才能讓海洋治汙取得更大實效。
  • 全球要變暖,空氣更汙染
    (文/Hannah Hoag)根據近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論文,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將導致世界多地空氣品質持續惡化。到本世紀末,全球超過一半人口將生活在日益滯緩、靜穩的大氣環境中。由於大氣靜穩現象,熱帶以及亞熱帶地區將承受更多空氣汙染的苦果。在史丹福大學,丹尼爾·霍頓(Daniel Horton)領導了一個氣候建模小組進行此項研究。
  • 海岸、海岸線、海岸帶的區別及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海岸帶
    並順便給大家介紹一下世界著名的三大黃金海岸帶。聯合國2001年6月《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將海岸帶定義為「海洋與陸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陸架的中間,在大陸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響的區域;具體邊界為位於平均海深50m與潮流線以上50m之間的區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陸延伸100km範圍內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河口、濱海水產作業區,以及水草群落」。在實際管理中,海岸帶範圍可根據管理目的和研究需要而定。
  •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 到2100年中國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五...
    【世界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據法新社15日報導,長期以來許多人擔憂未來「人口爆炸」將令地球不堪重負。然而,最新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擔憂可能有些多餘。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15日發表於《柳葉刀》雜誌上的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本世紀下半葉出現負增長。這項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資助的研究對整個21世紀的「人口持續增長」提出質疑。
  • 全球受影響人口最多的十大劇毒汙染問題
    根據布萊克史密斯研究所——一家環境健康組織對紐約市的最新研究,黃金期貨的價格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金融局勢,而且會導致全球最嚴重的劇毒物質汙染問題。非洲和東南亞等國的礦工們用汞將貴金屬與周圍的砂石和淤泥分離,隨後為了將汞和金的合金分離,必須對其加熱使汞揮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