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接的地帶。海岸帶地區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約60km的範圍內,是關乎人類社會發展的極為重要的地球關鍵帶。
海岸帶是海洋與陸地相接的地帶,由於陸源性汙染物多經地表徑流攜帶入海,在汙染物遷移過程中,海岸帶是汙染物的最先受納者,又是汙染物向深洋擴散的中繼站,因此海岸帶是最容易感受汙染物的場所。加之經濟發達地區多集中在沿海。這些地區不僅人口密度大,工業集中,而且大量河流、排汙渠在此匯集入海,因此海岸帶是遭受人類過度活動、各類汙染物排放、氣侯變化和生態環境退化綜合影響的區域。
海岸帶汙染物主要包括:
1、生物性汙染物,如傳染性病菌和病毒
2、營養元素類汙染物,如無機氮、磷
3、有機汙染物,如石油、農藥類
4、其他汙染物,如金屬、放射性汙染物及一些固體廢棄物等。
近年來,海洋新型汙染物、微塑料等的監測與研究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政府也紛紛加大對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力度,積極採取海岸帶汙染監測、防治及修復對策。
探究中國海岸帶汙染現狀並提出合理有效的汙染控制對策將對保障海岸帶生態安全、保證民眾健康、維護海岸帶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此,儀器信息網將於2020年11月4日首次舉辦「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主題網絡研討會,邀請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的專家老師,以及海岸帶汙染監測儀器生產廠商工程師為業內分享海岸帶汙染現狀、最新監測技術與防治手段,旨在引起公眾對海岸帶汙染的重視,為我國海岸帶生態環境改善盡一份綿薄之力。
會議日程
演講嘉賓
【個人簡介】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碩士生導師,兼任遼寧省海洋學會及大連市海洋學會秘書長。2008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學士學位, 2013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環境工程博士學位。2014年1月到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至今,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汙染防治與修復、海水養殖尾水處理技術。主持及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省市地方科研項目20餘項。發表文章30餘篇,獲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5項。榮獲遼寧省自然科學學術技術獎二等獎(位次1)及大連市科技之星,入選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萬層次。
【個人簡介】地表水的水質監測領域工作18年。熟悉YSI水質儀器的使用,和儀器現場應用。
【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海岸帶工程技術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作為海洋監測技術領域的專家,帶領團隊聚焦海洋帶環境分析監測,通過「交叉、創新、應用」,提出了「分析監測-生態修復」研發新思路,實現相關領域從基礎到應用的全鏈條貫通,在構建健康海岸帶生態環境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成果。主要研究方向:1)汙染識別、分析監測與評估技術;2)海岸帶生態環境監測監視技術;3)近岸海域汙染控制與生態修復技術。著有《海洋環境分析監測技術》等專著3部,發表SCI收錄期刊論文300餘篇,他引16000餘次,H指數70。獲海洋科學技術獎、海洋工程科技獎和山東省自然科學獎等省部級一二等獎5次。
【個人簡介】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大專項總體專家組專家。長期從事海岸帶區域環境汙染與控制的研究,證實了我國整體近岸海域存在環境汙染造成的潛在生態健康風險,揭示了新興汙染物如環境內分泌幹擾物和抗生素在海岸帶區域展現出較高的潛在風險,發現了近岸海域新興汙染的超級隱形汙染途徑(海底地下水排洩),發現了海藻擴繁條件下近岸海域典型汙染物的自淨新機制,構建了基於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近岸海域汙染源控制新技術體系。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以第一/通訊作者在環境領域重要期刊上發表SCI論文70篇,以第一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9項。研究成果曾獲「青海省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STS區域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10餘項。擔任環境領域國際主流SCI期刊Chemosphere(Top Journal)編委。
【個人簡介】島津公司分析計測事業部市場部FTIR產品經理。負責島津中國FTIR光譜產品線的市場和產品管理工作,具有十五年分析儀器行業資深經驗。
【個人簡介】目前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研究,關注近海微塑料汙染及其生態風險。作為負責人先後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項目,中國科學院裝備研製項目、先導專項子課題等10餘項。發表SCI論文60餘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SCI論文30篇,論文總引用次數1500餘次。入選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獲得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第五屆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2017年度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排名第3)。
報名方式
掃描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查看會議詳情及報名
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海岸帶汙染監測與防治」交流群,
隨時獲取會議最新動態
參考文獻:
呂劍,駱永明,章海波.中國海岸帶汙染問題與防治措施,2016